大学生价值观自主构建载体可视化创新
2020-05-11战美霖
摘要:现代信息化背景下,单纯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属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以图像为传播载体讲述客观事实,以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更“隐蔽”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这种可视化的方式要比长篇的文字报道或局限在特定时间、空间内的传教更受大众欢迎。本文主要以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辅以新闻学、教育技术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可视化载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自主构建现状,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视化载体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观自主构建 可视化载体
21世纪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和大众的现实需要下,5G如约而至。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提升和开放。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在应用可视化载体时应自觉摒弃不良信息的影响,构建良好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正视其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主构建方面产生的影响,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优势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进行正确引领,使大学生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自主构建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一个核心观点。21世纪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需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继续奋斗。思政课关系到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扎根到大学生头脑中,关系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思政课,清醒认识到思政课在大学生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一、可视化载体创新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主构建的意义
教育的实现需要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和与人与事物打交道等过程中学生不断加深理解,在自我建构中转化为每个学生健康且独特的个性素质。价值观塑造的主体是大学生,最终价值观的成功塑造与否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和自我价值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主要方式之一,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也有着重要作用,社会全员合力创造出一个健康公正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助力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信息来源多元化、传播途径多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由官方主导地位逐步过渡到以新媒体、自媒体等为代表的可视化载体。可视化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转变使教育真正地贴合民情、符合民生,遂了民意,可视化载体的创新满足了大众对时代的需求。
首先,载体的可视化创新满足了集中优秀资源力量、节约成本、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诸多优点。在大数据时代下,人人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成为传播主体,并且具有对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传播的权利,通过转载的形式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无形中通过利用可视化载体提高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其次,大学生价值观自主构建的前提是“有意识引导,无意识内化”。通过信息的有效共享,价值观的内容在受众的主动了解或被动影响下,留下的最终信息就是对大众无形生活里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途径的实现完全可以借助可視化载体实现思政课转型和创新。
最后,5G时代的到来和应用将对大学生自主构建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5G不仅拥有更快的速度,还有低功耗、低时延、万物互联的能力[2],若将这些能力运用到智能学习上,将会形成新的聚合效应。
二、可视化载体相关含义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信息量的庞大和晦涩成为信息时代所伴生的新问题。信息爆炸导致互联网上的知识庞杂而无序,真假难辨,碎片化阅读成必然趋势。载体的可视化创新打破了原有的以文字为主的文本形态,将文字变成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动态画面呈现给大众。同时,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之下,用户对于知识除了有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更有深度和广度的高质量需求。2016年4月,百度百科率先发布“秒懂百科”产品功能,用1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帮助用户更方便、更快速地了解词条内容,满足用户快速阅读的习惯,极大地提高了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后来越来越多类似秒懂百科的短视频问世,这种可视化载体不仅缩短了知识获取所需要的时间,同时也迎合了年轻一代手机用户在移动时代看短视频的精神需要,让数以亿计的网民有了获得知识的新体验与新发现。
三、现状
(一)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现状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正确思想和成功人生的重要前提保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也在不断改变,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当代大学生不仅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就连知识的获取途径都空前的便利。价值观构建已经慢慢从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单向灌输向以大众传媒为基础进行教育从而达到正确价值观构建的转变,因为这种“灌输”更加隐蔽和潜移默化。
(二)可视化载体发展现状
对21世纪的人类来说,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除了生命之源——水和空气以外,还有Wi-Fi。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离不开可视化载体的诞生,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可视化载体主要以数据可视化、文字可视化以及图像可视化等方式呈现,例如直播、短视频等等,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可视化载体也应运而生。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8.54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8.47 亿[3]。2019年上半年,手机网民经常使用的各类App(Application,移动互联网应用)中,使用网络视频、短视频类应用的时长占24.9%。
