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热干面加油的“中国面军团”

2020-05-10Lisa

走向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炸酱面热干面牛肉面

Lisa

面食作为中国人的传统主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面条,大江南北都有它的身影。在时间的长河中,面条糅合了地方的特色,将一方风物、一地人文演绎得出神入化,一碗面里,蕴含了无数的风味故事。

在机械出现之前,面条都是人工擀制或者压制的,或粗或细,或宽或窄,或Q弹或爽滑或劲道,带着浓浓的麦香却也是寡淡无味的。然而,聪明的中国人,用丰富多样的卤子、浇头、酱料,赋予了一碗碗面全新的灵魂。菜、肉、蛋甚至海鲜,与面的完美结合,让一碗面滋味十足,营养十足。

最近,一组漫画火遍全网,感动了无数人:中国各地的美食以卡通形象出镜,为武汉热干面加油,萌萌可爱的美食们用最通俗易懂的形象展现着它们所代表的地域。在不同的版本中,为武汉热干面加油的美食越来越多,其中少不了老北京炸酱面、兰州牛肉面、四川担担面、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广州云吞面、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面、镇江锅盖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面”。

武汉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郑州烩面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是武汉颇具特色的过早小吃。许多人对武汉小吃的认知就是热干面,其实这种武汉满大街都有的食物,非常有讲究。

热干面之所以是热干面,是因为面需要二次加热。面得是熟了后直径约2毫米的碱面。在做之前,要先水煮至六七分熟,然后快速摊凉,并用适量油拌匀,这个过程叫“撢面”。一份热干面正式诞生之前,要再用沸水烫至全熟,再拌上佐料——这一系列操作是热干面的核心,一来省时间做得快,二来面更劲道爽滑。芝麻酱好不好是热干面好吃与否的关键,这酱不能直接用,而是要加芝麻油獬开。最后是调味,酱油、葱花、味精就不用说,还有一样“点睛之笔"是甜脆的辣萝卜丁,它是热干面味道的灵魂,劲道爽滑酱香昧浓的面一口吸进去,突然嚼到里面有一粒粒脆脆的辣萝卜丁,略带辣味的甜就会小小的爆开,让整个面的口感、风味多了一部分层次。

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的风味小吃。就像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一样,兰州牛肉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兰州牛肉面起源于唐代,但因历史久远已无法考证。真正的兰州清汤牛肉面是河南省怀庆府(今河南博爱县)清化小车牛肉老汤面演变而成的,煮牛肉时放凉已经成了肉冻的胶体状物,也就是老汤,是小车牛肉里最人味儿的,鲜美无比,此汤就是做牛肉面的上品。有史料记载的是,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是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人陈维精处学成带人兰州的,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并在此后2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以一碗面而享誉天下,这其间凝聚着陈马及后来无数专营清汤牛肉面厨师的智慧与心血。

兰州牛肉面“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鲜明特色,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中华第一面”的美誉,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一清"即汤清,“二白”即萝卜白,“三红”即辣椒油红,“四绿”即香菜、蒜苗绿,“五黄”即面条黄亮。值得一*提的,一碗兰州牛肉面,仅仅是面条的选择就有很多种。如,二个手指寬的“大宽”、一指宽的“二宽"、韭菜叶宽度的“韭叶子”,、直径4毫米左右的“二细”、直径3毫米左右的“三细”、铅笔芯粗细的“细”、细铁丝粗细的“毛细”等若千品种,牛肉面又根据分量分大、小碗。于是,堂食的客人经常会听到跑堂的吆喝着“大碗毛细”“小碗细”“大碗二宽”,别具风味。

北京炸酱面

炸酱面是北京富有特色的面食,最初起源北京,不过在传遍大江南北之后便被誉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炸酱面制作简单却又考究,已进入万千百姓餐桌上,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面食。看似简简单单的一碗炸酱面,有着自己的文化和故事。

据学者考究,炸酱面的来源于满清八旗。清末时期,大多数八旗子弟家道中落,饮食上也就难以讲究,但是为了摆排场充面子,在吃面的时候,要放上酱,酱还要用油炸一下,这样色泽鲜亮,更能体现出酱的香味。然后加上时令蔬菜,将芹菜末、黄瓜丝、白菜心、豆芽、小萝卜等时蔬拌入炸酱面,这样显得样式多,吃起来更加新鲜可口,这便是炸酱面的由来。

