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思考
2020-05-09郑璐
摘 要: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在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福利资源配置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文章重点阐述了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儿童社会工作的使命,并提出个人对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儿童社会工作;儿童福利;专业使命
一、新时代我国儿童社会工作的使命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彰显着我国正在走向“全覆盖普惠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儿童福利也从救济补缺型逐渐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儿童是祖国的明天,儿童发展关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儿童福利关系着国家社会福利的发展。儿童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在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福利资源配置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坚定儿童福利事业的前进方向,才能真正做好做强我国本土化兒童社会工作。
宏观层面,各级儿童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要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中心任务。儿童是一个家庭的重要成员,也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儿童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人力与智力开发的任务,对社会的进步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进一步认识社会转型背景下福利转型与民政转型,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坚持群众观点和路线,善于运用市场机制,注重借助社会力量,才能真正推动儿童社会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微观层面,顺应形势,创新思维,拓宽儿童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及服务领域。我国不少儿童仍面临着教育、健康、保护等问题,儿童社会工作首要任务要从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出发,以提供服务为手段,以促进发展为目标,将解决儿童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和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儿童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儿童的潜能,通过对失依儿童、贫困儿童、特殊儿童的救难和解困,对儿童生活环境的改善,对儿童成长的辅导和教育,对儿童身心权益的保护等多种形式,调动儿童内在的潜能和优势,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推动普通儿童社会工作稳定发展
普通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主要是指社会、社区以及家庭里的正常儿童整体。儿童社会工作主要致力于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
(一)促进儿童养育和保健
生存权和受保护权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最基本权利,儿童社会工作应该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及需要,整合各方资源保护儿童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养育及保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2019年国家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首先是保障对儿童的营养,确保其基本生存;其次是保证儿童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网络;再次通过体检、开展体育活动、宣传卫生知识等方法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促进健康发育成长。
(二)加强儿童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得到全面实现,教育公平得到大大促进。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儿童社会工作推动教育事业提供了思路。儿童社会工作在推动教育发展方面可以多元化综合开展。比如利用现代化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意识;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利用社会资源整合的力量促使更多儿童回归课堂,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保证儿童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儿童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三)保护儿童健康成长
为保护儿童的发展权,儿童社会工作需要了解儿童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协调儿童与家庭、社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加强儿童在社区的参与程度,为他们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促进其健康成长。社会工作者还应培养儿童应对问题的能力、预防风险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如若遇到未成年人伤害事件,应该为其提供紧急且必要的保护和处理,必要时需要帮助受害未成年人回归家庭或者转入对应的医院、福利机构。
(四)法律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儿童社会工作领域,政策影响人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角色,主要表现在:参与并推进保障儿童基本权益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与完善;监督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评估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提出专业化、主流化的关于促进儿童福利的意见和建议;直接为儿童提供法律方面的服务等。
三、推动特殊儿童社会工作创新思路
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真正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就要将服务对象覆盖到最广大的儿童群体。特殊儿童社会工作指的是向以残障儿童、失依儿童、问题儿童为主的服务对象提供救治、机构安置、寄养、收养、教育、康复、矫治等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整合多方资源,创新工作思路,最大化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功能。
(一)残障儿童的康复教育
据2006年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数据推算,我国残疾儿童(0-14岁)有387万。社会工作介入残障儿童的首要任务就是整合医疗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最大限度的生理康复,必要时帮助案主寻求经济援助。其次,根据服务对象成长需求及心理特点,为其提供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具体服务。从十七大报告中“关心特殊教育”到十八大报告中“支持特殊教育”,再到十九大报告中“办好特殊教育”,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和扶持日益显著,特殊教育对残障儿童的意义也日益凸显。在政策影响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把握机遇,创造性开展工作,通过倡议开展特殊教育,举办特殊课堂等形式使得残障儿童受到正常的教育,掌握应有的知识或技能。
(二)失依儿童的救助教养
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成年人正式照顾的儿童被称为失依儿童,比如孤儿、弃婴、单亲家庭儿童等。面对这类服务对象,社会工作的最重要任务是帮助其获得必要的救助和教养。评估筛选收养、寄养家庭,寻求机构救助资源,收养、寄养家庭的跟踪辅导,协调儿童与所在家庭、机构的关系等都是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内容。面对单亲家庭儿童,由于其生活环境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要对服务对象进行高度个别化的专业辅导,科学判断需求,及时介入危机。积极开展小组活动,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利用团队和社会的力量也是社会工作介入这类问题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
(三)问题儿童的矫正治疗
问题儿童通常表现在品德上存在较严重缺点,行为上脱离预定轨迹异于正常儿童,比如自闭症儿童。面对这类儿童的特殊情况,社会工作者必须要对患儿进行全面了解,并有计划地帮助儿童进行治疗和矫正。在服务过程中,信任与合作专业关系的建立尤为重要,社会工作者扎实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直接影响服务效果。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争取家庭、学校、社区的支持和协助也是这类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特点。
四、推动儿童社会工作机构建设
以往我國主要通过行政部门和机构为儿童提供服务,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大量社会管理、服务职能逐渐下移至社区。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体现了在创新社会治理、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我国儿童社会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专门的服务机构少之又少,因此工作开展的地点主要在学校、社区、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等儿童集中场所。社会福利机构是收养残障儿童、失依儿童的重要机构。在福利机构开展儿童社会工作是福利机构转型的需要,也是儿童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一系列的专业服务解决机构内儿童生活成长的问题,增进其社会化程度,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两个专业方向。我国应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保护运行机制,将儿童保护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社区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地点。建立社区儿童服务的工作机构是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机构,儿童社会工作多是这些机构的部分工作内容。在开展具体工作时,社会工作者本身专业的限制、经验的不足、儿童需求与机构整体目标的差异等都会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要和推动专业机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持、增加财政投入、减免税费等形式大力发展民办专业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并建立科学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积极开发专职儿童社工岗位,真正实现最广大儿童的最大化利益。
五、加快儿童社会工作人才建设
2011年《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一专门文件的发布,战略性地促进了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政策上的引导,也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撑。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日益增多,工作平台逐渐拓展,专业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日渐成熟。然而,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本土化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
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儿童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然而目前儿童社会工作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服务人员数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并欠缺必要的专业能力。社会对社会工作认知度较低,公众总是将儿童社会工作理解为志愿工作、短期献爱心,这种对职业感的淡化和缺失,长期以往会对从业者造成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人才流失。因此,充实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队伍,建立专业化人才梯队至关重要。一是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如高校招生MSW(社会工作硕士),培养不同层次专业人才。二是开展专业培训如社会工作研修班。建立并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引导鼓励更多人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造就一支专业儿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是加强专业督导。实施儿童社会工作督导人才计划,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督导机制,培养专业督导队伍。
参考文献
[1] 安秋玲.论社会工作在我国特殊儿童教育中的介入[J].中国特殊教育,2009.
[2] 江秀娜.社会排斥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特殊儿童教育[J].社会福利,2010.
[3] 刘晓亮,鲜开林.论城市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J].人权,2010.
[4] 彭华民.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0.
[5]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郑璐(1988.09-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省团校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