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经典文学的视听读解与审美追求之思
2020-05-09姚逸苇
姚逸苇
【摘 要】自文化类节目泛滥以来,《一本好书》作为好评如潮的文化类节目,在内容与形式、方法与手段层面进行了多重创新。本文旨在探究该节目在呈现经典文学的视听读解过程中,如何在内容择定、视听呈现、价值引导等层面体现其审美追求,以求推及文化类节目的迭代升级。
【关键词】《一本好书》;经典文学;戏剧化;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0078-02
制作过《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的实力文化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已在腾讯视频上线两季,老戏骨的精彩演绎与点评嘉宾的独到读解,深度还原了文学经典的魅力,一时间掀起一阵“读书热”。据广电总局监管中心2018年11月28日發布的《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①显示,《一本好书(第一季)》以豆瓣评分9.3分名列2018年度网综第一,第二季节目评分也稳居2019年网综前列。该节目的形态突破与内容创新深深俘获大众,在对经典文学进行视听读解的过程中,又在内容、形式、思想价值等方面体现了诸多审美追求。
一、内容择定:体裁的分野与审美样态的杂糅
自1996 年,央视开办国内第一档读书节目《读书时间》以来,央视十套《子午书简》、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浙江卫视《华少爱读书》、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书香北京》相继活跃荧屏②。在该阶段,以赏析、评论、访谈、讲座为主要形态的读书类节目不仅观赏门槛较高,且这些读书节目电视表达手段运用较为单一。这些节目选择的读书文本也往往生涩难懂,未能突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藩篱。《一本好书》共12期,呈现了11本不同类型的经典书籍,现将每期相关的图书信息整理如下。
不难看出,节目选题横跨中西,体裁涉及小说、信集、史论等诸多类别。从内容题材上,我们不难发现该节目的表现重心是文学性较强的小说,意在面向更广泛的大众市场,但涉及到的史论书籍,且不论是否称得上“经典”,其内在逻辑思维的混乱与表达样态的尴尬值得思考。
人在对世界的实践掌握中,最初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形象思维,这是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最初结合。经过概念改造过的思维化的高度形象化映像,被称为“意象”。意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结合构成了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生产实践的目的也正是可感的“意象”。
意象是概念和表象的结合,在概念和表象的结合过程中,出现了表象隐含思维和表象图解概念两种方式④。具体到《一本好书》的呈现方式上,长篇小说截取改编成戏剧段落正是表象隐含思维,在表现空间上自然留有回味意蕴的余地;因理论书籍本身概念晦涩,隐含思维的方式反而会让人云里雾里,因此《一本好书》展现《万历十五年》时不得不将万历皇帝进行抽象提炼,讲述历史故事,而在呈现《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时采用了TED式的演讲与多媒体互动,是典型的表象图解概念。
因此,“场景式”的戏剧展现仅适用于小说、散文等艺术性较强的“隐含式”思维,史论类书籍却因体裁与构形思维的不同,仅能用“图解式”的概念表达,两种内容的择定分野实际上决定该节目需要呈现两种不同的审美样态。节目最终希望引导受众读书的预期效果,因为对理论类书籍回归“赏析/介绍”式的品读方式,以及对节目追求文本体裁多元化的“野心”而大打折扣。
不难看出,由同一团队制作的《见字如面》,其“读信+解读”的“双现场”模式与《一本好书》存在着异质同构,但每封信件的朗读呈现作为子元素更碎片化,在节目结构中呈现“珍珠项链式”的节奏起伏。而《一本好书》的片段戏剧呈现,彼此之间粘连性过大,观众积蓄的观看心理定势在某种程度上因专家解读的频繁插入而消解。因此,在碎片化传播的当下,短篇小说集的体裁更适合该节目的展现与读解,在控制节目节奏的起伏和收视的预期上也能呈现更强的掌控力。
二、视听呈现:舞台表演与专家品读交织生成意境
在艺术思维中,经过审美感情和审美认识相结合,意象便能连接为意境。《一本好书》利用丰富的视听呈现,将戏剧化的舞台表演与深入的专家品读交织生成独特的审美意境。
首先,巧妙的舞美与软装设计为视听的完美呈现提供了“取境美”。360°环绕式全景舞台打破了舞台表演的“第四堵墙”,使得观演关系被重新定义。观众席显然参考了话剧《如梦之梦》“莲花池”的设计,采用圆形池座。随着主人公在舞台上的调度移动,观众可以跟随之转动座椅,使得观赏角度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主人公“移步换景”的真实感与舞台表演的假定性相得益彰。在品读空间内,主持人与两位品读嘉宾围绕圆形小桌展开“三人谈”,深褐色的木质桌椅及书架让人放松、心静,嘉宾所处的空间正是温馨的“书房”场景感。总体来说,正是戏剧舞台的精妙环绕式美术设计与品读空间令人放松的软装设计交相辉映,凝练在技术中的美感使得我们欣赏节目时感到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的视觉愉悦。
