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教育活动的改进与维护

2020-05-09何进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育活动

摘 要 科普场馆主题教育活动如今越来越受到重视,活动的举办提升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一场成功的活动离不开优秀的策划者,更离不开实施者的不断完善。如何根据馆情,对活动进行改进与维护是一线科普工作者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一起聊聊吧”系列教育活动中的“恐龙化羽飞天”作为例,分析活动的优缺点,并对活动的改进与维护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教育活动 更新改进 评估维护

0 引言

上海自然博物馆“一起聊聊吧”系列教育活动以交互式的讲解形式,由主持者结合展览现场展示的情境创设,根据观众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借助演示道具、仪器、标本等,组织开展层层深入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活动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如今已经成了馆内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备受欢迎。随着教育活动数量的不断增多,早期的个别主题已遇冷。是抛弃还是改进?若要改进,如何改、如何维护?

本文立足于教育活动的发展与适应性问题,以“一起聊聊吧”教育活动中的“从恐龙到鸟类”为例,对该活动进行再审视与改进,并以全新的面貌“恐龙化羽飞天”展示在公众面前,完成了对教育活动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希望能够为一线科普工作者今后的工作提供思路和经验,共同致力于科普场馆教育活动的发展。

1 活动更新背景

“一起聊聊吧”教育活动策划于开馆初期,由于时间紧、人手短缺、缺乏相关开发经验等原因,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此后,工作人员的不断流动以及对受欢迎活动的不断打磨,致使这些活动之间的质量差异就愈发明显。“从恐龙到鸟类”就是一个日渐冷门的教育活动。本该热门的恐龙主题活动,却已有近两年的时间没有举行了。如何让恐龙主题活动在博物馆中历久弥新,活动内容、提问方式、逻辑顺序、现场互动、讲解者的个人魅力等就成了其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

2 活动的基本情况

“从恐龙到鸟类”活动以上海自然博物馆“恐龙盛世”展区的鸟类展柜(见图1)为资源依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观众对展区内的展品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如表1所示,活动在观察模型与标本的过程中,引导观众探究鸟类的起源。介绍恐龙与鸟类身体结构的异同,让观众了解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羽毛的结构来辨别有羽恐龙和早期鸟类是否具有飞行能力的。同时也让观众了解早期鸟类的生活习性以及有关鸟类视觉的研究成果,以此让观众们明白科学家们研究鸟类起源的科学思维与方法。

经过多次活动实施,针对活动的不足,总结出以下问题:

(1)未对从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进行解释。活动的核心体现在一个“到”字,即演化过程。换而言之,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让观众知晓“今天的鸟类是从恐龙演化而来”。而活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提及演化的理论,活动前期介绍的恐龙相关知识,后期讲解的早期鸟类知识,两者内容相对独立,缺少联系的桥梁。

(2)知识点与主题关联性不强。“恐龙腰带的类型”这一话题是受到馆内“恐龙盛世”“恐龙研究室”的互动性展项的启发,而“鸟类眼中的色彩”引入的初衷是2015年4月馆内的一个最新研究,都与活动主题关联性不大。

(3)活动流程逻辑顺序颠倒。就“恐龙是否完全灭绝了?”与“猜猜展柜中哪些是恐龍哪些是鸟类?”而言,不难看出后一话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衔接恐龙和鸟类关系的话题,有助于过渡到主题,引发观众思考,而从前一话题直接介绍有羽恐龙会显得比较唐突。一般来说,先观察标本模型,再介绍相关知识比较符合认知规律。所以,如果尝试将两者顺序对调,则逻辑更加顺畅。

(4)单纯论述多,辅助用图少。活动期间,用于展示的相关资料图片仅有7张,4张用于讲述恐龙分类,3张用于辅助解释中华龙鸟。此外,全程理论论述较多,缺少支撑的文献和相关研究的图片。如羽毛化石印痕图、羽毛演化图、早期会鸟体内可见的胃石图等。仅仅依靠吧主(“一起聊聊吧”教育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口头介绍,容易造成观众听觉疲劳,活动效果便会减分许多。

