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敬!这些闪亮的名字

2020-05-11本刊编辑部

工会博览 2020年12期

□本刊编辑部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属于不同的时代,却有着共同的名字——“劳模”。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却用自己的劳动诠释了劳模精神的崇高。作为劳动人民的优秀代表,每一代劳模身上都附着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时代在变,但奋斗底色不变。他们留下了自己的感人故事,更用自己的信念与品格,书写了人生精彩,铸就了时代丰碑。读懂了他们的故事,才能真正理解:发展是时代的命题,时代是奋斗者的舞台。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些耳熟能详的劳模代表的奋斗故事——

时传祥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在旧中国,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歧视,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解放后,新中国给了他做人的尊严,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使他扬眉吐气,他对党充满感激。

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此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规定他们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而且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

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 “群英会”,国家主席刘少奇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 “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时传祥高兴地表示: “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自此以后,他更加努力,更加热爱本职工作。

1975年5月,时传祥在北京病逝,终年60岁。他“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流传至今。

张秉贵

心中“一团火”温暖万人心

1955年9月25日,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座大型百货商场——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建成开业。当时37岁的张秉贵报名参加招工考试,虽然已经严重 “超龄”,但是他最终凭借优异的个人表现,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刚工作的头几年,为提高服务本领,他买来一些最硬的点心,利用废旧包装纸练包包、捆扎,可不到三天,点心包就碎了。后来他又改进方法,找来瓦片或木块,锯成点心般大小当代用品,继续苦练,经常练到深夜。

1959年下半年,根据工作需要,张秉贵从糕点柜台调到糖果柜台。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百货大楼每天都要接待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糖果柜台前经常排起长队。张秉贵发现,糖果的销售由于品种多、价格各异,称糖和算账两个环节最耽误工夫。为提高称糖速度,张秉贵像当初练包包那样练起了称糖。熟能生巧,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张秉贵终于练就了称糖“一抓准”的绝活,不管顾客要几斤几两糖果,他仅凭上手抓,就能做到分毫不差,大大减少了购买时间。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张秉贵还练就了“一口清”的本领。每笔交易,在商品称好、包好的同时,价钱也就用心算计算出来了,分毫不差。

32年里,张秉贵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始终像 “一团火”一样温暖着每一个顾客。

王 选

高科技应“顶天立地”

“高科技应做到 ‘顶天立地’。”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王选一生奋斗的信条。 “顶天”即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 “立地”即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而 “顶天”是为了更好地“立地”。

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版业仍是铅字排版和印刷。为改变落后状况,1974年,我国设立 “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 “748工程”。正在北大任助教的王选看到了巨大可能,他通过分析比较,决定跨过当时国外流行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究世界尚无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历经艰难,1979年,我国首个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成功。

在艰苦研制条件下,王选团队不仅攻克汉字字形信息的计算机存储和复原输出的世界性难题,还在20多年间持续创新,与多个协作单位联合攻关,紧跟市场需求,先后研制出八代汉字激光照排产品,使中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得到彻底改造,“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王选院士逝世的12年后,他曾带领的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在跨媒体智能识别技术等多方面取得系列新成果,而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正集团,也成为中国信息产业龙头企业之一。

“王选精神在传承。”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郭宗明说, “他提出的 ‘顶天立地’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发展之路。”

吴良镛

守望人类“诗意栖居”的梦

让人类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吴良镛对人居的理想愿景。

将建筑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来自他颠沛流离的早年经历。在1937年南京沦陷之前,吴良镛随家人一路西迁:南京、镇江、武汉、宜昌、重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一时间地动山摇,瓦砾、碎石、灰土不断在身边落下。当我们从防空洞出来,火光冲天,大街小巷狼藉一片,合川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这些痛苦的经历,促使我内心燃起了战后重建家园的热火。”吴良镛回忆道。

在对建筑学的不断探索中,吴良镛意识到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是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人居环境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人居环境科学是普通人的科学”,就此理念不断诞生进化的人居科学,成为吴良镛工作的核心。

