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探索
2020-05-11孟建平
摘 要: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胜于让学生被动、机械学习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还要重视并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滿足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笔者根据自己的执教经验,在本文谈几点培养初中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以期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5-624X(2020)02-0064-02
引 言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经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自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和自主性,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
1.能够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广度
学生学习态度主动与被动取得的学习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学生若是在被动的环境下学习,吸收的知识往往少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在遇到问题时,习惯性依赖他人,学习能动性、积极性也不够。而主动态度下的学习则不一样,在遇到问题、新的知识点时,学生会主动思考、深入探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出来,学生获取到的知识不再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学生能够通过课外书、网络等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这对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广度具有重要意义。
2.能够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相仿,但是思维方式、学习兴趣、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对历史的兴趣等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热爱历史,掌握了很多的历史知识;有的学生不喜欢历史,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历史课本上。面对历史素养参差不齐的学生,最有效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即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但学生数量多,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并不能做到一一兼顾,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制订学习计划。例如,历史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水平自主学习并巩固基础知识;而历史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这样,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对提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能够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求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此外,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遇到问题时联系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尤其在分析一些材料题时,涉及找关键词、梳理已知条件等环节,然后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找出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发散思维等均能得到发展,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而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二、初中历史自主学习策略
1.课前阶段: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然而,很多学生的课前预习仅止步于背诵历史事件的时间、发生原因、意义等,这样的课前预习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反而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要将课前预习阶段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来说,在上课之前,教师对接下来要讲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然后按照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内容等进行划分,制作成导学案,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前,教师要先吃透教材,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制订导学案。其中,学习目标为三点,一是对太平天国运动史实做到充分了解,并比较《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之间的异同;二是对于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用自己的话综合归纳;三是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和兴起的必然性,了解单纯的农民运动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有效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另外,教师要在导学案中分别指出重难点,重点是《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过程,难点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等。最后,教师展示课文的整体框架结构并设置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框架和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并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在课前预习中的困惑和困难。这样的自主学习指导既能够为学生接下来高效听课奠定基础,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由于初中学生接触历史时间比较短,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课前自主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初期阶段,历史教师除了为学生制订导学案,还可以利用微视频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指导。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录制或从网上下载相关视频,然后让学生结合视频、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在视频和导学案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减轻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负担,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课中阶段: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中阶段,历史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联系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应尽量遵循趣味性原则,因为设置有趣的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索、深入研究。
例如,在教学“抗美援朝”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抗美援朝的目的、经过和结果思考抗美援朝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中国没有与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会有什么后果。设置这些问题可以引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形成的历史思维去分析、解答。这样的教学措施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抗美援朝”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加强学生的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历史教师可以采取合作讨论学习法,即设置问题之后,让学生相互交流,交换各自的观点。这一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晚年的时候,李鸿章曾伤感地说,他办了一辈子的事,无论是练兵,还是海军,都是纸糊的老虎,虚有其表。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本,自主思考,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会得到体现。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在其他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看法时,他们难免会质疑,并且将他人的答案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其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均能得到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构建系统的认知结构,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3.课后阶段: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除了课前利用导学案、课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在课后阶段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而言,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结合历史课本、课堂笔记及辅导材料,绘制一个完整的网络图。这一措施既能帮助学生重新梳理知识、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后阶段能够绘制出合理的、系统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做好笔记,如对教师所强调的重点和难点要及时记录下来;尚未听懂、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梳理时就有了具体的参考依据,从而能够构建出完整的思维导图。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阶段结合课堂笔记绘制思维导图,中心词汇为“鸦片战争”,一级标题为“原因”“经过”“影响”,然后对一级标题进行具体化,继续绘制分支,分别写上二级标题,如将“原因”细分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此类推,层层细化,从而构建各个知识点相互关联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不仅起到巩固和查漏补缺的作用,其信息分析、整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有效培养。
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作为课后练习,让学生结合课上所讲的内容以及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课后练习:“有的人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但是也有的人说,若不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列强的军舰就不会踏上中国的土地,中国人民也不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一事是好事还是坏事?说一说你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并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结 语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将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本文从课前使用导学案、课中使用问题情境、课后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阐述几点拙见,希望能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高玉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指导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78.
张磊.试析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有效路径[J].名师在线,2018(02):17-18.
作者简介:孟建平(1972.11—),女,甘肃金昌人,高级教师,总校优秀教师、学校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