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的写照 生命的律动

2020-05-09王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林徽因首诗人间

王璐

20世紀以来,林徽因以其才华、美貌以及传奇的爱情故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也逐渐被标签化、简单化。历年来,对其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研究思路,几乎笼罩在她的感情故事背景下,探究此诗的创作意图成为热点话题。一般认为,此诗是林徽因对逝去爱情的追怀,又或是源自母子亲情的告白,对此诗的文本分析也多在此基础上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其文学作品的表达可能性。本文将在综合的视角下,从林徽因的个人性格、人生经历、生命体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体味诗中包含的精神理想,以拓展此诗的阐释空间。

光与热:自我灵魂的写照

林徽因曾说过,对于宏大叙事,“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哭三弟恒》)。她认为文学创作要是来源于自己“熟识的生活”,剖示“贴己生活的矛盾”。[1]她书写自己心坎里爆发出来的情感,描写自己迫切要表现的生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创作于1934年,是林徽因充满光与热的灵魂写照。

四月天是春天最美的季节,自古以来,多少人为春天留下笔墨。然而,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诗人通过意象的选择、组合、重构,描绘出清新别致的四月天,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体现了诗人全方位、多层次营造诗歌语言的能力。诗人选择具有相似特征的几类意象,比如,色彩明亮的意象——“光艳”“星子”“月”“黄昏”;代表生机和活力的意象——“笑响”“燕子”“花”“绿芽”。诗人还通过形容词、动词加强意象特征。比如诗中的形容词——“柔嫩”“娉婷”“鲜妍”,传递出诗人对意象的情感倾向。“喜悦”是全诗唯一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可见诗人的婉约与节制。而轻灵“交舞着变”、“雪化后”的鹅黄、“初放芽的绿”、“水光浮动”着的白莲,这样对静物动态化的描写凸显了意象的活力。诗人将这些意象跳跃式地组合,构成一幅和谐的四月春景图,营造出温暖明亮又有生机活力的氛围。这些意象大多是常见的古典诗歌意象,但是诗人通过多种修辞的巧妙混用,使意象变得活泼、新奇。比如,在“黄昏吹着风的软”中,黄昏不能发出“吹”的动作,“吹”的动作也不能作用于“柔软”的状态。诗人将三个通常不能并置的主体、动作、客体组合在一起,使诗句简洁,又极具感染力,可见诗人的活跃思维和敏锐感受。正如诗人所说:“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种一时闪动的力量”,她注重摸索潜意识和直觉带来的情感和体验,[2]体现出这位具有深厚古典文学素养的现代诗人,用传统诗歌构思方式对现代生活感受的表现力。还有“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也都是写难以捉摸的感觉,把抽象的状态具象化。林徽因留学期间,曾获得美术学学士学位,还曾学习过舞台美术设计。她在诗歌中也注重颜色的运用,烘托诗歌氛围。“新鲜初放芽的绿”“鹅黄”“白”的颜色搭配,给人鲜嫩清透的视觉印象,凸显了新生生命的鲜活。而一系列与夜晚相关的意象——“黄昏”“星子”“早天里的云烟”“夜夜的月圆”“梦”,为诗歌带来一份冷色调的底色,更反衬出暖色调的光和热。

1931年2月,林徽因被确诊为肺结核,此后六个月都在香山养病。同年11月,徐志摩意外逝世。1932年林徽因病情好转,8月儿子梁从诫出生。而在1935年,肺病复发,且病情严重,此后又卧床休息了半年。而在1932年至1934年,她的病情有所好转,也逐渐走出了对徐志摩逝世的悲痛,是其身心状态较好的时期,也是创作和研究的高产期和社会活动的频繁期。她在照顾儿子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积极参加和组织文学活动,比如朱光潜举行的“读诗会”。“太太的客厅”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她还四次外出考察建筑,发表学术著作。[3]她是一个情感充沛、细腻的人,但不是一个沉溺于感情的人,她对生活充满激情,积极追求人生价值。《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创作情感来源应该是综合性的。四月天与诗人的灵魂质地高度切合,因此,诗人有感而发,于1934年创作了这首诗。对美好风光的感慨,对儿子出生的喜悦,还有对自己浪漫的青春岁月的怀念,综合触发成为这首充满生命力的诗,表达的是对美好生命状态的追寻。林徽因曾说:“诗的表现必是一种形象情感思想合一的语言。这种语言,不能仅是语言,它须是一种类似动作的表情,这种表情又不能只是表情,而须是一种理解概念的传达。”[4]她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感染力,但是又不失思想深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源于诗人的生活体验,但不仅止于情感的抒发,还包含了经过整理、提炼的思想。正如林洙所说:“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我不能想象她那么瘦小的身躯中怎么能迸发出这么强的光和热。”[5]林徽因一生都在努力创造光和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首诗是林徽因30岁时写的,而当我们回望她的一生,诗中所追求的生命状态正是她一生想要达到的理想,是她自我灵魂的写照。

