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的无“胆”英雄
2020-05-11耿堃张立平
耿堃 张立平
从寒冬到暖春,从危难到平安,从眉头紧锁到笑颜舒展,4月16日下午5时许,从武汉发出的高铁列车平稳停靠在天津站的站台上,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和两名助手走出列车,激动地向迎接他们的人群挥手致意。自今年1月27日随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驰援湖北以来,72岁的无“胆”英雄张伯礼坚守抗疫一线80多天,用忠诚与奉献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山河春满尽涤殇,家国欢聚已无恙。两月敢忘江城苦,十万白甲鏊战茫。黄鹤一眺三镇秀,龟蛇两岸千里黄。降魔迎来通衢日,班师辞去今归乡。”在隔离期间,回首战“疫”经历,张伯礼创作了这首《归辞》,以表达自己凯旋后的心情。
“共产党员要永远冲锋在第一线!”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1月27日,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至武汉,成为专家组成员之一。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17年前,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疫情面前,我是医生,是战士,更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要永远冲锋在第一线!”抵达武汉后,张伯礼马不停蹄、不惧危险,深入医院、社区,会诊病患、调查疫情、筹建方舱、调制处方……
刚到武汉时,疫情大面积暴发,大量患者涌来。实地走访多家医院后,张伯礼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聚集了几百号病人,看诊排长队、化验人挤人、CT检查人满为患。走廊里,输液的病人与排队挂号的人混在一起。更让人揪心的是,医院里一床难求,不少确诊患者根本住不进来。
“这种状况不改变,将为后续防控和治疗带来巨大压力,会进一步加速病毒的传播,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张伯礼心急如焚。
当晚,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开的会议上,张伯礼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对确诊患者也要把轻症、重症分开治疗。
面对疫情蔓延,如何减少病死率、提高治愈率,需要大智慧。研究了一辈子中医药的张伯礼一直在思考,他说:“中医是苍生大医,治病救人几千年了,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财富,是无价的瑰宝,一定能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中医方舱医院,张伯礼是主要倡议人,并被任命为江夏方舱医院的名誉院长。进驻江夏方舱医院的是来自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的中医、呼吸重症医学、影像、检验、护理等专业的209名专家,与江夏区中医院现有医生进行混编,成立医疗团队。
如何将各方精兵强将拧成一股绳,五指攥拳出击?张伯礼身先士卒。
2月12日他率队进驻医院,2月14日17时30分,收治首位新冠肺炎患者,到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567名患者。
新冠肺炎没有治疗经验可循,临床没有特效药物可用,集中面对如此巨大数量的患者群,张伯礼率领的中医“国家队”压力山大。他走到病床前了解患者的情况,带领专家组研配药方。他和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教授共同研制的宣肺败毒颗粒(抗冠II号方)治疗500例轻症和普通型患者,發热、咳嗽、乏力症状明显减轻,CT影像治疗后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一例转为重症。除了改善临床症状,也能改善相关血液细胞分类计数和免疫学指标。
病人零死亡、零回头、无一转为重症,医护零感染。张伯礼带领中医“国家队”在江夏方舱医院的实践,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又一个参考方案。
“我与武汉人民肝‘胆相照了!”
“愚顽常思聆父训,草茅未敢忘国忧。”2月21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记录下自己驰援武汉前的心迹。
张磊是张伯礼之子,就在两天前的凌晨,他刚接到“父训”:“如果上级批准你来武汉,不必来看望我,你直接到‘红区去,那里更需要你!”这是张伯礼刚做完胆囊摘除手术第二天,在武汉协和医院病房与儿子的短暂通话。
2月15日凌晨,张伯礼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8日,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手术之前,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说:“不要告诉家人了,我自己签字吧!”毕竟这个时候在武汉病倒了,他怕老伴儿担心。麻醉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助理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
“心里极度恐惧!”当时远在天津的张磊,用6个字描述得知父亲手术后的心情。“手术很成功,但术后父亲的双腿出现血栓,必须卧床一周。我不放心,就让我同在武汉的师弟帮忙照顾。”
就在这一周,张伯礼成了最不听话的病人。“听师弟说他术后第3天就恢复了工作状态,只有晚上才回到医院输液。这个‘老头儿只要一投入工作,那就谁也劝不动他。作为晚辈、也是学生,我们是既感动、又心庝。”张磊说道。
除了负责治疗的医护人员,直到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张伯礼才公开了术后双腿出现血栓的病情,此前连他的学生都不知道。他怕当时说了动摇军心。“在这期间国家中医局一直往回赶我,让我回天津去。说你那么大岁数了,又有病,万一出点意外怎么办?”张伯礼回答道:“绝对不可能!战役刚打响,怎么能撤离前线!”
