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发挥精准扶贫作用的路径探析

2020-05-11徐英菊

中文信息 2020年4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徐英菊

摘要:教育扶贫是指通过教育来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的方式。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消除贫困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培养粮食工程专业技能人才,使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德州及周边区域粮油食品加工和流通,实现有效就业、体面就业,为反贫困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目前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可行的路径做了阐述。

关键词:粮食工程;精准扶贫;路径

中图分类号:G6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4-00-02

随着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讓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能在扶“智”的同时,达到技能扶贫、技术扶贫的目的,切实保障精准扶贫落实到位[1]。

当前国家和地方层面都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扶贫开发制度,但教育精准扶贫的制度体系仍不完善,不仅缺乏针对不同扶贫对象,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薄弱学校、边远学校以及特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具体制度安排,此外,与教育扶贫相关政策配套的法律制度也不健全,比如缺失协调制度、管理制度等。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教育精准扶贫的专项优惠政策。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对于政策出台的态度不够端正,甚至视为儿戏,完全不考虑地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特点就出台政策,最终出台的政策是脱离实际的。尽管这几年来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各地范围都受到了明显程度的重视,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扶贫优惠政策,但是,在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过程中,各地区之间的落实情况依然存在巨大的反差,对于上级政府制定的教育精准扶贫相关政策,有的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够,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对相关政策进行变相执行、效果也大打折扣。

一、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在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扶贫不够精准

精准扶贫,从其组成来看,包括“精准”和“扶贫”两部分。其中,“扶贫”是目的,“精准”是手段,这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推动精准扶贫的实现。具体而言,“扶贫”既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也是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通过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及综合素质,使贫困地区居民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助人自助,最终目标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达到真扶贫的目的;“精准”既是精准扶贫的要求,也是精准扶贫的手段。以往的扶贫通常是粗犷式扶贫,扶贫对象有偏差,扶贫范围较狭窄,既造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2]。

目前高校教育扶贫方式大多数主要通过“三下乡”活动、“三支一扶”、捐款捐物等途径开展,虽然这几种方式都能取得一定的教育扶贫效果,但均属于低层次的教育扶贫,对大学生的技术和能力要求并不高,因而成为粮食工程技术专业最基本的教育扶贫途径。这样的扶贫方式针对性差,相比精准扶贫的要求来说,达不到精准的标准,难以实现长效脱贫的效果。

2.扶贫未与扶志相结合

高校贫困生众多且来源复杂,每个贫困生家庭背后都有其不同的致贫原因,有些因病因残致贫、有些因重大变故致贫、有些因资金和劳动力短缺致贫,有些因地理偏僻交通闭塞致贫。大学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个人培养自我意识,形成健全人格的阶段,虽然大学生相比高中生思想行为更为成熟,但处于特定环境,加之缺乏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心理亦不稳定。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会面对种种压力,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的束缚,难免会在某一个方面与他人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其不懂得调节自我情绪,那么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落后也会使其变得不堪一击,导致心理失衡,贫困不但没有激励他们付出更多辛苦去努力,反而成为他们抱怨父母、抱怨社会不公的理由。长此以往,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将对其身心造成重大打击。

对于贫困生而言,奖助勤贷补等一系列物质帮扶政策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理想信念的培育,社会家庭以及校园的和谐等,若只有物质帮扶没有精神关怀是远远不够的。物质帮扶与精神关怀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必经之路,二者缺一不可。经济富有可以使人解决生活困难,摆脱物质贫困,但若缺少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人则无法真正意义上享受生活,成就自我。物质的富有只能解决生存的问题,精神的富有才能提升生活的质量。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纳入贫困生精准扶贫工作中,才能真正意义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3.教育扶贫盲目化

教育扶贫是职业教育的义务,高校应该认真考虑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当前很多教育扶贫过程中存在盲目化倾向,不清楚能做什么,盲目开展不擅长的教育扶贫。一般的高校很难拥有像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那样的财力、物力和技术能力去建设一个庞大的远程教育扶贫体系,因而不能盲目照搬清华北大的扶贫模式。这要求高校应该审视自己的定位和能力,搞清楚扶贫对象是谁,扶贫对象需要什么,适时调整教育扶贫的需求。高校没有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需要进行调查,这直接影响到教育扶贫的对象、内容和形式的确定,从而影响扶贫效果。如“三下乡”送去的文化、科技和卫生不符合“三农”问题解决的现实需要,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4.教育扶贫未能发挥双创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实施的,促使高校为社会培养出一些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贫困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本身具有创业想法的贫困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但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一些问题。

针对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仍较小,对这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缺乏系统性、针对性,重视力度远远不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5]。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的资金不够充足,不能满足高校贫困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实现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所以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贫困学生往往存在着对创新创业了解程度不够深入的情况,所以通过接受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贫困学生的创业精神会受到激发,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在就业前景不景气的当今社会进行创业。有些贫困学生虽然具备创业的头脑和精神,但是苦于没有资金的支持,导致学生的创业理想迟迟得不到实现。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能够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以外,还可以为贫困学生优良的创业想法提供帮助,为其设立专项的支持资金,能够使学生将创业想法顺利落实,促使贫苦学生能够实现脱贫的梦想。创业创业教育不仅对贫困学生个人的发展有所帮助,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经过创新的创业模式,与我国传统的经营模式存在较大差别,可以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为社会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二.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在教育扶贫作用中的路径探索

1.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企村三方合作

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才,高职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目的。职业教育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影响更为直接、快捷、有效,作为职业教育关键载体的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必然有其可行性和合理性。院校可以深入当地,建立好扶贫的据点,有利于学生团队直接对接农村,推进项目的落地。

2.发挥德州“中国粮油食品城”优势,实施特色扶贫

德州是著名的“中国粮油食品城”,可以发挥地理优势,对于服务德州及周边区域食品加工和流通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培养粮食工程专业技能人才,将学科、专业特色融入扶贫工作中。推动扶贫攻坚,变“输血”为“造血”,注重以项目带动扶贫,推动扶贫工作长效化。

3.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很多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排斥与人沟通,不善与人交谈,出现心理咨询障碍,然而他们内心又迫切需要倾诉,这时隐蔽的网络环境得益于其资源优势,可以让贫困生放下包袱,敞开心扉诉说衷肠。心理疏导对于贫困生意义重大,教育者只有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用真心真情与其交流,进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助其摆脱心理阴影,增强自信,树立健全人格。

作为教育者、课堂主导者的教师,亦需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精神状况等做全面了解、充分调查,教育过程中注重感情投入,从情感关怀入手,赢得学生内心,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潜移默化进行教育与引导,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4.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

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意识到其对贫困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为贫困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需要提升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应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工作对贫困学生发展的作用,从而参与到这一工作中,能够发挥贫困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有利于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高校也可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形式,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顺利落实。地方高校应加大对贫困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在政策、项目立项等方面向贫困生倾斜,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探索,并支持大学生的精准扶贫项目作为创新创业重点支持项目。

结语

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作用独特、不可或缺,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主体,是脱贫攻坚的有生力量。德州是著名的“粮油食品城”,发挥粮食工程技术的特色专业优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培养粮食工程专业技能人才,借助智力扶贫、人才扶贫、文化扶贫,从内生角度促进贫困地区的自我成长,既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4,(23):43.

[2]徐晔.职业教育信息化助力精准扶贫: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

(2),3:5-7.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刍议智慧金融下的精准扶贫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