轻与灵:“向死而生”的精神超越

“人间的四月天”几乎成为了林徽因的代名词。然而,在林徽因的诗作中,对时间的书写非常常见,包含着诗人的时间体验和生命意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消解了轻与重、现实与理想、生与死的二元矛盾,表现出林徽因“向死而生”的精神超越。

在童年时期,林徽因就经历了很多亲人的离世。弟弟妹妹接连夭折,从小照顾她长大的祖父母相继去世。后来,徐志摩的意外去世也对她影响很大。林徽因不仅多次经历他人的死亡,她在年轻时就开始面对着自己的死亡。1931年,27岁的林徽因被诊断患上肺结核,此后一直无法根治,多次复发,经常连续数月住院疗养。死亡和疾病不断打磨她。因此,她对时间流逝很敏感。月份成为林徽因重要的书写对象,比如:“风露日夜,只盼五月来开开花/如果你是五月,八百里为我吹开”(《一串疯话》)、“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八月的忧愁》)、“是什么做成这十一月的心,/十一月的灵魂又是谁的病?”“要等待十一月的回答微风中吹来。”(《十一月的小村子》)结合林徽因的这些诗作来看,季节往往具有抽象意义。四月也并非只是一个月份,而与诗人的时间体验和生命意识密切相关。蓝棣之在赏析《八月的忧愁》时,将“八月”与人的年龄关联起来,认为可以把“八月”解为年龄,“八月”可以比喻青春期刚刚过去,而中年期又还未到。[6]对于林徽因来说,四月天“是爱,是暖,是希望”。它所独有的生机和活力,象征着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是一个人的青春期。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林徽因运用判断句“你是……”,体现出诗人的审视视角,是对时间的体察,对自我存在的观照,以及人与时间关系的思考。“四月天”既包含月份本来的文化含义,又被赋予了诗人的体验和思考。

林徽因是一个情感饱满,充满生活激情,渴望创造人生价值的人。她能够面对死亡,但是依然饱含人生热情。1935年,医生曾要求她卧床休息三年,但是她只答应休息半年。如她的好友费慰梅(Wilma Fair-bank)所言,她“是当时你所遇到的人中能够向任何方向发展的一个艺术家”。[7]但是在30年代,现实中的战乱、对女性的局限、生理上的疾病,都使得生存备受局限,而死亡相对自由。但是林徽因面对沉重的被局限的生存现状,依然向往轻盈自由的生命状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总起全诗。第一句中的“轻灵”是全诗诗眼。诗中出现了大量的轻灵意象,比如:轻盈意象:“风”“光”“云烟”“星子”“细雨点”“燕子”“花”“梦”“月”“白莲”。这些意象轻灵柔软但是不轻浮有力量。白莲意象值得注意,诗人于1931年在《莲灯》中写道:“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萤萤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沉浮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对诗人来说,莲花具有寄托希望和理想的象征意义。而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水光浮动你梦期待中白莲”也有相同的意味。当现实困住了她,文学便成为了她的精神乐园。在林徽因晚年,在病重中仍然在设计国徽图案、抢救景泰蓝、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她面对生命之重,向往着生命之轻,创造光和热,表现出“向死而生”的精神超越。诗人从个人情感和经验出发,又在追寻生命的本质。因此,这首诗走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打破了性别的界限,能够产生普遍意义上的共鸣。

