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语哪只是英语

2020-05-11周刚

当代工人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语学校陶艺价值观

周刚

文化身份的认同

教育专家滕珺曾指导天津的一位老师开展一堂主题为“你会问好吗”的国际礼节课。

一开始,整堂课更像是介绍世界各国问好方式的知识课。

后来,在滕珺的指导下,老师设置了一个全球化环境下的矛盾冲突点——非洲部落“亲脚丫子”的习俗,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去这个部落旅游,和这个部落里的居民问好时,你亲不亲他的脚丫子呢?”

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不亲是不是就不尊重对方了呢?但是违背自己的想法去亲,自己也不舒服。”那到底怎么办?

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能不能双方一起沟通商量,亲手行不行?”

在这个过程中,平等、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其实也就包含在内了。而且这样的内容和形式,会让孩子们有更加直接的体会。

滕珺表示,价值观不像知识,教了就会了,价值观的改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老师需要有这样的意识。

滕珺在新学说国际学校发展大会上分享了她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是一张图标,显示了语文、历史和道德與法制三门课程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开设情况。这个研究项目2019年3月启动,她的团队,在全国各地采集了128份问卷,有效数据104份。同时,她们还在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走访了不同类型的国际或双语学校。

图中的调查数据令人震惊。无论是“三科”中的哪一科,在三个学段中均存在未开设的情况,并且都不是个例。在高中阶段,甚至有接近一半的学校,未开设语文课;超过1/3的学校,未开设历史课。由此可见,中国还有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这些学校虽然是国际或双语学校,但其中大量培养的仍是中国公民。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熟悉中国的语言、中国的历史,他谈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从传统文化到文化传统

这些年,的确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比如开设了茶艺课、陶艺课、书法课等,这是好的现象。但滕珺强调,传统文化不等于文化传统,更不等于国家认同,这是三件事。

滕珺拿很多学校都开设的陶艺课举例,比如老师可以让孩子做一个杯子,刻上写给爸爸妈妈的话,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这就是一个从传统文化到文化传统的过渡。

“为什么很多传统文化留存不下来,因为它不能回应今天这个时代。所以当我们要做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时候,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意义和价值。”

即使做到了传统文化到文化传统的转变,文化传统也不等同于国家认同。这其实就是前文提及的第二层级的价值观。

谈及这个问题,滕珺分享了她在柬埔寨遇到的一个青年的故事。

这个青年出生在柬埔寨的穷山沟里。有多穷?用他自己的话说,小时候连条裤子都穿不起,兄弟几个得轮着穿裤子出门。出来以后,他半工半读,养活自己,还自学了中文和英语。

当时,这个青年说,过两天他就不做兼职了,要参与一些政治宣传活动。

滕珺非常惊讶:“你自己饭都吃不饱,还去参与这些事?”

青年说:“这个关系到他们这一代人和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

滕珺说,当时她肃然起敬。“这个青年也就二十岁出头,其貌不扬,但是他说完这番话后,太阳的余晖照在他身上,我突然就觉得这个青年特别伟大。”

诚然,关于年轻人是否关心社会,心系国家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但滕珺认为,至少青年人不能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要更多地为周围的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国家和世界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这可能的确是中国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内容。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向国际舞台,但一个人走到国际视野,外语再好,如果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身份没有认同,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当然,用合适的、对方听得懂的思维方式去和他人对话和沟通,是更加积极可取的方式。

猜你喜欢

双语学校陶艺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思考
Memories of Pets on A Hot Day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双语学校德育教育之我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套牌学校的秘密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