(5)讨论话题与提问动机不一致。比如,活动中所讨论的“为什么从化石就能判断出恐龙是否会飞?”,其对应的动机却是让观众观察现代鸟类的羽毛结构。事实上并没有相关的化石让观众去观察,观众可能到活动最后对于如何判断化石中生物是否具有飞行能力还是一无所知。这样一来,提问便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3 活动的更新与改进

“从恐龙到鸟类”活动开发至今已有4个年头,期间古生物研究不断有新发现,如何将这些新研究新发现与活动相结合,对于一线科普工作者来说,成了眼下应面对的困难。此外,除了向观众普及科学知识之外,还需思考如何向观众传播科学思想,使观众树立科学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活动策划与改进需要逐渐将此列入评价的标准。

3.1 活动内容的更新

活动内容的筛选主要依赖于活动主题的需求。如果所选的主题范围较为狭窄,内容较为简单,就容易用一些与主题契合度并不是太高的知识作为填充,使活动变得“泛泛而谈”。因此,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从恐龙到鸟类”活动中所提到的绝大多数化石的发现地位于辽宁的西部、河北的北部和内蒙古的东南部,因此这里尝试引入相应概念——“热河生物群”。为了让观众对这一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们还可扩展介绍化石形成原因及具有代表性的发现。

其次,为补充演化过程相关知识,我们寻找了一些最新的文献:(1)添加“羽毛的演变”话题作为“从恐龙到鸟类”核心主题的初步衔接,阐述羽毛演化的相关模型、已知不同形态的羽毛在恐龙谱系的分布、羽毛的功能和颜色、羽毛的演化和发育等知识,同时尝试利用论文中的图片,让观众能直接看到关于部分恐龙的皮肤以及早期鸟类的羽毛是如何进行演化的。(2)添加“羽毛的成分”话题作为知识的拓展,引入2019年最新的研究进展:一些晚期有羽恐龙和早期鸟类的羽毛成分可能正处于进化过程中,鸟类的羽毛逐渐演变得越来越适应飞行。同时结合活动现场附近的图文介绍——“树栖说和地栖说”理论,添加“鸟类的起源”话题,展示从恐龙到鸟类进化时期骨骼和尾巴的演变过程。(3)添加有羽恐龙和早期鸟类羽毛颜色复原的知识,并用小盗龙的生活习性、身体颜色等相关知识印证相应观点。(4)添加与琥珀化石相关的一些最新研究,展示相关参考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最后,删去与主题相关性不大的话题。譬如“早期的鸟类长什么样?”和“鸟类眼中的世界究竟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呢?”这两个话题,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均是通过化石了解到早期鸟类的特征与习性,并非涉及到“演化过程”,故可以删去。

3.2 话题引入方式的改进

活动期间,互动过程应该做到“有进有出”,即提出的问题让观众能够回答,给观众输入听得明白的知识。通过灵活的提问方式,了解观众对该话题的认知程度,从而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讲解,形成有效的沟通方式。

原话题中“什么样的才是恐龙?”和“你所知道的恐龙有哪些类型呢?”这两个问题旨在掌握观众对恐龙定义的认知。讲出恐龙的定义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并非易事。因此,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向观众提问“你知道哪些恐龙的名字?”或展示一些照片,询问观众“这些照片里的动物都是恐龙吗?”,吧主通过对观众的回答进行相应的点评,间接使观众理解恐龙的含义。

又譬如原话题中“早期的鸟类长什么样?”和“鸟类眼中的世界究竟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呢?”这两个问题,如果观众对问题的相关领域不是很了解,便会无从下手,很难给出答案,这么一来活动很容易演变成自问自答的尴尬境地。如果活动中遇到类似这些较为专业的知识,建议不再使用问答的方式,而改为直接阐述。

当然,原话题中“猜猜展柜中哪些是恐龙哪些是鸟类?”这样的问题非常能够带动现场气氛。此外,还可尝试添加“在普遍大众的印象中恐龙的皮肤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作为活动的转折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3 活动流程的梳理

如表2所示,更新了活动内容,改进了提问方式之后,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对活动框架的顺序进行梳理。将“你知道哪些恐龙的名字?”和“这些照片里的动物是恐龙吗?”两个问题合并,保持顺序不变,起到暖场的作用。“猜猜展柜中哪些是恐龙哪些是鸟类?”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互动环节,因此在活动的开始,选择这样一个话题作为核心主题的开篇,既能激发观众的观察兴趣,又能引发讨论产生互动。

