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期下湛江傩舞的发展走向与思考

2020-05-09钟沁仪

戏剧之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时期

钟沁仪

【摘 要】“非遗”舞蹈——湛江傩舞作为中国傩舞的分流,岭南舞蹈的分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价值,是独树一帜的瑰宝。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湛江傩舞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存在着需要思考关注之处。本文立足于舞蹈艺术发展规律,分析湛江傩舞的人文特性,并对其在“生态区”“课堂”“舞台”等方面的发展走向做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时期;岭南舞蹈;湛江傩舞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0092-03

一、湛江傩舞的源流

“傩”是一种盛行于古代的专门用来“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祭祀仪式。它起源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巫术和法术,形成于商周的礼乐文化,是集图腾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于一身的独特的文化符号。我国最早记载傩事活动的史籍《周礼·夏官》曾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驱,及墓,入圹以戈击四偶,殴方良。”[1]此为傩的由来。后从秦汉一直延续发展至清朝,皆以头戴木刻面具,手执道具,表现神话传说或历史人物故事为其共同的艺术特色。

傩舞现流传于我国甘肃、贵州、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在广东,湛江傩舞主要分布于湛江麻章区、吴川市、雷州市和廉江市等各地区乡镇。据博物馆等处的资料显示,湛江傩舞的历史源流大概有四百至六百余年,并且与中原傩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自隋唐至明清时期,曾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湛江地区人民由江西、福建迁入居多,因而随之带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尤其在唐朝,大量的闽南人迁入雷州,所以雷州的民俗节日,语言沟通方式深受中原与吴越文化的影响。各地区的傩舞因祭祀神灵和表演形式不尽相同,因此叫法也有所差异。分布在麻章区的傩舞称“考兵”,吴川市的称“舞二真”和“舞六将”,雷州市的则称为“走清将”(又名“舞户”),以各方神将为代表,兼之土地公婆等,只有廉江石角镇的是以戏曲形式推演的傩戏。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傩舞从最初的娱神逐渐转向娱人,虽各方风格流派不同,但实际都以驱鬼逐疫,祈保平安为目的。

二、湛江傩舞的人文特性

(一)宗教民俗性

湛江雷州半岛地区人民宗教信仰不一,从历史纵线来看,祖先为古代百越人的居住地,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唐时期的民族迁徙,使得中原文化与福建地区的闽南文化随之进入,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局面。因此在湛江傩舞中,不乏融入了各种文化元素。从横向分布来看,湛江傩舞中主要体现的是雷神崇拜和英雄崇拜。如雷州地区的“走清将”是因为古代祖先百越先民们有奉雷为祖的习惯,以及唐以后供奉“雷祖”陈文玉,即使是在现代,雷州市或乡村境内也不乏多处可见的雷祖祠庙,故其主要为雷神崇拜;麻章、吴川等地傩舞则主要是对宋明时期的英雄名将康皇以及车、麦、李、刘、洪等将军的赞颂,康皇庙、泰山府庙等就是最好的见证。

湛江傩舞的本质是驱鬼逐疫,同时也是其民俗性的本质所在。一是其具有的那套严密的仪式,二是其面具与表演者之间的关系性体现,三是神明洗礼的节日礼俗。首先,湛江傩舞的表演有一套严密的程序仪式,如麻章湖光镇东岭村的傩舞在表演前要先进行“请神”,接着再进行儺舞表演和祭拜仪式,其中夹杂着道士诵经念咒、杀鸡洒血、掐诀喷酒等程序,因为当地的人民相信只有当“神”降临了,才能真正“驱鬼”,保佑其子民吉祥安康,仪式才能达到其有效性。其次,在傩舞表演的扮演者中,他们相信“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神与人的转换就是在面具的“摘”和“戴”之中实现,而又因为其成了“神”,人们对神的膜拜,使得整个傩舞祭祀充满着宗教色彩,变成了一场与“神”交流的盛会。再者,傩祀是一年中的重大活动,人们为此激动喜悦,希望能在这一场仪式中“靠近”祖先神灵,把心里的“秘密”倾诉,接受着“神”的洗礼,祈求诸事顺利。

(二)审美地域性

湛江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半岛状,多处朝海,且全年多雷雨,是中国第二大雷区。宋代祝穆撰《方舆胜览·雷州》记载:“《国史补》: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秋日则伏地中。”电闪雷鸣,胆战心惊,是故雷州半岛先民们以各种仪式祭祀雷神,表示对雷神的敬诚,祈求雷神保佑风调雨顺,百姓平安居息,繁衍拓展。[2]这些都对湛江傩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岭南舞蹈范畴中,湛江傩舞可谓是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艺术,质朴粗犷,发扬蹈厉,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岭南温婉柔美的客家杯花舞、生活劳作的连南瑶族长鼓舞等舞蹈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湛江傩舞的审美性,可从其艺术特性中窥见。在舞蹈动作方面,主要有标志性的手位——“香火诀”,脚下有“丁字位”“小八字位”,动律包括绕腕、转身、横追步、前移步等。道具则有大刀、斧、鞭、盾牌、令旗等。在舞傩面具方面,制作上有用牛皮、橹罟、樟木等材料,色彩以红、黄、黑为主,根据各人物形象特征加以着色描绘。湛江傩舞面具形象分善相和凶相两类,色彩、线条层次分明,人物形象突出。面具不仅要考虑脸部眼睛、胡须、肤色之色,且要兼之考虑服装道具的色彩搭配。

三、新时期下湛江傩舞的发展思考

(一)区域整合的保护推广

自我国2006年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便掀起了全国非遗保护的浪潮。湛江傩舞也取得了一些佳绩,于2008年被国家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传承人彭英芳(已故)被评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儿子彭秋生被评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后又在麻章旧县设立了傩舞传承基地和陈列馆,这些对于傩舞的传承与保护都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如此,但说起湛江民俗,人们往往只知道醒狮或飘色,傩舞是鲜为人知的。即使对外交流,也大多都是麻章“考兵”一枝独秀,未申报“非遗”的“走请将”“舞六将”等则只是“圈地运动”。加上在经济全球化的旋涡下,“西风”渐行,年轻一代对传统认知偏失,尽管傩事活动的区域占了湛江地域的一区三市,还是难免受到冲击。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