其次,戏剧舞台表演与嘉宾解读深刻传达“情性美”。《一本好书》最大的特色即采用戏剧影视表演的形式展现文学经典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每期由一位演技过硬的表演艺术家领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期中,王洛勇扮演老年阿里萨,带领观众由他的全知视角观赏戏剧。戏中,阿里萨内心深处的隐秘活动化成了诗情洋溢的独白,可以说,独白既是动作又是情节⑤。另外,他在舞台上同时采用“旁白”的方式洞察人物内心,而展示这些通常有助于理解情节进程,就像在“阅读”小说本身。节目观众在欣赏角色的真情流露时,这种深刻的隐秘情感通过表情、语言、动作等诸多信息进行多维传达,落寞的眼神、颤抖的声音与消瘦的躯干,经过直观感受与嘉宾剖析,使我们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费尔明娜求而不得的落魄与无奈。
再次,节目话语方式多处采用“留白”,产生了意与境浑的“韵美”想象空间。节目的本质理念是引领观众最终回归阅读,因此在戏剧处理、专家解读方面都留足了“悬念”。悬念是人们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变化的一种期待的心情⑥。《一本好书》大多选择了长篇小说的文本,这就便于只截取部分情节以展现故事基本样貌,最终吸引观众在原著文本继续追寻情节答案。但是,从剖析受众心理来看,还存在着“好奇”与“兴趣”的差别。如观众仅对故事发生的结局充满好奇,戏剧“悬念”效果相比对人物性格的兴趣极为短暂,而《一本好书》在有限的时间内仅能展露情节的发生而难以塑造人物“弧光”,因此存在着制作逻辑上的内在抵牾。
但总体来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舞台表演、品读嘉宾点到即止的解读在空间假定的作用下,在塑造直接意象的同时,产生了情节的延伸和联想的“间接意象”,让人心感愉悦。
三、价值导向:理性引导感性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即通过艺术和其他审美活动形态净化和升华人的情感意绪、人格襟抱,并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起来,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⑦。《一本好书》通过艺术化的视听手段,理性地引导受众进行感性的审美活动,旨在不断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判断力。
王自健在节目中曾谈到,绝不进行论据的灌输,而是需要引发观众自身的思考和价值提炼。《一本好书》充分借鉴“间离”效果,对表演进行陌生化处理,采取历史学家对待过去事物和举止行为的那种距离,来对待目前的事件和举止行为⑧。演员的表演通过对白、旁白、独白的穿插,带领观众既置身于戏剧情境之中,又疏离于人物关系之外,使观众始终保持有限的“共鸣”意味。
通过大众媒介的“涵化”效应,《一本好书》一直强化读书的有益与健康价值观的传达,能够在广义的审美教育过程中达到塑造新人的效果。比如《月亮与六便士》展示给我们一种时至今日仍然震慑人心的理想主义精神,嘉宾朱大可说人生就是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不停摆动。故事主人公斯特里当画家时,表面上远不如之前当证券投资人时光鲜,但其快活自在的精神状态也同样使人触动艳羡,在这里,经过表演者的“诱导”、情感的“感染”,观众最终达到心灵的“净化”。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选择,但经过这番理性的审美教育,每个人心中的选择必将更加坚定。
文化类节目是我国大众审美教育中的关键抓手,《一本好书》在形态上对文化类节目進行多方位创新与突破,整体上有利于艺术对大众的审美生成。
四、结语
本文主要深度剖析了《一本好书》在内容择定层面,因体裁的分野导致审美样态呈现一定的杂糅,但瑕不掩瑜的是,其独树一帜的全景式视听呈现与理性引导审美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仍然有深刻启发。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在传统文本翻越媒介界限成为“超文本”的当下,网络时代的阅读由于文本的开放性有了更为自由与互动的空间。《一本好书》若不立足于网络传播规律、不利用文学新近样态进行创制,其审美传达也必将囿限于当前的品位。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相信《一本好书》能继续进行内容守正创新与迭代升级,带动网综行业再攀文艺事业的又一高峰。
注释:
①http://www.sohu.com/a/278651950_534344 [EB/OL]. 2018-11-29.
②戴硕.读书类电视节目的形态创新策略研究——以《朗读者》为例[J].创作与评论,2017,(10):82-88.
③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与腾讯视频等。
④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7-150.
⑤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25.
⑥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36.
⑦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87.
⑧[德]布莱希特.陌生化与中国戏剧[M].张黎,丁扬忠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