受父亲影响,张磊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恳请奔赴湖北抗疫一线。此后,他又通过电话、微信、书面材料等途径,多次表达自己的强烈愿望。张磊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像父亲一样,在抗疫第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
后来,组织批准了张磊的请求,他如愿以偿前往武汉,在江夏方舱医院负责感染风险高的取咽拭子工作。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第一次进舱,多少有点手忙脚乱。平日光跟别人说不要紧张,但轮到自己时却难以做到。幸运的是,顺利完成了6个小时的工作,并带着两名队友开了医嘱,取了咽拭子。经过严格的出舱环节,走出医护人员通道时全身已经湿透……”
虽然同在武汉,父子俩却很难见上一面。直到方舱休舱那天,张磊才见到消瘦的父亲。他心疼地对父亲说:“爸爸,我为您感到骄傲!是您和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荣幸的是,在您的鼓励下,我也成了这其中的一员。愿樱花烂漫时,我们可以站在武大的校园里合影留念,共庆胜利。”张伯礼拍拍儿子的肩膀微笑着说:“好好干!这回我把胆都留在了武汉,我与武汉人民肝‘胆相照了!”
3月19日,张伯礼迎来了72岁生日。同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张伯礼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此时,他已经在抗疫一线持续奋战了53天。53天里,张伯礼不分昼夜、挽救生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
“医生心里要始终装着大爱!”
张伯礼身上有多重身份──院士、校长、中医大家、白衣战士、敦厚长者、严父严师,但他时刻铭记,自己的第一身份还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就是为党和人民工作。
中医进方舱后,张伯礼更忙了。他白天指导会诊,晚上开会、研究治疗方案,甚至细化到具体病例,亲自开方。学生们劝他:“您每天太忙了,有些事就让我们干吧!”“带兵打仗,哪有不上前线的道理!医者仁心,医生心里要始终装着大爱,要始终把病人放在心上!”张伯礼从来不听劝,穿上防护服,病房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您把舌头伸出来,我看一下。”隔着护目镜,张伯礼为患者看舌相,然后伸出手,为患者把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不到病房、不接触病人,怎么了解发病规律,怎么谈得上与病毒战斗?这也是张伯礼坚持一定要亲临一线的原因。
有的患者氧合水平比较低,有时好不容易升上来又降下去了,一直在波动。张伯礼临床问诊,让医生给他们注射生脉、参麦注射液,服独参汤。一两天后,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就稳定了,再过一两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
对重症患者,张伯礼强调治疗方式要中西医结合,以西医为主,中医辅助,但是辅助有时也起关键作用。在临床诊疗时,张伯礼发现,对重危症患者要果断、及早使用中药注射剂,早用、大胆用,往往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病人痊愈出院,张伯礼发现,他们中有一部分还有咳嗽、憋气、心悸、乏力等症状,于是建议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医院建立了新冠患者康复门诊,专门管理治疗这部分病人。
在中国工程院和有关单位支持下,张伯礼又牵头组织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市中医院共同为湖北被感染的医务人员搭建了一个健康管理平台,追踪他们的健康状态,以中西医结合的干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康复。
疫情在世界各地暴发后,3月25日,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针灸学会主办的“国际抗疫专家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二次课程举办。张伯礼以《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中国方案的亮点》为题,介绍了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病情发展过程、中医抗疫的历史、中医对疫病的认识、流行性病学特点、中医的优势等。重点介绍了江夏方舱医院的成功模式和中草药、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对不同阶段病人的疗效。在答疑環节,张伯礼还解答了医生关切的9个问题。
海外华人如何做好防疫?4月10日,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举办网络交流会,邀请张伯礼介绍了中医药抗疫经验,讲解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方法和优势。截至4月上旬,他先后参加了WHO、世中联等十余场视频在线会议,向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开展中医药抗疫经验分享,以及与多国开展中药科研合作和中药临床试验等工作。●
(作者单位:天津日报社)
(责任编辑:孙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