炸酱面的精髓,在于面,更在于酱。制作一碗好吃的炸酱面,要满足3个条件:面条的擀、切、煮、过冷水,酱要炸熟,菜码的搭配。纯正的炸酱面必须是手擀面,和面的师傅把生面团揉熟为止,这个可是个力气活。擀面是保证面条粗细的关键,一张面皮擀到3毫米的时候就可以切了。为了避免粘连,加入干面,切成3至4毫米的面條。煮面时不要粘连,期间点3次水就够了,要保证面条的劲道和爽滑。面条煮好后,冷天讲究吃热的,谓之“锅儿挑”(完全不过水),热天吃把面放到冷水中,俗称“过水面”。

炸酱所用的酱,是将黄酱和甜面酱两种酱按照比例3:1加水调和而成的。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均匀的小块,用中火炸熟后,放人葱末、姜末,再加人调和好的酱,转小火慢慢熬,直到酱与肉水乳交融,汤汁粘稠。炸酱面的菜码也是有讲究的,会根据季节佐以各种时鲜小菜,谓之“全面码儿”。初春,用掐头去尾的豆芽菜(称“掐菜”)、只有两片子叶的小水萝卜缨,并浇上深绿色的腊八醋;春深,在酱里放上鲜花椒蕊儿,称“花椒酱”,面码儿则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萝卜缨;到了初夏,则以新蒜、焯过的鲜豌豆、黄瓜丝、扁豆丝、韭菜段等为面码儿。

一碗地道的老北京炸酱面,能让你品出胡同里的味道。

陕西biangbiang面

“你看这个面它又长又宽,就像这个碗它又大又圆”……吴亦凡的一首《大碗寬面》传遍大江南北,而吃货们却总是先get到“美食”这个点。

世人皆知陕西人爱吃面,《舌尖上的中国2》评价陕西是面食王国,大街上的面馆比饭馆多。有人粗略的统计了下陕西面食大概有50种之多,岐山臊子面、酸汤面、蒜蘸面、裤带面、柳巷面、棍棍面、削筋面、饴馅面、蘸水面、烩麻食、疙瘩面等等,都有大批粉丝。而最最有名的,当属biangbiang面。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中间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一个小勾挂麻糖,坐个车子回咸阳”——这长长的口诀,其实说的是一个难写的字,读作“biang”,专属于一种面。

biangbiang面是陕西关中特色传统风味面食,也是传统的陕西面食,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biangbiang面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人面汤,捞人面条,最后淋上滚烫的热油。biangbiang面也可以用裤带面扯面拉条子,主要是抻拉面,对师傅的扯面技術要求极高。陕西汉子比较粗犷,吃面一定要吃一大碗,还要就着几瓣蒜,所以油泼面做得也很夸张,一根面又粗又长,三根面就能饱,油泼面的分量虽然很大,但是面条做得劲道爽滑,十分有风骨。

山西刀削面

山西的面食中,又以刀削面最为有名,它与抻面、拨鱼、刀拨面并称为“山西四大面食”,是真正的面食之王。这种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

山西刀削面操作起来更像是杂技:将面粉和成团块状,左手举面团,右手拿弧形刀,将面一片一片地削到开水锅内。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削面师傅对于力度、速度以及距离的把控,绝不是一日两日的功夫。面煮熟后捞出,加人臊子和调料,人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食客喜爱。

刀削面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公元1222年,元朝大将木华黎带领数万精兵攻打太原,太原的老百姓用菜刀抵抗蒙古大军肆虐,最终失败。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防止太原人民群众再造反起义,于是没收了各家各户的金属器皿,还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每10户1把菜刀,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完以后再交给蒙古人保管。据说有一天中午,王老太和好了面团让王老汉去排队取刀,没想到菜刀已经被人抢先拿走了,王老汉垂头丧气往回走的路上踢到一样东西,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块薄铁片,于是他把这块铁片捡起来揣回了家。面对饥肠辘辘的家人,王老汉急中生智,取出铁片说用它来切面。王老太傻眼了,这可怎么切?王老汉随口一句“切不动就砍”一下子点醒了王老太,于是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没想到,煮熟的面再浇上卤,十分美味。从此王老汉一家再没有去取过菜刀,用铁片“砍”面的办法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三晋大地。

