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文化品牌发展四十年回眸(上)

2020-05-11孙琴安

中国名牌 2020年4期
关键词: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辞典

孙琴安

为什么喜欢上海?想必,不少人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因为上海有着文艺气息浓厚的生活方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愈发高涨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上海逐渐形成一座沟通东西、海纳百川的历史文化名城,亦形成了一座文化品牌名城。

2018年,上海市提出打响“四大品牌”的口号,其中之一就是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将上海打造成为文化交流的码头和文化原创的源头。那么,既小资又文艺的上海,究竟孕育出了哪些文化品牌呢?

文学品牌百花齐放

上海不仅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工商业城市,而且也是一座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城市。特别是开埠以后,西风渐进,许多新的文化娱乐形式在上海登陆,与上海本地传统文化或融合、或并行,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变得更为丰富、繁荣、时尚、多元起来。不少行业领域在当时的中国都走在前列,引领潮流、得风气之先,如出版、报刊、电影、话剧、体育、舞厅业、教育、绘画、音乐、建筑等。这些行业的表现均十分活跃,或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力。其中一些行业已诞生品牌,如商务印书馆、《申报》、百乐门舞厅、电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改革开放后,上海文化重焕生机,四十年来,在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悉数这些领域,它们有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的拓展与创造,有的则催生出了全新的发明与创造。不少领域都诞生出代表作,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因文化领域面广量多,这里我仅就一些有影响的代表作品或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艺术作品作一简要回顾与叙述。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思想解放、文学解冻,四十年来,在小说、诗歌、散文等各个方面,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全国有着相当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如王安忆、叶辛的小说,白桦、赵丽宏、张烨的诗歌,巴金、柯灵的散文,宗福先的话剧等。

然而,我认为,一个作家的手写稿能变成一部书籍进而成为一个品牌,必须经过载体和流程。事实上,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要经过出版社编辑的精心審阅,他们提出修改意见,并对作品进行几番校对,再经过装帧、排版、封面设计、印刷等一系列包装过程,才能成为一部图书或一种读物上架面市。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在流通过程中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才最终成为文学品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的一些出版社和文学刊物便为文学品牌的重要制造者、参与者与推荐者,是文学品牌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品牌图书也由此而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就曾在出版文学图书的过程中打造过一些品牌图书,如王安忆的《长恨歌》、舒婷的《双桅船》、莫言的《蛙》、叶辛的《蹉跎岁月》、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等。

如果说上海文艺出版社打造和推出的是当代作家的文学品牌,那么,上海古籍出版社打造和推出的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著作和品牌图书。该社的前身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自改革开放以后才改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中华书局南北呼应,尤以出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著称。由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刘禹锡、苏轼、欧阳修、黄庭坚、李清照、秦观、吴伟业、王士祯、归有光等历代经典作家作品,版本讲究、校刊精审,早已驰名海内外,成为该社的拳头产品和精品图书,自然也成为了品牌图书。

如果说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出版和打造中国古今文学读物和文学品牌为主,那么上海译文出版社则以介绍、翻译和出版外国经典文学名著为主。该社自1978年1月成立后,聚集了一大批资历甚深的名牌翻译家,如草婴、方平、钱春绮、包文棣、郝运、潘庆舲、冯春等,推出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译文名著文库》等,其中包括列夫·托尔斯泰、雨果、但丁、普希金、狄更斯、歌德、海涅、巴尔扎克、司汤达、薄伽丘、德莱塞、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哈代、泰戈尔等人所著的世界各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深得读者欢迎,也已成为品牌。而上海译文出版社也被评选为全国首批优秀出版社之一。

不少著名作家如巴金、王安忆、莫言、舒婷等人的代表作因为出版社的打造和推出而成为品牌。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等也因出版和推出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品牌图书而使自身成为了品牌。以上海辞书出版社为例,其出版的《辞海》一书,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影响力极大、利用率极高的大型工具书,在海内外形成广泛影响,直至如今,无疑是同类图书中的品牌。

与此同时,上海辞书出版社在改革开放以后,大胆创新,又推出了《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古代散文鉴赏辞典》《新诗鉴赏辞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一系列文学经典鉴赏丛书,广受读者欢迎,一版再版。这些作品无疑已成为该社品牌。而该社也因《辞海》和文学经典欣赏书系等品牌书的打造而成为品牌,其特色也是出版社同行中所公认的。

同样一些文学刊物也因不断刊登和推出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家作品,从而形成品牌,上海的《收获》杂志即是其中一例。

《收获》于1957年7月创办于上海,是1949年开国大典后,全国第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此后才诞生广东的《花城》、南京的《钟山》等杂志。《收获》初创时以巴金、靳以任为主编,以中长篇小说为主,兼及剧本、散文,在当时被视为文学界的代表性杂志。老舍的《茶馆》、柳青的《创业史》等文章曾在该刊亮相。

《收获》杂志于1957年7月创办于上海

猜你喜欢

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辞典
一个人的好天气
一个人的好天气
The Study on Cultural Conflict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惠比寿花园广场》
2017年2期《IQ辞典》答案
2017年1期《IQ辞典》答案
2016年12期《IQ辞典》答案
郭文斌作品目录
一碗油盐饭
Brief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Deviation in Oliver Tw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