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有效教学模式
2020-05-10顾玲丽
顾玲丽
历史课程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当前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从历史知识的讲解变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重塑教学模式,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夯实知识教学,融入唯物史观
历史知识教学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强化历史知识记忆与吸收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夯实历史知识教学,并且,在历史知识教学中融入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有着重要作用。以《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将知识教学与史观渗透有机融合起来。如在《资政新篇》的教学中,作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政新篇》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受时代环境影响,其并不能得到有效落实。正如唯物史观中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二、结合历史条件,树立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任何历史事件均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环境下,因此,在历史研究中,只有从特定的时空条件出发,才能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历史事件中各参与人物的行为逻辑。在很长一段时间,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农民运动,都是作为正面事件来宣传的。近年来,随着历史反思风气的兴起,不少人激烈地批判太平天国运动,并对洪秀全、杨秀清等农民运动领袖进行了全面否定,这实际上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过去的历史,缺乏客观性与准确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引导学生树立时空观念。以《资政新篇》为例,它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也是我国近代中国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得到执行,这就需要学生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考察其为什么得不到施行。第一,客观环境不允许,当时的中国没有经济基础,落后的经济基础不足以支撑先进的上层建筑。第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丰富史料内容,加强史料实证
一直以来,高中历史教学中均受以论带史的影响,受教材篇幅的限制,教材中有关史事的介绍相对较少,这影响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深入进行。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丰富史料内容。以《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为例,留存下来的史料为数不少,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史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杨秀清与洪秀全的矛盾是导致太平天国领导层分裂的主要因素。教师可以引入张汝南的《金陵省难纪略》,其中记载:(杨秀清)诡为天父下凡,召洪贼至,谓曰:“尔与东王均为我子,东王有咁大功劳,何止称九千岁?”洪贼曰:“东王打江山,亦当是万岁。”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刘秀成在自述中说:“此时杀东王之后,又杀北王。杀北王之后,安、福王又逼翼王他逃。那时三河有军把守,守将是蓝成春,具文到京告急,三河有庐郡清军围困。”这些内容真实表现了当时的情况。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借助史料实证能够辨析错综复杂的史料,澄清历史的迷雾,对学生学习历史有着重要帮助。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史料众多,不少学者均做过有关太平天国运动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由于参与者、见证者的立场不同,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少历史事件的描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比如清朝统治者极力抹黑太平天国运动,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情者,则又存在美化的嫌疑。所以史料实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四、注重独立思考,引导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历史解释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从客观性而言,历史解释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历史事实是求真的,这就从源头上决定了历史解释的客观性,然而,历史解释由人做出,不同的解释者受生活环境、价值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对待同样的历史事实,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历史解释。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对历史事实的学习中,对特定的历史事件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以《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为例。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太平天國运动由农民阶级领导,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声势鼎盛时,席卷18个省市,最终却由于天京事变而走向衰落。学界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的研究为数不少,既有从领导阶级局限性出发的,也有从统治阶级的镇压出发的,还有学者从外国势力的角度出发,相关的解释层出不穷。从情感的角度来说,有的研究者对太平天国运动抱有同情心理,如罗尔纲,有的研究者则持激烈的批判态度,如潘旭澜。教师在处理好基本史事教学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借助史料让学生全面把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历程,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走向灭亡的原因,并作出相应的历史解释。
五、加强情感教学,激发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就科学性而言,历史学科以求真为导向,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求出历史的真相。就人文性而言,历史总归是由人来书写的,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难免带有民族情感、个人偏见,还会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不仅如此,历史教学也是加强民族认同,开展爱国主义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指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以及促使共同体发展的思想和理念。早在先秦时期,受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影响,家国情怀就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信念,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家国情怀理念根深蒂固,成为荣格所言的“集体无意识”。以《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为例,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且不同于我国历史上的其他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有阶级矛盾的因素,更有民族矛盾的因素。教师要以民族矛盾因素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英国商品大量流入我国,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而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横征暴敛,又进一步深化了阶级矛盾。民族与阶级的双重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
在核心素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宏观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要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