天真与庄严:理想生命的律动

邵燕祥曾说林徽因的诗“与徐志摩、闻一多、冯至、卞之琳等人写得最好的格律诗相比,也是没有愧色的”。[8]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诗人通过音步和韵律的构建,将中西传统巧妙融合,形成基本整齐又灵活变化的节奏,正如诗人在诗句中所写,带给人“天真”又“庄严”的感受,使诗歌形式与诗人的生命意识相切合,做到了诗形与诗思的高度统一,流露出诗人心中理想生命的律动。音步通常被定义为节奏的长度,是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在西方诗歌中一般以轻重音来划分诗歌音步,而中国现代诗通常是一个完整的语意群为一个音步。这首诗的音步排列是这样的: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可以直观的看到,首尾两段都是4个音步,二三两段都是四四五个音步节奏模式,而第四段与其前后两段形成连贯,是五五四个音步节奏模式。全诗节奏较为整齐,却也有自然变化,在这首诗中,字数大致相同,节奏也基本一致,但是音步的长短不一,又让节奏有内部的变化。比如,第一段都是四步节奏,但是音组长短却是2233/2332/3331。而行间节奏也讲对称和变化的平衡。比如“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一句,按照正常的语言习惯,应该写为“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但是诗人的写法更简洁和整齐,与后一句“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形成了音组长短的基本对称(2352-2522),可见诗人有意识的节奏书写。而诗人还通过分行、标点的运用和语法顺序的倒置影响语义音组的划分,比如:“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标点和分行的运用,为诗人的节奏书写带来弹性,让诗人得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诗情和诗思。而且诗中节奏相对短促,运用逗号形成多个简短的双音节,给人庄重又轻快、轻盈之感。

在韵律方面,这首诗并非句句押韵,而是采用抱韵,诗尾押“ian”韵。还根据内容的表达,灵活取舍,有一处替换为相近的“uan”韵。“ian”,按拼音结构划分,是前鼻韵母。发音特点是发音器官由元音状态向鼻音发音状态逐渐变化,最后完全变为鼻音。读起来轻柔绵长,符合诗歌的情感基调,让诗歌更显深情。而按发音口形区分,“ian”是齐齿呼,开口程度小于开口呼,又大于撮口呼和合口呼,为开口细音。发音较为轻松,适合放在诗歌句尾进行朗读,但是又因为是有介音的细音,声音轻细,容易营造全诗氛围。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九个“你是……”句式形成排比,第二人称“你”具有亲切感,抒情性强,情感饱满。但是用“你是……”这样的陈述句式,又可见抒情中的节制。而且十一个“你”字灵活分散在诗句中,又起到了突显节奏的作用。“在诗歌运行的过程中,‘你字的每一次出现,就像乐队演奏中的鼓点”,[9]丰富和强调了节奏。梁从诫谈到林徽因诗的韵律时说,“她的诗本来就讲求韵律,比较‘上口,由她自己读出,那声音真是如歌”。[10]这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也表现出如歌的律动。

而这节奏律动又和诗人生命意识的表达相辅相成,高度切合。诗人在诗中说,“你”是初放的新鲜绿芽和雪后鹅黄,又说“你”是夜夜的月圆和一树树的花开。“你”代表着诗人理想中的生命状态,是鲜活又完满,天真又庄严。这首诗表现出的稳定又跳动的节奏,就是诗人生命意识的形式表现。也反映出林徽因作为艺术家的浪漫与天真,和作为建筑师探寻自我价值的严肃与认真。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在清冷的人生底色上画上了一笔有灵魂温度的高光。诗歌呈现出富有感染力的内容、圆熟的形式技巧和有力量的思想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女性,在个人生存和时代动荡的拉扯中,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精神理想:创造人生价值的光和热,坚持“向死而生”的精神,追求鲜活又完满的生命状态。这展现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对探究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

注釋:

[1]林徽因.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A].林徽因文集·文学卷[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04.

[2][4]林徽因.究竟怎么回事[A].林徽因文集·文学卷[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04.

[3]陈学勇.莲灯微光里的梦 林徽因的一生[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5]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6]蓝棣之.作为修辞的抒情——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7]陈学勇.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9.

[8]邵燕祥.林徽因的诗[A],林徽因选集[M],人民文学出版,2005.

[9]薄刚.领略《你是人间四月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01.

[10]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A].林徽因选集[C].人民文学出版,2005.

猜你喜欢

林徽因首诗人间
《上课没人抢》
林徽因和八个飞行员的情谊
人间第一情
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春满人间
林徽因的美,都在这里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此情只应天上有
当天使飞过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