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上海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与创新发展研究
2020-05-09梁琳
梁琳
【摘 要】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养老服务需求的上升与多样化,在互联网背景下,迎合科技发展浪潮,对养老服务模式智能化、现代化的创新是满足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路径。本文基于上海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现状和需求分析,提出上海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路径和对策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提升其生活品质,完善“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养老;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0190-02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由于社会结构、生育理念和生育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转变,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老年人比例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养老形势不容乐观,尊老爱幼的传统理念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保障一直受到外界社会的重视。当前在信息时代的环境背景下,养老服务的模式和规模也在不断探索发展。“互联网+”的模式在不同领域广泛运用,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理念应运而生。
上海老年群体基数大,在全国老龄化程度城市排名中,上海位居第一。伴随着老年人口增长,养老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2017-2019年之间,上海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日托人数由0.9万人上升到2.3万人,年均增速高达20%)。并且上海老人养老观念比较开放,科教文卫退休老人及富裕子女数量多,养老客户市场教育早,相较于其他城市,上海老人的养老需求较为旺盛。2014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从2014年開始,上海市逐步开展智慧养老的试点工作,分步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初级的服务项目,聚焦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完善养老服务补贴、评估需求、医养结合等地区政策。上海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徐徐展开。
一、上海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现状
(一)上海现有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分析
上海社区已经开始以“智慧”为核心的养老服务模式,不同行政区的智慧养老试点社区服务类型多样化,涵盖从线上数据收集到线下实体服务,且开展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例如静安区街道打造“智慧屋”(依托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增加互联网服务模式,提供线上买菜、挂号、缴费等日常老人必需服务,尤其方便了行动不便的老人),虹口区街道开展“网上敬老院”(通过构建线上养老服务平台,既提供代购、家政等生活类服务,也开展讲座、心理咨询等线上讲座),嘉定区街道创立了一个“徽家园”(借助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联合当地的实体商家、医院等,围绕老年人需求、结合线上线下提供个性化服务),徐汇区街道则建立了“老年宜居社区”,基本覆盖了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各种可能形式(委托公司开发运营网上平台,利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预约、演出信息等不同类型的服务)。四个社区的服务开展模式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本质都依托于已有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通过线上平台的信息收集和整合,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针对性、精确的服务。在数据狂潮的时代背景下,引入线上服务平台是养老服务智慧化和现代化的表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并且,上海智慧养老服务模式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运营模式,例如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公私合营模式(PPP模式),其运营模式是由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由其为社区提供相关的设施和技术服务。国企混改新模式——对国企掌握的社会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双赢。“新东苑·快乐家园”——“高品质养老”,可以为1700位长者提供居家养老、机构服务、社交文化、健康医疗等一站式服务。
(二)上海智慧养老服务模式问题分析
上海智慧养老服务尚在初级阶段,实践经验不足,矛盾和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显现出来。
养老服务智慧化程度有待提高。养老信息服务平台的智慧化程度不够,大部分线上平台只是作为简单的数据收集工具而使用,停留在浅层单一的服务要求反馈作用,忽视数据整合和分析的重要性,浪费了大量的有效信息资源,继而形成线上线下游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养老体系的供应链紊乱,资源配置不到位,是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一大瓶颈。同时,政府一直放松于对线上服务平台的监管,没有管控的线上平台将会是潜在的又一风险。老年群体的数据信息泄露,老年人的个人隐私被暴露,政府的公信力将面临质疑。
智慧养老个性化服务设施不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使用智能养老产品的老年人中,多数主要集中在小型智能设备上,种类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二是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的开展形式、载体建设尚不完善,每位老人情况不同,所需要的服务多样化,尤其是患病老人,专业的医疗服务必不可少。