杭州片儿川

杭州有一种鲜美可口的汤面,已有百余年历史,面的浇头主要由雪菜、笋片、瘦肉丝,这简简单单的鲜美组合,让食客吃后回味无穷,它就是片儿川。

相传片儿川面曾是奎元馆初创时的看家面,清时全省各地到杭州来赶考的读书人很多,店主为招徕这些读书人的生意,就以雪里蕻菜、笋片、猪肉片烧制成的大众化的汤面,专门供应外地穷苦书生。曾经有一位年轻秀才来吃面,只要一碗阳春面,店主见他家境贫寒却眉清目秀,特赠送他一碗片儿川面,外送3颗茶叶蛋,祝他连中三元。后来这位秀才果然中了贡士,放榜之日,特到店里向店主致谢,因小面店尚没有招牌,就提笔写了“奎元馆”三字。从此,奎元馆的片儿川面名声大振,食客盈门。奎元馆的片儿川烹调与众不同,要先将笋片、肉片与雪菜用沸水氽煮,再加人工手制的面条烧煮而成。因“氽"与“川”读音近似,“片儿氽”就叫成“片儿川”。

四川担担面

四川担担面是著名的成都小吃。相传1841年由自贡一个叫陈包包的小贩创制,已经有上百年历史。

旧时挑担担面的扁担一头是个煤球炉子,上面一口铜锅。铜锅隔为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鸡;另一头装的是碗筷、调料和洗碗的水桶。卖面的小贩用扁担挑在街上,晃晃悠悠地沿街游走,边走边吆喝:“担担面——担担面——”喜欢担担面的一听到这种熟悉的叫卖声,赶紧叫住小贩来上一碗。挑担卖面的小贩一向荤素兼有,既有面条,又是有“抄手”。标准的面担子,是用硬木制作的,一头是“操作台”兼“贮藏室”,放有面条、抄手皮、肉馅、蔬菜及各式调料;另一头则是“灶披间”、小风箱,可现场煮面。面细无汤,麻辣味鲜的担担面用红油、花椒、咸酱油、芽菜末、葱花、味精、醋等作调料,加上碎肉,香气扑鼻,十分可口。

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是重庆四大特色之一,是发源于重庆的传统特色小吃也是重庆面食中最简单的一种,因其独特口感,以辣闻名,近年来火遍全国。

重庆小面一般是指麻辣素面。在面馆,食客可以要求店家制作个人定制口味,如要求店家“千熘”(拌面)、“提黄"(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等。佐料是重庆小面的灵魂,一碗面条全凭调料提味儿。先调好调料,再放人煮好面条。麻辣味调和不刺激,面条劲道顺滑,汤料香气扑鼻,味道浓厚。

广东竹升面

竹升面是广东省地方传统面食,是广州小吃之一,粤语因“竿”字发音不吉利而改称“升”。和北方的面不同,竹升面爽滑弹牙,韧性十足。

之所以被称为“竹升面”,与它的制作工艺有关。一般来说,竹升面的制作需要经过搓面、和面、压面、切面4个步骤,其中最重要的步骤,也是最吸人眼球的工艺莫过于压面。竹升面挑选的竹竿有讲究的,要用够粗大的大茅竹竿,保证它有比较宽大的覆盖面代替人的双手。制面师傅搓完面团后,把面团放在案板上,然后骑坐在竹竿的一头,用脚一蹬一蹬,竹竿碾压着面团,师傅要一边压打一边移动,反复碾压上百次使面团受力均匀,渐渐变成一张如同摊开的毛巾一般的面皮。一两个小时后,面团便可以揉拉成一根根银丝一样幼细的面条。在碾压面过程中,不加一滴水。通常和面的时候不会加水,也不会加鸡蛋,而是用鸭蛋,用鸭蛋打出来的竹升面,既爽口弹牙又充满蛋香。

竹升面是早在民国时期就流行于广州西关一带的传统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上一碗竹升面,曾是广州人大快朵颐的一种口福。在《舌尖上的中国I》第二集面食专题中,作为老派传统面,竹升面为南派面食挣得一席之地。

中国面的味道,尝也尝不够;中国面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猜你喜欢

炸酱面热干面牛肉面
非洲特色美食,兰州牛肉面
热干面
热干面
热干面醒了
武汉二题
有力气的炸酱面
韩国人把炸酱面推向极致
韩国人的炸酱面情结
第一次照顾妈妈
兰州味道牛肉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