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2020-05-09徐寒燕

读与写·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彭德怀葫芦石榴

徐寒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2-0047-01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学科课程性质作如下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阐述,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也是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调控。

当下语文教学掀起了一股“语用热”。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还是以“讲述为主”,对于“语用”尚处在模糊认识、片面理解之中。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老师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作文能力、说话能力是在实践当中形成的,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语言实践活动?笔者就来谈三点微观层面的操作策略:

1.扣准文本“空白点”,对话中丰富语言

空白本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能使艺术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后来这种表现技巧为文学创作所借鉴。小语教材入选的课文具有经典性、文质兼美,但也包含许多“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有这样一个空白点: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后面的省略号包含什么意思呢?此时的彭德怀在想什么呢?在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揣测彭德怀此时的心理活动,为学生体会人物形象提供支点。有的学生这样描述道:彭德怀轻轻地说,大黑骡子啊,老伙计,对不起你了!战士们如果m没有粮食吃就走不出草地,革命就不能取得成功。今天你是为革命而牺牲的,你死得光荣,我向你致敬!

再如《我要的是葫芦》,课文最后写道“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此处也留下一个空白点,那就是种葫芦人看到这种结果后,会怎么想呢?如果让学生来扮演他说说心里话,就能提高思想认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纷纷积极思维,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学生说:都怪我不好,要是我当初听了邻居的话,那我肯定可以收到许多葫芦了。另一个学生说:我真糊涂,我真傻!我当初要是听邻居的劝告,现在不就收到很多大葫芦了吗?第三个学生说:原来看似弱小的蚜虫这么厉害!以后我一定要多学本领,掌握种葫芦的方法啊!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捕捉课文的“空白”点,巧妙营造师生“对话场”,开启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展开语言、思维训练,道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从而丰富语言,建立起与课文沟通的桥梁。

2.把握语用“知识点”,揣摩中运用语言

叶老曾经这样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知识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叶老的话提醒我们:语文教学应该从“语文知识”走向“语言文字运用”,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质特点以及语文学习规律的深入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如何从“语知”走向“语用”,请看课文《石榴》教学案例:

师:大家看,这是刚长出来的青绿色的小石榴,慢慢地,它的颜色在发生变化了,请大家圈画出颜色變化的词语。

生:我找到的词语是:青中带黄,黄中带红,后来它长大了,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师:多有意思的变化!请大家把这几个颜色变化的词语牢记在心,千万别把颜色的顺序颠倒了!一起来读读。(生读句子)

师:为了突出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作者还特意用上了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你发现了吗?

生:先……逐渐……最后……

师:平时我们在描写一件事情过程的时候,一般都是用“先……接着……最后……”来描述的,这里为什么用“逐渐”写变化,“逐渐”可不可以换成“接着”呢?

生:不可以,石榴是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逐渐”说明石榴的生长是需要时间的。

师:老师找到一则资料:石榴从五月结果,一直到十月份才能完全成熟,这个变化可是漫长的啊!

(再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果皮逐渐变化的过程。)

师:生活中,发生着变化的事物还有很多,能用上这组连接词来说说吗?(出示对应图片和填空句式:秋天梧桐树的叶子,夏天的荷花。)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用好这组连接词,将文章写得有条理,有顺序。

有人说,读书就如吃饭,是需要咀嚼和品味的,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咀嚼和品味之中散发出来的。在此教学例中,教者凭借文本“语例”,学习关联词的相关知识,再拓展“语用”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悟、消化、吸收、表达,最终形成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获得了言与意的和谐共生。

3.挖掘练笔“切入点”,写作中发展语言

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课上的教学,要努力促使学生把阅读时接触到的典范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东西。《狼牙山五壮士》作为一篇人物描写方面着墨较多的记叙文,文章选取了最能代表人物身份、性格的细节进行了描写,其中既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描写,又有对人物群体形象的粗线条勾勒。在刻画某一具体形象时,作者多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刻画。

结合课文中这么一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靠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群体的描写。老师问:如果你在场,此时会看到怎样的情景?我们模仿课文,也来对其他战士的表现写一写。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五壮士埋伏在一块巨石后,有的紧紧握住枪杆,有的举起一颗手榴弹,大家屏住呼吸,圆睁双目,静静地等待敌人爬上来……敌人见没有什么动静,狂妄地喊叫,你推我搡地往上爬,近了,近了,二十米,十五米、五米……“给我打!”班长大喊一声,顿时,子弹和手榴弹像雨点一般飞向敌群,敌人鬼哭狼嚎,一下子死了一大片……”

这样的练笔,紧扣文本语言特色,既让学生深切地感悟了战士们和敌人作战的英勇顽强,又习得了写作方法,对学生语言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注重创设情境,借助空白想象,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都是在进行语言的理解与表达的训练,很好地实现了“言”与“意”的有机融合,学生在思辨中发展,在碰撞中发展,在运用中发展,切实提升了语文能力。

猜你喜欢

彭德怀葫芦石榴
彭德怀甄别伪造信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石榴红了
石榴籽
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石榴
宝葫芦
巨大的葫芦
彭德怀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