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画技巧与创新发展之关系

2020-05-09夏雯

戏剧之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国画技巧创新

夏雯

【摘 要】国画是中国的文化精粹,蕴藏着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同时也体现着中国画作的写意神韵。对于中国画而言,基本理论加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积淀作用。随着绘画理论以及绘画技巧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中国画创作的审美要求也日益递增。中国画的创作不仅讲求技巧,而且也讲求创新,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够创作出艺术感极强的作品。文章通过论述国画技巧与创新结合,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画的创作水平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中国画;技巧;创新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0121-02

一、关于实践基础概述

(一)“骨法”“用笔”的概述

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骨法用笔”是十分重要的一法,就是说国画中“骨气”“骨相”的表现手法在于用笔。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论画六法中提及“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表现出对象的外形、结构的重点要求。用“骨法”来表现,最后“归于用笔”的方式,“用笔”同样指的是线的应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不外乎点、线、面这三个方面。传统中国画都是以线为基础,用笔来画成线条的节奏、韵律、动势。“线”为“笔”所掌握,“笔”指挥着“线”。“线”即是“骨”。中国画的造型结构依赖于线条表现,用线来塑造造型,这是中国画最原始、最基本的开端。

“骨”也可以理解成为“骨架”“骨干”,顾名思义是基本结构。作品骨架、骨势对应的是形体结构,骨质、骨力是对绘画用笔、用线更深刻的审美追求。在绘画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作品整体的构建和造型。

“线”是用来表现绘画的辅助方式,它从自然中演变而来,却又高于自然,比自然更精神,更富有力量和气势。中国人对线的质量要求和运用,以及审美要求,是我国中国文化的积淀。线条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疏密变化,使画面中的每一根线条都带有情感,是画家内心情感的爆发,同样也表现出了画家的技巧。几根线条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对象的动势,简单明确,富有艺术感。

二、“骨法用笔”在中国画中的艺术表现

(一)传统笔墨概述

在古代传统绘画过程中,画家将“骨法用笔”进行二次进化,形成勾勒、点染、皴擦等技法,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中体现了不同技法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不同事物的质感以及物体形态。“墨”即是色。“墨”分五色,以墨色为基础,墨线在画中最能够体现“有血有肉”,在勾勒出骨架之后,利用湿笔等技法进行晕染形成作品的骨质;在着色阶段,画家采用渍色技法,使画作中的墨色融为一体;在远山的线条勾勒中,虚笔带过令人有着无尽遐想。通过浓和淡两种墨色之间的搭配,疏密关系使画面整体的立体感更强。

(二)练习基本功

国画的创新离不开基本功。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在之后的自我创新中有所突破。锻炼基本功不仅仅是在思想上进行锻炼,同时还需要日复一日不断训练。速写和慢写对掌握人体的形态、动态、结构很有帮助,以此来提高造型能力,同时对中国画的用笔用线亦有帮助。第一步是临摹古画,在古画中找寻规律。“传移模写”为六法中的其中一法,这是祖先流传下来的精华,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第二步是对于自然的写生,师法于自然,深入到生活,在观察生活、描绘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搜集创作素材,领略不同的大好山河。第三步是创造革新。在有了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后,才能在创新上有所突破,艺术的道路是漫长、坎坷、崎岖的,需要人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前进,这不仅仅是做人之道,亦是治学作画之道。

三、风格到意趣的创新

(一)自然性

绘画的灵感多来源于自然,从自然中爆发出激情。画上的形象,除了表现自然以外,还要表现“我”,这个表现“我”则是画家根据自然风光的形象、色彩,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提炼概括,赋予画面新的寓意,经过艺术的加工和重新组合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技巧和创作反映出来。技法的自然性则体现在画家进行绘画的时候能够运用恰当的笔触,来描摹所看到的事物和景象,让绘画生动自然,同时也具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怀。黄宾虹八次登上黄山,都是为了体验生活,掌握大量的生活素材,然后能冥心玄化,造化在手。一个画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有详细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做到胸有成竹,如此才能够表现好事物。

(二)题材创新

现阶段创作的大多有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题材也日益增多。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态。现代的人物画,吸收了西画的精华,以补充我们的不足之处。绘画材料和创作题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绘画材料决定题材,题材依靠绘画材料来表现。绘画材料要紧凑,题材要明确。题材可以画旧的,而形式和笔墨要是新的,创新应该在学习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发挥中国画的特点,保护民族特色,不是说要我们走古人已经走过的路而一成不变,但是一味追求创新,就摒弃了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这样的绘画永远没有进步。

在进行中国画写生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这就要求画家在绘画之初就对创作主旨有一定的设想和构思,只有在脑中建构想法才能在绘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技巧,达到绘画创作的目的,发挥创作的意义。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的过程当中,也需讲求适度原则,过量的创作就会失去写生的真实性,丧失其本源而变成毫无意义的创作,会让写生的最初想法偏移,导致半途而废。创作练习的数量过少,也会降低绘画作品的艺术性和技术性,难以发挥写生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作用。

关于中国画的创新,是一個很复杂的过程,到底如何创新,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见识和体会,但是我们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操之过急是不行的,也不要被前方的困难吓倒,不敢做,不敢想,不敢破旧,是不能立新的。总之功夫不负有心人。

(三)注重与其他绘画表现形式相结合

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主要是点、线、面。国画主要采用线居多,用点、用面少;西洋画运用面居多,用点、用线少。从几何学上来说,物体由面组成;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可以用点、线、面来表现,艺术有其特有的规律与韵律,不能将科学等同于艺术。中国画的用线对后印象主义产生了影响。例如马蒂斯个人对用线的表达方式进行了全新的拓展与探讨,使线条在西方绘画中得到彻底释放,从而赋予了独立的审美价值。马蒂斯的用线不追求形体的精确,而是为了感情的需要进行突破。他运用了阿拉伯风情的曲线线条,用精简的线条来绘画,在注重画面效果的同时,使画面变得更有具体性,更加细腻,富有张力,充分表现出中西方绘画手法的融合与借鉴。将中国绘画技巧与西方绘画技巧进行结合,可以推动中国画进入一个新的高度。这需要艺术家和艺术评论者不断深入探索,鼓励进行创新创作,让中国画写生技巧真正融入到更多艺术创作类型中,实现绘画艺术的大融合,满足当前绘画艺术发展需求以及审美乐趣。

四、中国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追求技巧,忽视绘画布局

布局就是绘画艺术的基本技法问题。谢赫在六法中提到过“经营位置”,实际上就是对表达主题进行画面结构的探索。布局是一个画面中最核心的一环,有主有次才能形成构图,单独摆放某一样东西不能成为构图,技巧为画面整体服务,技巧与结构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构思国画创作时,要深刻理解国画的特点,充分体会国画的内涵,脑中要有一定的架构,要赋予作品灵魂。随着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写生、感悟自然等活动也不断增加,并与其他绘画表现形式有机融合在一起,既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也提高了中国画写生的号召力。想要创新,就要遵循中国画的基本规律,提高技巧练习、造型能力,感悟技巧与精神内涵,进而实现中国画美学的有效传播,促进绘画艺术发展、国画技巧与创新发展,从而提升绘画艺术,实现中国画的有效传承。

猜你喜欢

中国画技巧创新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指正要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