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化反制“去中国化”
2020-05-11闫肖锋
闫肖锋
新冠病毒打击经济,也危及全球化。一股反全球化浪潮悄然兴起,其中,所谓“去中国化”声浪尤其刺耳。这些动向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但中国社会已形成的共识是,率先控制住疫情,复工复产,才是对“去中国化”最好的回应。
全球产业链高度连接,跨越国界和海洋,互联网更使生产成品的工厂能够从世界各地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但必须看到,疫情后各国民粹主义抬头,供应链震荡令很多反全球化人士鼓吹“迁出中国”。借用中国企业家曹德旺的提醒:“在疫情后,各国都想建立独立完整的产业链,全球产业链会被简化。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我们一定要警惕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社科院学部委员、金融专家李扬更认为:各国相继“封国”,无论其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均产生了切断供应链、产业链和“去全球化”“去中国化”的效果。
就企业具体而言,毕竟是资本话事,不会轻易听从政客的。更何况,企业下一阶段都更重视数字基建,例如云服务、物联网等正是中国下一步的竞争力所在,这势必使中国制造业得到加强而非削弱。
对这股“去中国化”声浪我们不得不警惕并慎重对待。国际贸易和全球产业的分工协作都符合经济学原理,其目的是发挥各国的资源禀赋优势,降低全球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正当此时,我们更应该高举全球化大旗、贸易自由化大旗,倡導全球命运共同体,以率先控制住疫情为契机,进一步壮大制造业,开放金融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改革开放的力度和速度提速。
简言之,高举全球化大旗是对“去中国化”最好的反制。具体讲,在下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为有效应对“去中国化”,我们首先应当秉持诚信、开放和包容的原则,全球化意味着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要求每位参与者诚信守规。企业界和国家一样,都要讲诚信。长远来看,诚信是最好的应对。
应对西方国家“去中国化”,是重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老路吗?当然不是。中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开放的结果,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也是开放的结果。因此,开放仍是百年大计,动摇不得。
其次,在对外宣传上中国必须争取主动,想方设法进一步融入到全球话语圈之中。可适时设置一些议题,媒体要及时、准确对外报道中国疫情后的最新变化,以正视听。
当前,中国的“口罩外交”“呼吸机外交”虽有待完善,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只要胸怀大度,持续做正确的事情,赢得尊重就是必然的结果。但中国不只需要输出中国制造的产品,更需要输出以合作和包容为导向的价值观。我们不提倡各种“仇外”言论,对海外各类“仇中”论调也应淡然处之,不必计较,这才是大国风范。
在“后新冠时代”,国际间重新结盟将是必然的过程,此时争取的朋友越多,结盟的国家越多,就越有话语权。
毋庸置疑,全球化符合全人类利益。我们相信,疫情所导致的各国之间隔离是短暂的,从长远看和平与合作是大趋势,反全球化只是一股逆流而已。此时高举全球化大旗、化解各方矛盾,方显大国定力和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