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吾丧我”思想研究

2020-05-09陆婵娟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庄子

摘 要:《齐物论》是《庄子》里比较难读懂的部分,但是细细去读,慢慢去悟,便会领悟很多人生智慧。我认为,齐物论的前提和关键就是要“丧我”,唯有“无我”、“丧我”,方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逍遥于人世间。庄子“吾丧我”的智慧,为我们打开另一扇门,让我们把眼光从外面收回来,把心安顿好,通过心灵转化来化解焦虑的方式,以求得人生的大解脱。

关键词:庄子;吾丧我;《齐物论》;物我合一

一、吾丧我的本意

《齐物论》一开篇讲了个学生看老师呆若木鸡状的故事,如果不能透过庄子寓言故事背后传达的精神,那就无法走进庄子的世界,其实这就是一个“吾丧我”的状态。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个作为开篇的引子: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聞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

文中颜成子游对南郭子綦的状态非常好奇,南郭子綦回答:此乃“吾丧我”,你知道吗?那究竟“吾丧我”的本意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先从“吾、丧、我”这三个字分别去理解。

关于是“吾”,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 ,把“吾”解释为“真我”,陈少明认为“吾”就是“自我”,这个“我”是一个不受外界干预,一个很自然不需要造作的状态。

“丧我”的“我陈鼓应认为指偏执的我,王博在《庄子哲学》中认为,“我”不是形体的东西,而是心,或心的某种状态,譬如说“成心”。

对“丧”的理解,通常认为是“忘记”,刘文典先生认为是要忘记自身。陆永品在《庄子通解》注解中标注:丧即“忘”,谓今天我忘掉自己。

综上所述,“吾”是一种内在的、心灵的形象,“我”是一个外在的,被物化了的“虚假物”,大家都肯定了“吾”而否定“我”,因此,才要“吾丧我”。

文章认为,这个“吾”的状态,就是人在没有“自我意识”的时候那种状态,就像我们婴儿时期,剃头或者穿着开裆裤满地爬满地跑,我们不会觉得害臊,因为“婴儿”时期我们还没有认知能力,这个时候是一种“混沌”的状态,“吾”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呈现出来就是南郭子綦那种“人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意识到剃头或者穿着开裆裤是丑的,因为我们开始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们的笑让我们感到害羞,这个时候“我”出现了,这个“我”分出了对立面,因为知道了有其他人的存在,同时这个我,有了价值取向,它在意别人的眼光,知道什么是羞,要去遮羞,这个时候自我意识生成,“自我意识”就是“吾丧我”的“我”呈现的一种状态。

二、吾丧我的原因

(一)“我”是分化出来的

“我”是人自己分化出来的,在婴幼儿时期,人还没有认知能力,不知道好坏是非,凭本能去做出反应,但当人开始对这个世界有了“自我意识”,人便是“身”与“心”的矛盾统一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做事会考虑多种因素,内心总有各种各样的评判标准。

(二)“我”是有“成心”的

《齐物论》里有一段关于百家争鸣中人们的心理状态描写: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抅,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揣揣,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 ,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

以上对人们心理和行为样态的描写深入人心,人人都囿于己见,工于心计,劳神焦虑,这都是有“成心”的原因,“成心”就是成见、偏见,有了“成心”人容易执着于“自我”,处心积虑,日日夜夜在做思想斗争,这一切就是因为没有“丧我”的修炼,其结果就只能活在一个纷扰不安的世界里。

(三)“我”是好斗的

有“我”就有对立面,有“你”、有“他”,这个世界突然多了很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意识”,所以大家在一起,不免就会发生矛盾、冲突。于是,为了公平起见,人们设立了各种标准,引入了各种竞争机制,“我”要生存,要自我发展,那就必须在竞争中获胜,必然是好斗的。

(四)“我”是痛苦的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也在跟着成长,受家庭条件、受教育、受环境等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个“自我意识”有可能很健康,但大多数时候难免受伤,就像佛教中描写的“苦谛”,人通常会受八种苦,西方人喜欢用一个比喻,叫内在的小孩,尽管我们的身体已经长大了,但在某个时段,多为童年时期,在某些事情上我们受伤害,那个方面的“自我意识”被搁置了,这个令人痛苦的“我”,是一个受了伤的“自我意识”,其实它是一种执念、一种假象,是外在世界设立了标准,让我们不自觉地去对照,一旦不符合标准,我们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感到痛苦。