1993年,由吴良镛主持改造的北京菊儿胡同被授予 “世界人居奖”,这也是近代中国建筑作品首次在国际上取得的最高荣誉。

从参与战后重建到发展人居科学,吴良镛不仅将目标放在了筑建 “广厦万间”,而且将城乡规划学、环境学、风景园林学等领域融入建筑学,为实现人类更宜居的环境继续奋斗着。 “我希望在13个现有学科门类上增设 ‘人居科学’。”吴良镛说,“人生百年,我现在已经是 ‘行百里者半九十’,剩下的十里路可能会更加艰难,但是我不希望轻易失去这最后的 ‘人生单元’,我要积极去完成尚未完成的事。”

王克荣

播撒阳光 与“艾”同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有一个专门为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服务的组织——红丝带之家,王克荣是一家之长。在这里,没人称呼她 “王主任”,大家亲切地称呼她 “王姐”,更年轻的则喊她“王阿姨”。

1997年,她所在病房开始收治艾滋病病人,“我们开始的时候也紧张,进病房做护理时,都要全副武装。”当时,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有限,住院的病人很少有人探望。有一位女病人总喜欢靠着病房走廊的栏杆,往外张望。王克荣问她在看什么,病人说: “我想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人来看我。”后来,这位病人去世了。留下的一封遗书,除了感谢医护人员的照顾,还表达了捐献遗体的愿望。她希望通过医院的研究,能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人。一次活动中,一位患者说: “护士长,我不吃肉。”王克荣听了,随手就把他饭盒里的肉夹过来吃了。患者惊呆了: “王姐,我们家里人都不敢这样!”

打开王克荣的微信,2721名好友中,艾滋病患者占到一半以上。她说, “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敢更换号码,就怕患者找不到我。”每年,她和同事们都会到学校、社区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受益人数高达5万余人,她的足迹遍及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人员万余人……

与 “艾”同行20多年,王克荣也收获了诸多荣誉,她成为中国第一位荣获 “贝利·马丁奖”的护士,捧回过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过 “全国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赵 郁

“蓝领”也能高精尖

彼此分享工作上的喜悦的时候,赵郁常常对徒弟们说: “作为一名蓝领技术工人,我们要时刻把创新放在首位,与时俱进,彻底摆脱基层工人 ‘老黄牛’的形象。”

如今已是北汽集团首席技师的赵郁,1988年进入北京吉普公司时只是一名生产线装配工。在工作间隙,赵郁钻研汽车构造原理和维修知识,练就了一手装调绝活儿,由生产线的普通装配工逐步成长为业内的技能大师。

拥有这样精准的技术,和赵郁好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密不可分。2009年,赵郁赴德国奔驰研发中心参与国产E级车的研发试制。在与德国同事共事的九个月里,他白天共同针对原型车的装配难点、新增电器的故障点等问题热烈讨论,晚上把德文的汽车电路图纸中复杂的专业名词进行逐一标注,便于更好地消化吸收。就这样,他以精湛的技术与严谨的工作态度,得到奔驰总部的高度肯定。

2009年,北京市总工会、市科委决定在全市创建10个首都职工 “创新工作室”试点, “赵郁创新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赵郁带领工作室成员自主开发出系列汽车关键零部件剖解实训教具,并提出“实景教学——通过教具实训装配操作”理念,实现了线下通过实训教具模拟生产线上的装配操作,使新员工培训时间比过去缩短了5天。汽车类教具在员工培训过程中的使用,填补国内高端汽车装配及维修工种技能培训教具的空白,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培训成本。

宋鱼水

辨法析理 金槌法官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里陈列着一面锦旗,上面绣着8个字——“辨法析理,胜败皆服”。这是某次案件败诉方送给时任该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宋鱼水的 “礼物”。从事法律工作30余年来,她所审结的案件无一因裁判不公被投诉或举报;她所经手的案件,调解成功率达70%以上。她现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

在案件审理中,宋鱼水对自己 “约法三章”:第一,不轻视小额案件,因为小额案件往往涉及百姓生活;第二,公平对待每一个当事人,本着善良和正义来适用法律;第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当事人,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尊严和利益。

2002年,宋鱼水调任该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当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发生了一起 “著名学者诉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侵权案。当时,数字图书馆还是新鲜事物,案件的办理不仅影响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还事关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宋鱼水认真查阅分析了大量资料,最终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事后,这一案例获评“全国十大知识产权案件”。2003年,宋鱼水荣获“中国法官十杰金法槌奖”。

2014年11月6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这也是全国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在宋鱼水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愈发成为国内外知识产权诉讼的 “优选地”,成为中国司法的重要窗口和亮丽名片。