智慧养老服务队伍专业能力不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整体文化程度较低,岗位培训相对粗糙,不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从事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低,而养老服务的要求本身很高,服务主客体的矛盾会引起养老服务质量的下降。
二、上海智慧养老模式创新需求分析
智能设备优化需求:智能产品之间的功能重叠、作用相似,服务内容交叉单一,上海老人的观念比较潮流先进,重复使用会引起老人的排斥感。因此较为新颖的科技产品,包括智能可穿戴设备、家用机器人等新兴辅助工具会更加方便老人的生活。例如智能机器人的发明可以辅助老年人完成部分隐私工作,“挽回”老人的“体面”。同时科技产品必须有良好的隐私控制功能,减少老人对隐私、私人信息泄露的担忧。
人性化需求:社会多元化发展,服务客体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不仅是日常生活,老人在社交活动、咨询服务和心理慰藉等方面的需要同样重要,例如普通老人不仅需要家庭基础性服务(照顾老人饮食起居和卫生打扫清洁的普通家政服务),也需要照顾安排、精神慰藉、危机干预、家庭辅导、老年教育等帮助。近年来心理疾病在老年人群体中骤增,多为精神孤单、心灵空虚等情感问题,这些都是由于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和精神关怀缺失导致的。现代化的智能养老产品,终究只是冷冰冰的机器,不能给予人性化的关爱,因此社区服务者、子女在面向老人情感服务时,是需要“有温度的”。
人才需求:智慧养老的发展必将需要更多专业性养老人才。一是智能产品在不断推陈出新,性能设计、运营以及后期维护都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二是未来的智慧养老模式走向“高品质”,对服务人员的各方面要求更高,从日常照料到人文关怀都需要一定的专业人士来指导操作。同时,智慧养老的发展也必将需要更多综合性的全能型人才,比如既懂医疗护理、心理辅导等专业知识,又擅长信息数据处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模式探索及对策研究
針对上海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所遭遇的瓶颈,再结合国内外的智慧养老模式的经验借鉴,提出以下建议。
(一)“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养老理念,大部分老年人依旧排斥离家养老的行为。因此利用互联网具有整合、配置资源的优势,聚合附近的实体家政公司、医院和商家等,不仅是普通的代购,而且可以是专业的医疗服务,各方资源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方便居家养老。该模式首先保证老人可以住在自己的家中,熟悉的环境有益于老人的身心愉悦,又能享受专业机构提供的全面养老服务。即使是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可以利用线上服务平台满足自身所需的特殊化服务。而且这种养老模式极大地适应了老龄人口不断上升的趋势,以最少的成本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缓解养老子女的压力,又满足了老年人留在熟悉的家中的愿望。
(二)“一体化”高品质社区(机构)养老
该社区应为老人居家养老、机构服务、社交文化、健康医疗等一站式服务,强调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同时需整合线上资源,利用信息数据反馈,为不同老人制定个性化计划安排,提供差异化服务。突出关注精神状态等人文关怀举措,设立活动中心,举办各种活动,从而慰藉一些老年人的心灵,使他们对生活幸福的感受得到提升。该模式聚集了老人,资源得以集中,既增添了老年群体的生活幸福感,又方便社会进行统一管理。
(三)将“PPP”模式引入养老机制
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社区承担主要角色,社会资本负责对智能设备的使用提供资金,并且对后期的设备维护和运营负责,设计阶梯式的付费服务标准和政府必要的投资补助,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市场资本的进入。其中,政府部门要实行公开公正的管理方式,如规定基础的服务价格,贯彻共享理念,监管力度时刻到位,以保证效益最大化。
(四)“医养模式”结合
该模式要求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是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有效补充。以病患老人或行动不便者为重点关注对象,其需要一定的专业护理人员,对老年人进行专业护理,例如提供短期的上门服务和专业指导。同时该模式不仅适用于居家,对于因身体不适而长期住院的老人,他们的养老需求不仅仅只局限于医疗护理,合理的心理咨询可以弥补病痛给老人带来的折磨,增强老年人对生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刘娇,李红艳.PPP模式在上海养老机构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6,30(03),260-266.
[2]周畅,钟莉等.智慧养老模式创新性与发展方向探析——与北京、上海、广州城市养老模式对比[J]. 现代商业,2018,.(29),174-175.
[3]闾志俊.“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养老服务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7),4321-4325.
[4]刁生富等.大数据时代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比较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18,20(06)104-112.
[5]郭丽娜,郝勇,吴瑞君.“互联网+养老服务”:O2O模式的养老服务供需平台构建[J].电子政务,2016,(10):17-24.
[6]李宝娟,孙晓杰.我国“互联网+”居家智慧养老现状分析[J].中卫生软科学,2019,(33)8-11.
[7]孙建娥,张志雄,“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19,48(03),46-53.
[8]张亚男,陈蔚蔚,基于PSR模型的上海社区智慧养老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7,8(04),64-71.
[9]陈莉,卢芹,乔菁菁.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人口学刊,2016(3):67-73.
[10]肖阳.“互联网+”打造居家养老新模式[J].人民论坛,2018(0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