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乡村生态旅游中的美学

2020-05-09吴雨霏吴心如

戏剧之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美学生态

吴雨霏 吴心如

【摘 要】乡村生态旅游是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阶段应运而生的产物,仅有的游览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乡村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独一无二的美学特点。文章将围绕乡村生态旅游的两大美学特点来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美学;生态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0200-02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与社会冲突也逐渐变得激烈。人们便将目光放回到大自然中去,企图通过返璞归真来获得心灵上的升华。人们渴望与游览观光不同的旅游形式,希望能通过旅游来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除了欣赏平日看不到的景色,还想要能亲自参与到景色中去。在乡村旅游中,旅游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蓬勃的生机,花树果叶缤纷交织;还能感受到耕织、采摘,这种意境本来就是一种“美”的熏陶,并且创造出游客美好的回忆,满足感官、情感以及理性体验需求,是一种很直观的体验“美”的旅游活动形式。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美学意义

“美”是什么?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即自由的形式)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1]乡村生态旅游是通过将人类对美的欣赏转回到美的根源。农民的耕种、采摘是最基础的劳动实践形式,是人的主观上美的形式之一。在这种美的熏陶下人们的心灵极易得到升华与净化,对美的觉悟也会更上一个层次。作为古代审美造诣较高的文人陶渊明,他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乡村生态基础布施、村落建筑设计、休闲文化的“美”的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也对现今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很好的引导作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便对乡村生态进行了描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乡村生态旅游是应该尽力把《桃花源记》中的某些部分具现化,让人们体会到天人合一的乡野情怀。

当然,纵观国内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商业化过度、文化内涵缺乏、地方特色缺失等问题层出不穷。城市景观规划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高速阶段,各类乡村规划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忽略自身地域特色的设计,最终还是给人枯燥乏味的印象。[2]怎么将地方发展与环境特色结合起来,将乡村最美的一面带给旅游者,又能拉动地方经济,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美学特点

(一)生态美

1.变换之美。不同的水土和季节可以培育不同的花草、农作物,吸引众多游客的同时也能提高游客主动参与的能动性。以龙胜梯田为例,十二月、一月虽无蓬勃生长的农作物,但可以看到与东北平原不一样的梯田雪景;二三月份正值播种期,可以看到农夫辛勤插秧播种的场景,还可以亲自体验插秧播种的乐趣;四月份到十月份有两季收割期,游客此时能看到的景象最为动人。不同的季节能看到同一乡村的不同美法,给了游客不同的选择和体验。

2.布局之美。规划当地的“生态美”布局时,应該要依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当地的农作物、花草苗木等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除去自然生态中的因地制宜的布局,村落中的民宿、农家大院、旅舍的建筑装饰布局设计也需要突出当地乡村特有的风格与特点,满足游客精神和审美上的需求,而不是过于简陋地挂上二三样装饰物,伪装成“农家大院”。南锣鼓巷在风貌改造的过程中注意尺度的把握,避免出现“大拆大建”的情况,并探索出了“微循环”的更新模式。[3]这些便要求乡村旅游的设计者要在景区的整体规划与建筑规划中下一番功夫,在满足各种基础需求和实用功能的条件上,进行创新设计,做到“雅俗并进”。再者,文化资源的开发应当注重景区间的集聚效应,打造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和旅游线路的连贯性。[4]

(二)历史与风俗之美

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村文化,“文化是决定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成败兴衰的关键因素,是乡村旅游的‘灵魂。”[5]乡村生态旅游对游客来说,深厚的乡村意象便是号召他们前往的最大亮点。除去乡村固有的印象与现状,理顺乡村发展的脉络、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和与众不同的民风民俗,挖掘更深层的乡村特色,经过专家的评估再进行开发打造,才能将一个乡村曾经拥有的历史文化亮点放大到极致。

1.独特历史氛围之美。乡村生态旅游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具有独特历史氛围的乡村旅游中古镇旅游占了一部分。古镇是千年来不同朝代更替但浓厚的地方历史特色依然不变的区域,它承载了无数的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例如中国的江南名镇乌镇。据乌镇邻近的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证表明,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从各类地理和历史典故中都可找到相关记载。不同的地方形成了特有的历史风貌,在时间的荡涤下,在政治、经济、风俗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这个地区留下了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氛围,从而增添了该地区的迷人之处。

2.民俗之美。每个不同的乡村都有当地的民俗民风,有精华的同时也必有糟粕。而正是这种地缘因素,乡村民俗更需要进行层层筛选,把当地独有而优秀的民俗文化展现给游客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造出地方生生不息的民俗之美。民俗节日对于游客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许多游客深入乡村旅游就是为了体验平时无法接触到的民俗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广西的“三月三”山歌节等,这些都成为了带动当地乡村旅游的亮点之一,让游客体会到乡村民俗丰富多彩、特色纷呈。

三、体验劳作之美

美的本源便是“自然的人化”。崇尚自然并身体力行投入其中获得人生大义,对于如今的都市人来说是具有很大的感召力的。都市人的“实践”在于脑力劳作与服务,身体力行的耕种、采摘在都市是无法触及到的。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亮点便是让都市人能够体验平时无法接触到的耕种、采摘、养殖等。每个乡村旅游几乎都有“草莓采摘”“稻田收割”“池塘捉鱼”等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劳作之美,带来成就感的同时还增加了农人的收入,是一种共赢的选择。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活动中,会给游客带来不同的美感体验,净化人们的心灵,在自然美和人工美之间,找回自我,缓解压力。[6]

四、结语

文章通过三个方面探讨了乡村生态旅游中的美,由此得知乡村生态旅游本身所具有的返璞归真的特点,既满足了快节奏下现代人放松身心的要求,也满足了不同阶段、层次人们的审美需要。当代旅游产品设计者如果要打造独树一帜的乡村旅游产品,就要从美学方面对线路设计、文化挖掘、风格定位、节日活动、特色饮食进行斟酌与舍取,从而打造出与众不同、极具创新与美感的乡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吴耀宇,万琴瑶.苏州太湖东、西山传统村落生态智慧探析[J].中国名城,2019,(09):72-77.

[3]全千红,沈苏彦.“公地悲剧”视角下高淳老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名城,2019,(04):33-37.

[4]殷文鼎,徐嘉敏,余尤骋.龙潭水乡景区旅游开发中“文化移植”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9,(12):255-256.

[5]沙润.文化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兼评《乡村旅游文化学》[J].社会科学家,2012,(3):12-15.

[6]张扬,杨剑波,方文红.实施旅游开发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刍议—兼论安徽省典型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7,(22):123-126+131.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美学生态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纯白美学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