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椿的《果熟来禽图》的雅与淳
2020-05-09薛玉霞
薛玉霞
【摘 要】中国传统花鸟画兴起于唐代,且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画科;至五代涌现了黄筌、徐熙两位大师,自此花鸟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即“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的画风,确立了以后数百年的花鸟画的基本格局。从审美上看,花鸟画大致划分为精丽、富贵、典雅和野逸、淳朴、简洁。林椿的《果熟来禽图》就是集典雅与淳朴于一体。
【关键词】林椿;花鸟画;典雅;淳朴
中图分类号:J22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0126-01
一、作者简介
林椿,南宋钱塘人(今浙江杭州),生卒年不详,南宋孝宗纯熙年间的画院待诏。师赵昌,工花鸟、草虫、果品。其风格设色清淡、笔法精致、赋色研美,善于表现大自然的形貌状态,所绘多为尺寸较小的小品类,在当时被称为“极写生之妙,鹰飞欲起,宛然浴活”。代表作品有《梅竹寒禽图》《果熟来禽图》《葡萄草虫图》《枇杷山鸟图》,其中除《梅竹寒禽图》藏于上海博物馆外,其余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果熟来禽图》的典雅与淳朴
《果熟来禽图》整个画面以淡黄色为背景描绘了一枝果枝自上而下入画,枝上有四枚成熟的蘋果,粉红色的果子格外诱人,引来了一只小鸟,小鸟站在树枝的另一边昂头向上,欲做起飞状,好像要邀请它的好朋友们一块来享用这丰盛的美餐。同时枯黄的果叶上有无数的虫洞,预示着秋天即将来临。
(一)《果熟来禽图》的构图
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折枝式构图,选取果枝的一部分加以表现。在画面的中心是一只跃跃欲飞的小鸟,它的目光聚焦于画外似乎在召唤什么,在它的脚下是一枝果树枝,树枝从画面的左上角入画与画面的对角线平行。其中有三颗成熟的苹果掩映在树枝的左下角,与欲飞的小鸟行成了一个平衡之势。其次是树枝末端向上翘起的树叶与画面左上角垂下的枝叶之间相互呼应,突出了主体。整个画面沉浸在疏密再疏再密的节奏中,透露着一种沉稳典雅之感。
(二)《果熟来禽图》设色雅与淳
谢赫在其《画品》中提出了品评绘画的六法论:“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随类赋彩。”直至今日仍然适用。其中所说的“随类赋彩”中的“类”指“品类”或“种类”,即“物”泛指之意。但在以往的色彩认知中,事物原本的故有色概念过重,如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象类,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色彩与他所画的物象要相似、相近,如果仅仅这样理解那就有失偏颇。“中国有对自然物象进行分类的本领和传统,习惯把物象归类。如瓷器,有五彩、斗彩、粉彩、青花等大类,绘画如山水就分为金碧、青绿、浅绛等大类,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非常符合‘随类赋彩的美学特征。”①花鸟画的赋彩也是如此。《果熟来禽图》虽然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果树,但却不是完全按照现实中的颜色来进行渲染的。例如画面中不同方向,不同大小,不同远近的树叶,作者在赋色的时候并没有按照真实的树叶颜色去描绘,而是进行了调整。例如作者把底下的树叶加深,上层的树叶变浅来拉开空间关系,但现实中的树叶是一样的绿,如果这样处理画面就会单一,乏味。其次是画面的虚实变化,近处的景物作者设色较重,远处则淡淡赋彩,整个空间虚实相接,相得益彰。画中的主体小鸟选取大自然中黄鹂的固有色——赭石色和淡黄色,再根据画面的需要赋予淡淡的绿色,使小鸟与果树相互呼应。在整个画面笼罩在绿与赭之间时,作者将苹果部分染白,现实中是没有这样的苹果的,这样做增添了画面的色彩,使之更丰富,同时也带来了一点小清新活跃了气氛。总的来说,《果熟来禽图》设色的淳来源于事物的本真固有,雅源于作者的自我升华。
(三)《果熟来禽图》意境的雅与淳
白石老人曾说过:“绘画的最高境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宋人小品从一定程度上追求事物的形似与写实,但追其本质却是画家在领悟自然之后的精神独白。画家把目光聚焦于事物微妙的、细小的、局部的变化时,实际上就是画家身处大自然的微妙之中。“花鸟小品画的特殊心理功能就在于通过对微观自然界的凝神静观达到内省,净化心灵,感悟潜在心性,它丰富了中国画的审美深度和艺术表现力。”②《果树来禽图》虽然只是描绘了一个局部,但却蕴藏着整个大自然甚至宇宙的微妙变化,是画家丰厚生活积淀所酝酿出来的。枝干和树叶的静与鸟儿的动,以动制静,动静结合,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在典雅来唤醒人们原始的淳朴,以小见大。
注释:
①樊磊《“谢赫六法”一席谈》.国画家,2017.03.
②朱芳《宋人花鸟小品对现代画创作的启示》美术大观,2007.05.
参考文献:
[1]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樊磊.“谢赫六法”一席谈[J].国画家,2017.03.
[3]谢赫.古画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