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沟通探究
2020-05-10徐建华
徐建华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信息、思想和情感沟通的过程,教学质量如何取决于沟通的效果。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课堂中的师生共同陷入困境当中。基于沟通视角,运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突破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困境。
[关 键 词] 网络;课堂教学;沟通
[中圖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016-02
网络时代,高校课堂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益凸显,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教?学生该如何学?是网络时代师生共同面临的困境。高校师生必须正视挑战和问题,重塑高校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
一、基于沟通视角分析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著名心理学家贝克尔指出,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者、反馈、障碍、背景七个要素构成。课堂教学中,教师(信息源)把已经编码好的教学内容,在特定沟通背景下,通过信息通道,克服沟通障碍,传送给信息接收者(学生),师生双方都在不断发生双向互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人际沟通过程,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大意义。基于沟通视角,在文献查阅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设计授课,主导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学生习惯于老师提供答案,缺乏学习主动性。
第二,教学反馈处理不及时、不全面。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处理不及时、不全面,学生学习上的问题累积起来,慢慢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三,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缺少协作学习。传统课堂沟通主要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忽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增强学习效果。
第四,重视信息沟通,忽视情感交流。教师着眼于灌输知识,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和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变化,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了解不够。
第五,缺乏一对一的个性化沟通,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师采用整齐划一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难以兼顾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情况,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
二、网络给高校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挑战课堂教学的价值
在网络不发达时代,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然而在网络普及时代,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已经多元化。首先,网络上量大质优的教学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其次,通过网络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很多优质课程资源免费开放。最后,在线教育课程方兴未艾,互动性强,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综合以上三点,传统课堂教学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学生拥有更多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教师的专业权威受到挑战,课堂教学的功能可能被其他方式替代。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首先借助网络搜索关心的主题,10%的大学生到图书馆查阅书,9%的大学生从教师处得到学习帮助,5%的大学生查阅课本。
(二)网络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面对网络休闲娱乐活动的诱惑,学生缺乏自制能力,容易沉迷网络。本课题组调查发现,86.7%的学生会在课堂中使用手机从事社交娱乐活动。不少学生习惯于抄袭网络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喜欢网络碎片化阅读,调查显示70%左右的学生不具备网络学习能力。“读书无用论”“屌丝文化”和“佛系文化”等消极网络文化传播,极易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对教师的负面影响。教师的专业权威遭受挑战:网络教学资源日益丰富,获取更加便捷,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来源。课堂管理更加困难: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从事非学习活动难以约束。课堂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不仅要讲授课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融合网络教学资源。但是,调查显示78%以上的教师缺乏网络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重新设计网络时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沟通模式
课堂教学是生命个体不断生成的活动,课程内容是师生不断建构体验的课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在场互动的过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便捷的获取渠道以及信息化教学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将其合理利用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效果,帮助师生突破当下课堂教学的困境。
如图所示,按照沟通主体不同区分出三种类型的沟通:一是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沟通(以下简称教师—学生群体);二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沟通(以下简称教师—学生);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以下简称学生—学生)。在这一沟通模式下,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将更加广泛深入。为实现这一课堂沟通模式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创新课程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按照预定的课程教学设计开展,课程教学设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把认知学习领域分解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六个层次的目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克拉斯沃尔根据情感内化的不同程度,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划分为五级: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对于高校专业课程,笔者认为应当按照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课程设计,提升课堂中师生沟通的效果。为准确表达这一观点,笔者以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上文的课程教学设计将师生沟通的内容、途径和目标描述出来,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对应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反应和学习效果检测,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高效沟通奠定基础。
(二)转变沟通方式
1.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的沟通为主。课堂教学要杜绝“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更不能是教师“自说自话”式的表演。教师在课堂当中应当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开展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之间协作学习,增强学习的互动性。教师要重视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回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课堂教学中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沟通,拓展沟通空间。对于事实性、概念性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然后通过网络在线答题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需要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容,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并让学生将讨论结果通过网络渠道呈现出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师生沟通,既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又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教学中师生要转变角色,适应网络时代的课堂教学要求。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做好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划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教师要注重思想和情感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学生而言,要正视课堂教学的价值,做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要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关联主义、新建构主义等网络学习理论和方法,学会将课堂知识与网络教学资源连通起来,建构自己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晓婧.沟通理论对教学活动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9(7):27-28.
[2]邢伟.手机移动终端下高职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以蓝墨云班课为例[J].职教通讯,2017(3):70-73.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