中华龙鸟以其物种独特的皮肤让人们对恐龙的皮肤有了新的认知。因此,作为相关知识衔接的切入点,可以将中华龙鸟作为一个单独的话题介绍给观众。这一部分由吧主自行详细介绍,附带化石图片和现场的恐龙模型协助讲解。新添加的“热河生物群”内容可在这期间作为背景知识进行简要介绍。

了解了中华龙鸟之后,“传统认知上的恐龙皮肤和中华龙鸟的皮肤有什么不同?”“它们和今天鸟类的羽毛相比又有什么区别?”“现代鸟类的羽毛又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问题很自然地孕育而生。对观众而言,“恐龙应该是和鳄鱼、蜥蜴一样的鳞片状的皮肤”,利用这种认知的反差引入部分恐龙羽毛状的皮肤,可以很好地激发观众的兴趣。同时,让观众触摸现代鸟类的羽毛,听吧主讲述不同羽毛的功能,近距离观察模型和图片,能多角度地得到体验。

在了解“现今鸟类羽毛形态”和“有羽恐龙羽毛形态”相关知识后,改进后的“羽毛的演变”话题可作为两者知识的桥梁在此时引出。而“羽毛的成分”和“鸟类的起源”两个话题可分别作为证据和理论来支撑话题。使用有关琥珀的最新研究作為亮点,通过添加最新的文献和图片资料,使得主题更加具体化。

一些补充知识也可在以上内容讲解结束后进行追加:从研究媒介黑素体着手,简单讲述古生物学家对恐龙颜色复原研究的开展过程,用类比的方式比较今天鸟类的色彩与有羽恐龙的异同点;对活动现场展柜中的“小盗龙”模型进行“二次利用”:通过分享小盗龙的生活习性、羽毛颜色复原等知识,带领观众回到最初的问题,重新审视“从恐龙到鸟类”这一复杂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联系,乃至自然选择现象与生物演化之漫长。

3.4 活动道具的增减

确定活动流程后,按照活动和现场需求,再对活动道具,包括展示的标本、模型及图片做相应变动:保留了现有的标本外,还添加了2个狼鳍鱼化石,在介绍热河生物群时使用,用于观众近距离观察小型化石的精美细节;添加了中华龙鸟、始祖鸟、近鸟龙、孔子鸟、沱江龙、小盗龙、翼龙模型各1个,在“猜猜展柜中哪些是恐龙哪些是鸟类?”环节,以及介绍羽毛和有羽恐龙相关知识时用于辅助观众探究生物的演化过程;删减了部分原有的活动用图,添加了数张中华龙鸟、小盗龙、近鸟龙、孔子鸟、始祖鸟等化石照片和科学绘画以及文献相关图片,确保活动内容与图片相呼应,使得展示内容多样化。

在引导观众观察现代鸟类羽毛时,由于绒羽质地轻盈,经小观众轻轻一吹,就会飞得到处都是,导致活动结束后不容易清场,现将绒羽填充到透明塑封袋中,既保证了触摸绒羽时的手感,又保证了场地的整洁。

3.5 活动名称的确定

活动名称是观众了解活动的窗口,如果活动名称能引用典故,或运用谐音,折射出活动背后的知识,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会有所提升。因此,我们尝试将活动命名为“恐龙化羽飞天”,“化羽”折射出部分恐龙独特的皮肤结构,“飞天”暗示了从有羽恐龙到鸟类的演化历程,反映活动内容,确保了名称与内容相呼应。

4 活动评估与维护

无论是教育活动的策划还是改进,一次两次的预演不足以反映活动本身的不足,更需要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本活动在改进后尝试了一次预演,又经过多次开展,通过活动结束后陆续向现场观众发放电子和纸质调查问卷,最终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3份。除了调查问卷外,还现场与观众就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作了简单的交流和反馈。

4.1 活动效果分析

如图2所示,观众对于改进后的活动普遍比较满意,60%的观众觉得本次活动的效果高于预期,总满意率近90%。通过活动反馈,观众认为确实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并表示今后非常愿意参加这样类似的活动。

