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哺乳母猪日粮中增加豆粕添加比例对母猪和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2020-05-11孙亚楠刘双编译

猪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赖氨酸尿素氮哺乳期

孙亚楠,刘双(编译)

(1.河南禾丰牧业有限公司,河南 开封 475000;2.青岛神丰牧业有限公司,山东 胶州 266300)

前言

哺乳母猪多采食是实现产房生产性能最大化的一项重要的关键因素。增加的采食量与仔猪生产性能和母猪繁殖性能的改善相关。非常重要的是,日粮组成会不会影响哺乳期的采食量最大化,一个可能的障碍也许是豆粕比例。有研究发现,当日粮中赖氨酸比例从0.60%增加到1.60%时,母猪日均采 食 量(ADFI,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下降。当日粮中的豆粕比例从12.6%增加到48.5%,研究假设降低的采食量可能与升高的血清尿素氮水平和日粮中变化的支链氨基酸比率有关。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商品母猪场的母猪日粮豆粕比例从19%增加到34%,总赖氨酸浓度增加时,母猪采食量下降。为了满足高产母猪标准化回肠可消化赖氨酸的需要,通常在其日粮中添加豆粕和单体赖氨酸,但是,是否应该考虑豆粕的最大浓度?据我们所知,之前没有文献评估过这个问题。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哺乳期日粮中豆粕添加水平是否影响母猪生产性能和采食量。

方法

堪萨斯州立大学动物保护和使用委员会批准了这一试验中试验动物使用的协议。

来自美国纽约州曼哈顿的堪萨斯州立大学猪教学和研究中心的5个批次共计131头分娩母猪(Line 241; DNA, Columbus, NE)被 用 于试验。在母猪妊娠112 d时,依据母猪体重和胎次将母猪平均分为3个处理组,日粮中豆粕比例分别为25%、30%和35%。随着豆粕比例增加,L-赖氨酸盐酸盐添加量降低,以保证日粮按1.05%回肠可消化(SID)赖氨酸的标准配制。添加其他饲料级单体氨基酸(Met,Thr,Trp,Val),使得与赖氨酸的比例一致。所有其他营养素均符合或超出NRC的需要量估计(表1)。分组前的妊娠期日粮含有0.56%的赖基酸(SID)和15% 的豆粕。

日粮在堪萨斯州立大学的O.H.克鲁斯饲料厂生产。每个处理组的哺乳期日粮均被装进50磅(约22.7 kg)的袋子里。在装袋过程中,每5袋收集1份饲料样品,集中起来,用于营养成分分析。

从妊娠第112天到分娩(大约第115天),不同处理组母猪分别饲喂约2.7 kg的日粮。母猪分娩后自由采食,通过称量料槽中的饲料量和断奶前每7 d剩余的饲料量来记录采食量。测定母猪在分娩后24 h 和断奶后(20f2 d)的体重和背膘厚(从最后一根肋骨中线两边测量10.16 cm位置处)。为了使每窝仔猪头数相等(每窝至少12头猪) ,所有组,在产后48 h内都会对仔猪进行寄养。分别在第2天、第7天、第14天和断奶时称量仔猪窝重。断奶成活率计算为每头母猪断奶的仔猪数除以每窝分娩第2天时的仔猪数。

在哺乳期第14天,母猪禁食10 h,颈静脉穿刺采血10 mL。血液样本被离心后收集血清,然后-80 ℃条件下储存直到分析。血清被用作分析血清尿素氮(Urea Nitrogen Colorimetric Detection Kit,Arbor Assays, Ann Arbor, MI)和肌酐(Creatinine Colorimetric Assay Kit;Cayman Chemical; Ann Arbor, MI)。

断奶时,母猪被转到配种舍单独饲养,用公猪每天检查母猪发情的情况。断奶至发情的间隔(WEI,Wean-to-estrus interval)为母猪断奶到观察到第一次静立反射的天数。

表1 日粮组成 %

营养成分分析

每个日粮处理5个样品(每个分娩单元收集1个样品),一式两份被送到科尔尼的Ward 实验室商业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粗蛋白CP (AOAC 990.03, 2006), 钙Ca(Campbell and Plank, 1991; Kovar,2003),和磷P (Campbell and Plank,1991; Kovar, 2003)。

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广义的线性混合模型,日粮处理作为一种固定效应,分娩母猪组作为随机效应。统计模型使用 SAS(9.4版本,SAS研究所,inc.cary,nc)的混合程序进行拟合。预先计划的线性和二次方程对比被用来评估豆粕比例的影响。

