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授解

2020-05-11王慧

理论观察 2020年1期

王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铸魂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057 — 03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要把握的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发展,我国进入教育强国行列,教育界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教育对象也不断呈现出新的复杂局面,深刻把握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社会发展的人才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做好传授知识的责任和使命,也要为学生充分的讲授方法和实践运用,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带入到实践中去,做到知行合一,能够用所学解答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有机统一。因此,深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授、解”,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育人功能。

一、尽好“传道”的责任

所谓“传道”,就是教师传授给学生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之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的正确之道。从理念层面、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上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尽好传道的责任和使命。

(一)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首要责任

人生需要信念指引,社会需要价值领航,国家需要精神的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责任,也有培育社会主义坚定拥护者的使命。当代大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大数据时代,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主张影响,由于自我认知还不全面,容易受到被包装的错误思潮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牢牢掌握意識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领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让学生懂得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才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传好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信念之道,“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使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实践中去,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国家的关系,从而发掘人生价值、实现人生意义。

(二)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掌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责任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系,是所有各门具体科学的指导思想,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掌握,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且揭示了思维领域发展变化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除了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更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使得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解读,增强对中国道路、制度、文化、理论的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将正确的认识世界之道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世界、读懂中国、把握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5〕

二、提高“授业”的本领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立德方能树人。要想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本领、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能够展现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敬仰,把真善美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里。在面对一些最基本的抽象理论知识时,要有活跃的思维以及广阔的视野,用真理的力量和坚实的知识底蕴感召学生,使得学生将所学所得入脑入心,践于行。

(一)立足教材提升学术质量,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业中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根据不同时期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点、思想变化,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既要体现书本的知识性,又要体现知识能够科学指导实践的价值性;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又要形成润物无声的效果。不应该只是单纯的遵循文本知识,更要注重问题意识。教师应该逐一澄清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注意的尖锐敏感问题,应该彻底解释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只有当学生认识并接受所教授的知识时,他们才能进一步接受知识背后的价值观,这样才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思政课的魅力和价值,在教授课本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于课本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要做到立足于课本,然后高于课本,提升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学好知识、用好知识、用对知识,以对知识的权威掌握能力来提升知识对课堂的影响力。

(二)发挥好语言的艺术,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主要依靠语言、文字为媒介,语言是否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都影响着讲话的效果。因此,讲话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运用好语言、授课、引导的艺术,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就是要把话说好,把理讲清。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掌握说话的时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益;更要恰当的运用幽默的话语,为思政课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面对一些内容相对抽象的哲学理论,教师应该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和明白的道理,从而做到深入而浅出。“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强调,要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6〕加强授课的艺术,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拉近与学生的亲近感,建立情感的桥梁。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话语、生活话语、学习话语、热门话语等话语方式之间的关系,能够不断地感染学生,营造出一种有思想性、有画面感的课堂,增强学生对于课堂的体验感与获得感,令学生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三)运用现代技术助力教学效果,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当代大学生善于思考、好奇心强并且渴求知识,他们敢于尝试新的事物,因此,互联网时代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和资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运用现代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创设多样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例如通过PPT学习成果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的转变。课下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能力,比如在网络上开设专题论坛活动、参与红色主体网站建设、观看5D模拟仿真电影等,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引起共鸣。现代网络技术手段不仅仅是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工具,而是教师实践、创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跟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从平面变为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而全面。这种课堂内、外、线上学习三点构成了教学情境创设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置身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学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的新兴技术手段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效果,助力于教师对课堂内容质量的提升,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注入动力。

三、增强“解惑”的能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解惑”的能力,讲出温度、讲出感情、讲出效果。不断地学习经典,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洞察问题的眼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过程中,勇敢做一名“探索者”、“先行者”,要走在别人前面,尝试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事情,提高自己能够全面客观解疑释惑的能力。

(一)提高学术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真正做到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能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想要提升整个教学水平不仅是量的扩张,而是质的提升,是教师的学术能力要更加科学化、精致化,用学术研究的成绩来提升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尊严和声望。加强学术能力是思政课教师的一项终身目标和使命,高校教育是专业性的,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人才,教师要是脱离了学术研究,就不可能真正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自己学习经典,这是自己的本分,只有不断地领会经典,才能掌握理论去支撑自己的学术研究,才能把最先进的思想观念传授给教育对象。这样的学习对于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是很必要的。做到心中有国家、心中有课堂、心中有学生,把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自身科研问题来突破。这样的学术能力不仅来源于自然科学或技术领域,更来自于教师平时的教学实践,是在教学工作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

(二)加强问题意识

一个人有无尖锐犀利的眼光,有无开阔广大的眼界,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不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应该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为此,就需要有能够发现问题的眼睛,特别是能在别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的“政治”不是偶然,它表明了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应该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教师应该具有的品格和眼界。这种眼界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到本质,让人抓住事物的根本,是一种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能够从全局的高度做战略把握,从而发现问题找到正确的方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论,特别是在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够不为现象所迷,不为流言所惑,紧紧抓住人们最根本的利益问题,找到事情的症结。当然,犀利目光是与开阔的视野相辅相成的。教师还要有广泛的视野,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打开自己的眼界,只有这样,尖锐犀利的目光才有用武之地并发挥精准的力量,在为学生解答疑难杂货的时候,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培养守正创新

创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项冒险的事情。为此就需要有“尖兵”。在军事斗争中,為了摸清敌情,尝试新的攻击,指挥员经常会派出尖兵。尖兵通常要深入到敌人的环境中,做探索性工作。他们战斗的环境更为危险和复杂,随时冒着失败甚至牺牲的危险。正因为如此,尖兵才是光荣的。在思政课的创新与探索过程中,也需要有一些人做尖兵。他们要走在别人前面,尝试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当然,尖兵需要配备最好的装备,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我国当代社会的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于过去,对外开放的环境和全球化的浪潮的冲击,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了适应社会要求和人们思想行为的新变化,思政课教师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方法的创新,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主动的探索,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并且创造新的经验,并且自觉的总结经验,将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整理,促进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是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代新篇章的奋进之笔。将现有的条件以及宝贵的资源用活、用好,在继承优良的方法下不断创新性的改进,探索积极应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新视角,符合时代的新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新要求。

〔参 考 文 献〕

〔1〕〔3〕〔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4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