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藏期间水分变化的研究
2020-05-11吴金林
吴金林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 辽宁沈阳 110400)
粮食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而粮油籽粒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其中水分是一切生物进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不同的粮种、不同的粮食水分对储藏稳定性的影响很大。因此,在粮食储藏中,科学合理地确定粮食安全水分,对储藏阶段中能否保持粮食原有品质、延缓粮食陈化、降低降粮损耗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粮食在储藏过程中会损失大量的水分,缺乏水分一方面会影响食品加工品质和口感,另一方面会减少粮食的毛重,不利于企业盈利,商品销售中的质量、重量纠纷也就此而来。最为常见的水分流失粮食如大米,在加工时候因为水分缺失,米粒之间的粘接力下降,因此在稻谷加工时候碎米多,且进食口感差。本文针对粮食储藏期间水分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储藏期粮食水分变化规律,提出合理控制水分减少的措施建议,现将对应的研究分析阐述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6 年2 月-2018 年3 月本厂储存粮食水分变化。按照分类取样检测方式,在仓库四角、中心点分上下两层取样,每隔两个月检测一次含水量,对特殊情况如通风、调质前后进行水分检测。
1.2 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方式为“定温定时烘干法”,参照标准为GB 5497—8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在在两年储存期间,不同储藏环境中,粮食水分变化。选用厂的储存特点和对比需求如表1 所示。
表1 试验分组基本信息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为[n(%)],予以X2检验;计量资料为(x±s),予以t 检验。P 值<0.05 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对比经过试验后的储量品种调质如表2 所示,水分变化如表3 所示。
表2 品种调质量研究结果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储粮水分影响
以上研究可知,经过不同储藏方式处理,储量水分有较大变化,其中新粮在熏蒸后,上下层水分都有变化。其原因有二:①熏蒸处理后粮食中水分丢失,大多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被抑制,且失去了内部有机物释放水分的能力,粮食堆中的水分减少。②熏蒸时候,粮食中的API 经过分解水分,转化形成了大量PH3,水分也由此消耗。
3.2 不同品类水分影响
研究可知,不同水分含量的粮食在储藏期间水分变化有差异。水分高的粮食水分减低快,且粮食稳定水分有差异。例如晚籼稻谷的水分稳定在13%左右,其中较多的是结合水,粮食的活力和酶的活性都降低,粮食呼吸性能减弱,水分维护能力最强。
3.3 水分减量总结
通过分析不同品类、不同储藏环境、时间、粮层水分减少的现象,可知,粮食在储存期的水分减少和环境有关,通风的环境中水分减少快,加剧了食物内部的生化物理变化。此外、粮食的组成也影响了粮食在储存期间的降水效果,淀粉含量多的食物降水变化明前,且蛋白值高的食物,内部胶体结构紧密,持水能力强不易发生降水问题。温度对储量也有影响,当储量温度较低时候,内部湿热交换不明显,且水分减少缓慢,当储存粮食的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其湿热交换更加明显,且水分减量快。在冬季时候,粮食水分减少和夏季不同,冬季通风,可以将干燥的冷空气送入粮堆,其累计大量的呼吸水分和热量也顺着空气排出粮堆,且粮堆空气湿度低,会在风压牵动下,促进粮粒游离水分向外解析。
4 对于稳定粮食储水量的措施建议
以上研究可知,对比粮食储藏期间的水分变化,大多存量都是因为湿热交换所引起,且在粮食储藏期间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提升粮食储水量:
4.1 选用不同品种的储粮
通常小麦易吸收水分且水分稳固性好,减水率低,小麦的后熟期较长,储存后应当给予其足够的高温和通风量,以促进其后熟。对比稻谷,其不易吸收水分且降水率高,建议入库或及时降低粮仓温度以减少粮食的水分流失。
4.2 通过抑制呼吸方式来降低粮食消耗
建议储粮单位采用抑制呼吸的方式降低粮食的损耗。首先,在保证粮食的储量安全的前提下,在第一年保证水分充盈,之后可采用以下措施控制粮食储水量:①低温储藏,建议在冬期前期存入新稻谷,降低仓库温度,增加通风,在回暖季节前覆盖粮面,保证墙体温度,以此来实现低温储藏目标。②密封储存,在冬期前期存入新稻谷,降低仓库温度,增加通风后,及时采用粮面密闭,预防其中水分流失。
4.3 采用科学储粮措施
根据粮库仓房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通风方式。依据排气扇通风(轴流风机)、小功率的离心风机吸出式通风、小功率的离心风机压入式通风、大功率的离心风机吸出式通风、大功率的离心风机压入式通风的顺序选择通风方式。其次,尽量采用低剂量熏蒸,一批粮食只有第1 年熏蒸1 次,平时采用防护剂。最后,利用粮食出库前进行调质通风,通过增加小麦水分调节粮食品质。或可控制粮食的入库水分,入库粮食水分越低,储藏期间水分减量越少。
5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储粮可减少水分丢失,延长粮食寿命,提升商品质量。建议对应单位从选材、储藏方式入手,预防粮食水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