巨晓林

创新永无止境

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他编撰的 《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成为铁路施工一线 “宝典”;身高只有1.62米,却被工友们称为 “小巨人”;从一名普通农民工,一步步成长为知识型工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他就是巨晓林。

干了30多年的铁路接触网施工,他刻苦学习,记下了近300万字的笔记;认真钻研,掌握了大量铁路接触网施工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勇于创新,先后参加过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京沪高铁等10多项国家铁路重点工程建设,创新施工方法114项。巨晓林说: “现在年纪大了,社会活动也多,但我每年至少要在一线工地干上几个月。我带领的创新团队,每年至少要取得两项创新成果。”

如何做到每年都取得创新成果?巨晓林表示,随着时代发展,施工标准、工艺、材料都在变,给了创新无限的可能。30多年来,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从人拉肩扛到全机械化操作, “农民工也要勤学习、懂技术,技术好我们就不会被淘汰。”

1987年,24岁的巨晓林被招录为中铁电气化局一处三段的农民合同工。面对集铁路电力、电务、工务等多种专业技术为一体的电气化铁路施工技术,他没有退缩。白天在施工中跟着师傅学,晚上放下饭碗又撵着师傅问这问那。营地熄灯后,他打着手电筒把学到的知识记在笔记本上。几十部专业书籍堆满了他的床头。工地转移到哪儿,这些书就带到哪儿。即使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巨晓林仍然感到有 “缺憾”要弥补、要学习。

贾立群

“B超神探”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经常能见到千里迢迢带孩子来检查的家长,点名要做 “贾立群牌B超”。这好口碑,源于炉火纯青的诊断技术。

贾立群是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从事B超检查工作30多年来,他练就了一双 “火眼金睛”,是家长们心目中的 “B超神探”。也正是因为这样,慕名而来的人非常多,贾立群许下了 “只要人在北京,24小时随叫随到”的承诺。为了兑现这个诺言,他一直蜗居在医院旁一套40多平方米的职工宿舍里。有一天夜里,他从床上被急诊叫走了19次。

因为做B超必须空腹,贾立群不忍心让患儿们挨饿,为此,他经常挤出吃午饭的时间连续工作,时间久了,也就养成了不吃午饭的习惯。由于长期作息不规律,疾病逐渐找上门来。有一次上班时,贾立群肚子疼,后来疼得直不起腰来。可看到诊室外挤满了远道而来的患者,他只好用一只手按着肚子,另一只手拿探头做了一天的检查。直到晚上诊断完所有患儿,他才到医院就诊,确诊为阑尾炎。因为耽误得太久,阑尾都穿孔坏疽了,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医生马上给他做了手术,术后毫不客气地说: “亏你自己还是医生呢,居然来这么晚。”贾立群却说,看到家长和患儿们期盼的眼神,他于心不忍。

贾立群就是这样,把职业当作一生的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地付出。他常说,作为一名儿科大夫,为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值得的。

贾树庆

小保安也有大天地

1999年,贾树庆从山东老家的一个特警学校毕业后,来到北京,成为一名社区保安,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

“我当时是怀着一个开开眼界、见见世面的梦想,只身来到北京当保安。其实当保安的工资甚至还比不上在老家种地的收入,但是,我从小有个梦想就是当警察抓坏人,我认为当保安也可以实现我的梦想……”这是贾树庆曾在演讲时所说过的一段话,他当时演讲的题目,就叫 《做一辈子的保安》。

帮居民清理下水道,冲进火场救人,抬病人上救护车,协助民警抓犯罪嫌疑人,深入小区里的深井救出3名工人,自己却身负重伤导致休克……贾树庆带头成立了以保安队员为主力的 “贾树庆社区卫士”服务队。服务队成立8年间,为居民做实事好事8000余件,解决困难600次,参与社区清理整顿2000多次,协助相关机构处理各类不法事件1万多起。因为贾树庆在,社区居民充满了安全感,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 “小区平安保护神”,他不仅被街道党组织推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获得了北京市优秀保安员、石景山区十大道德模范等荣誉。

2015年,贾树庆荣获了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我得到的这些荣誉、这些收获,都是党和群众给我的,我也因此更珍惜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贾树庆说,大家对他的信任和支持,让他更坚定地相信,无论做的是什么工作,只要脚踏实地坚持党的路线和方针,不断学习、勤恳奉献,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小保安也会有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