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孩子的求学史
2020-05-11张亚凌
张亚凌
母亲是个固执的女人,对我的问题更是一根筋。我从来不避讳地告诉大家:我曾是个差生,很差很差却很努力的那种差生。是我倔强的母亲,硬生生地将我从差生里拉出来,又撅起屁股使劲推,借力给我,让我进人了优秀生的行列。
对,没有人相信,33年前初中升高中,我因23分之差没有考上。我们村里上初中的共有18个孩子,当年只考上1个。还有1个差一分,1个差三分。开学前初中的老师来我们村叫她俩复习一年,家长断然拒绝,说女娃都初中毕业了,不错了,该帮衬家里了。而差23分的我却被母亲送进了学校复读。
说真的,我自己都不是特别想复读,学习太辛苦了,我一直那么踏实努力,成绩却还差得那么远,我觉得自己压根就不是上学的料。我说不想复读,母亲说你爱劳动吗?于是,大热天的中午,她让我一个人去地里锄地,而我只能有气无力地挥动着锄头;她让我纳鞋底,我不会用顶针,针屁股顶得我的手指痛;她让我学着做饭,烟熏火燎的让我生不着灶火……
经历过这些,我觉得学习还是轻松点儿,于是我走进了初中的学校复读。“人家两遍会的,咱做十遍。”母亲如此鼓励我。她哪里知道我跟别人远远不是“两遍”跟“十遍”的距离。她还直白地说:“你又不是傻子,只要用心,总能赶上去。”
“妈自个儿摸八辈子锄头把都行,你得考出去,从土里把腿拔出去,才有活路。”母亲态度很坚决。
“回去看书!一粒麦都没有也饿不死你。”母亲因我跑到地里要帮她干活儿而愤怒。
我知道,让我考出去,是母亲坚定不移的信念。
第二年,我顺利考进重点高中。
高中三年,我继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用目光把自己跟书本焊接在一起,但最终还是名落孙山——3分之差。
母亲竟然很高兴,她直接做了换算:“只差三分”等于“明年一定能考上”。
带着母亲满满的希望,我再次成为复读生。其间大小考试都很稳定,可临近高考,我感冒了,头晕得厉害,在考场上迷迷糊糊的,我再次落榜——差18分。
母亲倒想得开,安慰我说,反正开始补了,学习上有多少窟窿都能补好,总会越补越好的,我们家供得起。毕业时,比我优秀得多的同学,有的连一年复读机会都没有,幸运的还可以补读一年,再补习的大多是家底殷实的家庭。而我家不富裕,可我有个固执的母亲,父亲只能附和母亲的意见。
于是,我再次复读了。各个知识点背得准确得就像课本,所有测验,我都一直在年级整体排名前三,连我自己都自负地认为:再出问题就天理难容了。
兴许是老天爷真的太忙了,忘了这档子事。第三次高考我仍差1分。嫂子说,再补习就成笑话了,命里没有不要强求。一向老好人的父亲也说,托人找个临时工先干着。可母亲不答应,她不是固执而是近乎疯狂,并且扬言:抗战用了那么多年,咱离抗战的年头还远着呢。
我参加了第四次高考,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大学里的学习一点儿也不吃力,该不是积蓄了能量开了窍?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接受能力的强弱不一样,却忘了心智成熟同样有早有晚。幸好我有个固执的母亲,认准我必须考上大学走出去。为了推我出去,她一直不放弃地督促我学习,弯腰猛推,才让我撞开了大学的大门。
(編辑 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