在假设反应变量正常分布的前提下,测定了母猪日增重、体重、背膘厚、窝重、泌乳天数、血清尿素氮和肌酐。为了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将第2天的窝重作为第7天、第14天、断奶窝重和窝重增长的协变量。在这些结果中,使用标准化残差检查假设的正态分布。

产仔数和发情间隔使用负二项式分布,仔猪成活率使用二项式分布。统计模型使用SAS(9.4版本,SAS研究所,inc.cary,nc)的一般线性混合模型程序。所有结果在p≤0.05时均显著,在0.05≤p≤0.10时略显著。

结果和讨论

Cp、Ca 和 P的检测结果和配方设定值接近(表2)。分娩后不同处理组间的初始体重和背膘厚无统计学差异(表3)。提高日粮中的豆粕比例会增加母猪体重损失(线性p=0.017),并且会增加母猪从分娩到断奶的背膘损失(二次方程,p=0.052)。各处理母猪日平均采食量从0日龄到7日龄相近(p<0.05)。然而,随着豆粕比例的增加,从第7天到第14天,第14天到断奶和整个哺乳期的日采食量逐渐减少(线性,p<0.001) ,这些结果与早前发表的研究相似。通过将豆粕比例从14.5% 提高到48.5% 来提高赖氨酸浓度,导致母猪采食量线性下降(p<0.05)。有趣的是,研究还观察到,随着豆粕比例的增加,不同处理组中母猪的日采食量的变化差异也很大(图1)。这可能表明有些母猪对高含量豆粕的耐受性比其他母猪高,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表2 日粮的营养成分 (as-fed basis以饲料为基础) %

表3 哺乳母猪日粮中豆粕比例的增加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证据表明不同处理组间,哺乳期长度和断奶间隔是无差异的。随着豆粕添加比例的增加,母猪血清尿素氮浓度呈线性增加(p<0.001) ,但肌酐浓度无明显差异(p<0.10)。血清尿素氮测量循环氮浓度,循环氮浓度来源于日粮(日粮中粗蛋白代谢产生的氮)和肌肉分解代谢。循环的肌酐是用来指示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是否正在发生。血清尿素氮增加,肌酐无变化,反映了随豆粕增加,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增加导致的氮增加,而体内蛋白质动员没有变化。

图1 母猪日采食量的箱线图(每个框中的符号代表对应处理的平均采食量。延展线代表了每个处理组采食量的范围)

表4 哺乳母猪日粮中豆粕比例增加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证据表明不同处理组第2天和断奶时的仔猪数无差异(P>0.10,表4),因此,不同组间仔猪成活率无差异(P>0.10)。在不同处理组,仔猪2、7、14日龄和断奶时的日增重无统计学差异(P>0.10)。相似地,Gourley等人研究显示当豆粕在日粮中的添加比例从19.3%增加到34%时,没有观察到仔猪的增重差异。这意味着现代母猪基因型,在其采食受到限制时,依然能够维持高产特点不受日粮影响。在这个试验中,饲喂高豆粕饲料的母猪的体重损失和背脂肪损失更大,可以支持这个结论。

综上所述,将豆粕浓度从25%提高到35% 会降低哺乳母猪的采食量,30% 以后变化幅度最大。有趣的是,证据表明在分娩后的前7 d采食量不会受到影响。这说明采食量的减少不是适口性的结果,也不是从妊娠期饲料中相对较低的豆粕水平向哺乳期饲料过渡的结果。对仔猪的窝增重和母猪的断奶后发情没有影响。结果表明,35% 豆粕对母猪断奶失重和背膘厚损失影响最大,这可能影响母猪未来的繁殖性能和寿命。

(原文:EEffffects of So ects of Soybean Meal Concentr ybean Meal Concentration in Lactating Sow Diets on ation in Lactating Sow Diets on Sow and Litter P Sow and Litter Per erformance formance)

作 者:Authors K. M. Gourley,J. C. Woodworth, J. M. DeRouchey,M. D. Tokach, S. S. Dritz, and R. D.Goodband;

链 接:https://academic.oup.com/jas/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jas/skz379/5686855 by guest on 30 December 2019)

猜你喜欢

赖氨酸尿素氮哺乳期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单螺杆挤压膨化工艺优化对豆粕中赖氨酸损耗研究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哺乳期乳房也有脾气
能让孩子长高、变聪明的黄金助长素,有必要买吗?
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疗效分析
强化赖氨酸面粉减少焦虑
尿素氮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造影剂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不要滥补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