从图3可以看出,由于活动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和专业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约有15%的观众认为活动内容有点深奥,存在小部分没有听懂的地方,需要在活动结束后予以答疑。这也是10%的观众认为活动还有待改进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活动更新后的效果已经获得了绝大部分观众的认可,达到了初期的预计效果。接下去所要做的,就是日后进一步的完善。

4.2 增设答疑环节

经过了几次活动的现场体验和反馈,个人又尝试在活动讲解结束后增添了现场答疑环节。一方面活动后期的内容相对较深奥,部分成年观众对其有兴趣但还有一些疑惑;另一方面因恐龙话题相对受欢迎,又有不少青少年想要讨论和恐龙相关的其他知识。

4.3 活动时间的控制

“一起聊聊吧”原有教育活动的设计时长均约为30 min。关于活动时间的长短,一线员工和讲解志愿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活动时间的长短还需要站在观众的角度上去考量,因此需要调查观众的实际参与时间以及观众对活动的期待时间。

如图4所示,多数观众的参与时间在5~15 min,参与时间少于5 min或超过15 min的观众均不足1/4。如图5所示,多数观众对活动期待的时长在10~20 min。

由于活动场地在展区,来往的观众添加了很多不确定性,事先知道活动且特意前来参加的观众仅占20%。因此,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半数以上的观众实际参与活动的时间约在5~15 min,更有部分观众仅听了一会就离开了。同时,还需考虑到观众因年龄层次不同,其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约为10~20 min,且与是否有兴趣有较大的联系。

因此,我们最终将活动的讲解时间定为15~20 min,答疑环节约为5~10 min。对专业观众而言,余下的答疑时间可以与吧主交流;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以解决自己的疑惑;对于活动仅参加5 min左右的观众来说,可以听取别人交流的内容,再尝试谈谈自己的认识,也是一种别样的参与方式。

5 结语

博物馆的主题教育活动近年来已经陆续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引发了诸多“博物馆热”,更多的主题活动将会被开发。随着新研发活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旧活动也同样需要更新和维护,这将会是今后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 “恐龙化羽飞天”教育活动为例,以原教育活动“从恐龙到鸟类”为基础,通过拓展活动内容、改动整体框架、转换语言组织等形式,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同时通过预演和数次举行,依据现场调研的反馈和需求,切合实际再做维护,辅以简单说明,提供了活动的更新思路,期望能为其他一线科普工作者在改进与维护教育活动时作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Li Q G, Gao K Q, VINTHER J, etc. Plumage color patterns of an extinct dinosaur[J]. Science, 2010, 327(5971): 1369-1372.

[2]王敏,周忠和.简说羽毛化石的研究[J].自然杂志,2011,33(2):112-116,128.

[3]Li Q G, Gao K Q, Meng Q J, etc. Reconstruction of Microraptor and the evolution of iridescent plumage[J].Science, 2012, 335(6073): 1215-1219.

[4]顧洁燕.恐龙皮肤猜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5]顾洁燕.博物馆在科学教育中的角色和策略[J].中国科技教育,2018(10):6-7.

(2019-11-21收稿,2020-04-09修回)

作者简介:何进(1993—),男,从事博物馆科学教育工作,E-mail: hejin@sstm.org.cn。

Research on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 case study of "The Dinosaurs Grew Feathers and Ascended to Heaven"// HE Jin

Author's Address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branch of Shanghai Science & Technology Museum), E-mail: hejin@sstm.org.cn

Abstract Museum-theme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have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in museums, and the activities have promoted the enthusiasm of visitors. A successful activit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excellent planners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implementers. How to improve and maintain the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museum is a common problem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takes one of the theme "The Dinosaurs Grew Feathers and Ascended to Heaven" of "Let's Talk"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s a case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ctivities, and discusses the modes of improv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activities.

Keywords educational activity, renovation, evaluation and maintenance

猜你喜欢

教育活动
浅谈幼儿健康领域教育活动实施的有效途径
语言活动中对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
如何将小学生德育教育活动渗透到学习生活中
浅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体性的研究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谈能力探索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企业基层单位两学一做中领导的作用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日常活动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