短视频的流行是现在社会一个必然的趋势,从创作者的角度,制作视频的成本变小了,传播方式更简单了,利用互联网可视化载体,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从受众的角度,三年前的二维浏览式图文类内容存在很多弊病,如文字的代入感不强导致阅读兴趣减少、长时间阅读后易出现视觉疲惫而导致信息获取效率大大降低等。零维浏览的短视频避免了上述情况发生,碎片化时间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排队、坐地铁的时候就可以观看一个短视频、学习一个生活技能,不到1分钟的短视频大大满足了碎片化信息的摄取。可视化载体是用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网络知识的传播效度,让内容生态更好地服务于人,而“让内容服务于人”这个理念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大学生价值观自主构建的问题
首先,价值观评价标准混乱。科学的价值观评价标准要求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但是很多人将这种科学的价值观评价标准狭隘化,单纯地将对社会的奉献和创造的价值大小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观是否符合标准。
四、大学生价值观自主构建问题的根源及对策
当今借助新媒体的优势虽然初步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教育阵地多元化发展,但由于形式不够立体、内容不够有吸引力以及技术保障等方面还存在隐患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自主性有所欠缺,因此为可视化载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现实需要。
(一)信息技术的匮乏导致载体单一化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信息技术,借助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高校可以尝试开发集教务平台、教学平台于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该平台设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各个模块[5]。这样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针对性的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向及方式进行优化和完善,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发展。高校可以集中各学院优势力量发挥各自特长,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可视化创新,大数据技术可以直接为制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视化载体提供依据和指向。通过了解大学生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留下的网络活动数据痕迹,可以大致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构建状况,将正确的思想贯彻到当下的大事件中去,这样大学生价值观的自主构建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提升。
(二)教学模式枯燥引起学习兴趣不高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所接触的思政课大多是传统价值观所采用的课堂教学为教育载体,即通过老师讲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向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便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但忽略了大学生的接受意愿和需求,久而久之大大降低学习思想政治的主动性。思政课若想摆脱枯燥无味的标签,就不仅要将生涩讲得声色,还要紧紧抓住大数据时代为思政课带来的机遇,致力于打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政课。“有意义”是思政课的价值所在,“有意思”是“有意义”得以落实的关键。推动思政课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以有效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要打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政课,切实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关键在教师能够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在我看来,“有意思”的前提是互动,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适当采取参与式教学不仅将生涩讲得声色,还能紧紧抓住大数据时代为思政课带来的机遇,打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政课。
(三)时代特点影响价值观构建方式
当代互联网中的价值观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趋于“碎片化”和 “游戏化”。大学生的注意力正在被无处不在的信息分割变得越来越细碎,如果不对当下的碎片化的时间加以合理利用,一大部分时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游戏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游戏之所以吸引人,一部分原因在于巧妙地设置了任务,任务解决后就有奖励,该奖励又是下一关成功的关键。由此,将一件大的任务细化,就可以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游戏中存在的道德空白,对大学生施以正向的价值观引导,通过对当下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现状的动态了解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改进,加强思想引领,用语言引导和正当手段取缔游戏中的不良思想,创造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借助科技的推动和时代的力量,大学生价值观自主构建需要大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教育理念、教育平台、教育模式、教育环境等创新是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价值观自主构建的关键之处。大数据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通过拓宽教育的传播途径可以让大学生使用可视化载体过程中更好地提高价值观自主构建能力,更好地开拓教育新平台检验大学生价值观的自主构建效果。但由于个人在理论储备和视野角度还存在不足:在研究可视化载体创新路径上,没有发掘出更多可视化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等。因此,在未来的道路上将继续对该类课题报以信心和研究热情,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伟.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下的新机遇[D].辽宁建筑职业学院,2019.
[2]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等.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05).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2019,(08).
[4]李林英,张红峻,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探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5]伊绵帅.关于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時代教育,2017,(07).
[6]李朝阳.打造及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想政治理论课[N].光明日报.2019-04-16(06)
(作者简介:战美霖,在读学生,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