三、吾丧我的途径

(一)心斋

心斋是“丧我”的第一步,何谓心斋?关于心斋,庄子在《达生》中给我们讲了个故事,有个叫梓庆雕刻的工匠,刻什么东西都跟真的一样,君王看到他雕刻东西,就问他:你是怎么办到的?他回答,每次雕刻前,我会先斋戒三日,忘掉功名利禄,也就是忘掉别人会不会让我当官,即忘利。斋戒五天后,就忘掉了别人对我的评价,我的技艺会不会很高超,即忘名声。斋戒七日后,你就会忘掉四肢五官了,也就是你把自己都给忘掉了,进入到忘我止境,然后你去雕刻,因为没有主观的自我介入,你没有了限制,心是静的虚的,刻什么像什么。

由此可见,“心斋”强调一个“虚”字,在心灵层面保持一种虚静的状态,这种状态其实也就是“吾丧我”的状态。

(二)坐忘

什么叫坐忘?“坐忘”并不是字面意思描述的,坐在那就能忘记,需要修持功夫。通过颜回问孔子“何谓坐忘?的一段话,我们知道:“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怎么做才能进入忘的境界?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去知”,陈鼓应在《庄子新论》中说:“堕肢体”和离形同义,指消除由生理生发的贪欲,黜聪明和去知同义,意指摒弃由心智作用所产生的伪诈。庄子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庄子遇到一个用木桶打水的老人,就问他为何不用机器打水,这样可以省力,老人回答:用机器固然省力,但是这就动了心机,心一有起伏动荡,那就是投机。虽然这个故事不符合我们现代的标准,似乎带有消极的色彩,但是想想我们的科技时代,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我们却似乎更忙碌,更多贪欲、更迷茫。

“坐忘”需要忘掉什么? 首先要“忘仁義”,然后“忘礼乐”,为什么先要忘仁义?因为仁义主要关乎我,是指向内的,而礼乐却受世俗所拘,是指向外的,忘内比忘外更难。坐忘,则非但忘物,而先自忘其吾。”这也就是“吾丧我”的具体步骤,通向“天人合一”的途径。

四、吾丧我的境界

《齐物论》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示了南郭子其“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的状态,展现了破除我见后,“吾”的状态,《齐物论》最后以“庄周梦蝶”结束,向我们展示了“吾丧我”的最高艺术境界。

以蝶化象征主客体相互交融的的境界。庄子做了一个化蝶的梦,竟怀疑起究竟是蝴蝶变成人,还是人变成了蝴蝶,梦见蝴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竟怀疑起这个世界上是否有庄周这个人,也许他是蝴蝶梦见的呢?总之,这个化蝶的梦体现了人与物的交融, 即“物化”。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人与世界万物的交融或天人合一不是两个独立实体之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 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 双方一向就是合二为一的关系。

《齐物论》力求达到的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本是同体的,人类将自己分裂开来,于是有了主客体,有了分化,分出了彼此,陷入是非争端,造成了心灵的封闭和萎缩,精神得不到自由。因此,只有取消天地万物与我即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进入主客一体的境界,才可达到庄子一样“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境界。

总之,由“吾丧我”开始,进而言及丧什么、如何丧、丧我之后的境界。可以看出《齐物论》一文是有着严格的逻辑次序的,“吾丧我”从一开始始终贯穿全篇,其重要性莫过于一篇文章的题眼,一篇散文中“形散而神不散”中的“神”。庄了通过“吾丧我”告诉世人, 不应执着于自身的肉体和自我分化出一个我,道在内,而不在外,放弃执着,放虚自我,这样人才能真正回归到本自具足、清净、完满的道心。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2] 【晋】郭象.【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中华书局,2011.

[3] 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 陈少明.“吾丧我”:一种古典的自我观念[J].哲学研究,2014(08).

[5] 罗安宪.庄子“吾丧我”义解[J].哲学研究,2013(06).

作者简介:陆婵娟(1984- ),女,壮族,广西田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庄子
庄子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