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想象与历史真实的“契合”

2020-05-09杨天祥

中国铁路文艺 2020年3期
关键词:信物铁路职工契合

杨天祥

乍看,林小静这篇小说有点像纪实文学。读着读着,不经意间,被作家牵入了一种特殊氛围之中——引人入胜的故事里面。作家用舒缓、平静、不动声色的语言娓娓道来,就那样让读者沿着她的引导,一步步走入她营造的世界里。

毫无疑问,“蓝手帕”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革命战争时期,一块蓝手帕被分成两半,成为接头“信物”,是极其可信的。因为在那个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年代,信物,是双方接头的凭证,可以说,认物不认人。但这种写法无疑加大了写作难度。然而,林小静喜欢这种挑战,她甚至愿意用这样的方式“折磨”自己,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创作出真实可信、生动感人的文学作品。

小说取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那也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支援祖国的北疆建设,一大批铁路职工背井离乡,举家迁往内蒙古沙漠戈壁滩。他们中间,有战斗英雄、劳模先进、技术骨干。数十年来,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在严寒和風沙中,不仅确保草原铁路畅通和牧民生活幸福,更是将自己的子子孙孙,留在内蒙古,继续建设北疆。小说中的赵大宝和妻子霍桂花,就是当年奔赴北疆数千名铁路职工中的典型代表。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们为了党的事业,做出了极大的牺牲,新中国成立后本应享受较好的待遇安度余生。可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们再一次做出了人生又一重大抉择,奔赴北疆、建设北疆。

讴歌英雄,是时代永不落幕的主旋律。作为铁路作家,林小静在书写他们的时候,既写出了他们生命的庄严和人类精神的崇高与伟大,还写出了他们情感的深沉与意志的坚强。在至暗时刻,让人性之光从微弱到强烈,把世界照亮。即便这光芒难以照亮整个现实世界,但至少也把自己创造的那个世界照亮。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书写他们、讴歌他们,因为,这是时代赋予每一名作家的责任。

创作期间,林小静有幸采访到一位98岁高龄的老司机高国柱,身为火车司机的他,当年与“蓝手帕”的主人——赵大宝、霍桂花一起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奔赴内蒙古的赛汗塔拉、白音察干等偏远地方。当问老人,你们为何会选择到那么偏远的地方时,老人回答说:“党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简单的话语,包含着铁路工人无限忠诚党和人民的崇高信念。

小说书写的是一段历史,几个人物形象丰厚扎实,没有过多粉饰,更没有过誉吹捧,就那么普通实在平凡,却与当下流行的审美,保持了一定距离。这种距离是空间的,更是品质的。

文学想象与历史真实的“契合”,是这部小说最明显特征。文学的存在,就是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有意思。在现实之上,还有一个想象世界;理性之外,还有一个非理性的、感觉的、神秘的世界。

猜你喜欢

信物铁路职工契合
月亮是唯一的信物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探讨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价值
“夜经济”的青岛“信物”
加强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研究
短剧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
一物定情,一念相思
新形势下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