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县域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
2020-05-09莫素芬吴壮金胡宝清
莫素芬 吴壮金 胡宝清
摘要: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选取17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2000—2017年广西桂平市土地利用多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桂平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总体水平不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土地利用生产功能水平较低,呈先平后升的趋势;土地利用生活功能水平中等偏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生态功能水平较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建议通过采取增加对生产用地的投入、控制生活用地规模、增大保护区的比例等措施来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关键词:生态文明;县域;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桂平市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1-0062-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1.01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17 indexes from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y three dimensions were selected to establish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dex weight was determined by 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was set up to evaluate land use multi-functional of Guiping city, Guangxi, from 2000 to 201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multi-functional of land use was not high in Guiping city, showing a trend of first decreasing and then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production functional of land use was not high, showing a trend of first stationary and then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living functional of land use was medium and upward, showing an upward trend of fluctuation.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function of land use was relatively high, showing a trend of first decline and then rise. It is suggested to increase the input of productive land, control the scale of living land an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otected areas and o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ulti-functional of land use.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unty; land use; multi-function evaluation; Guiping city
中国生态类型具有多样性,各种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而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呈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治理改善,治理能力往往赶不上生态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不断扩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能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和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保证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缓解人地矛盾,为评价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方针、政策等提供参考依据,实现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可持续利用。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人类开始探索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1-3]。自生态文明提出后,国内对生态文明的研究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朱桂云[4]认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系统地研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何京玲等[5]认为,实现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对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和培养绿色发展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魏佳丽[6]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为农业指明方向,成为农業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不再是单一的获得物质产品或服务,而转变为多样性、多变性的需求,土地利用多功能成为必然。国内不同学者对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定义略有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如土地多功能性、土地多功能利用、土地利用多功能等,但它们的本质均相同[7]。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指一个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状态和表现,是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功能影响的重要概念和方法体系,通常以土地利用功能来表示,也就是说,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提供的产品与服务[8-10]。不同学者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刘亮亮[11]从土地系统的整体性出发,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选取出了12个指标因素。不同学者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方法等存在差异,多以某特定目的结合评价区域的实际情况构建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各异。
有关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的研究较多,但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的研究较少。桂平市是广西人口、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基地,是一个生态旅游城市。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分析桂平市2000—2017年土地利用多功能变化、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为今后桂平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针、政策的制定等提供参考依据。
1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方法
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各指标之间关系非常复杂,暂无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且土地利用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促进,生活功能是基础,生产功能是发展动力,生态功能是基本保障。本研究分别从资金、土地、劳动力3个生产要素;收入、行、住方面;林、水、污染物排放和保护区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表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基于综合性、地域性、可行性、科学性、层次性原则构建生态文明视角下桂平市县域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1],如表1所示。侧重选择能反映生态功能的指标,如森林覆盖率、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比例等指标。
桂平市是一个生态旅游城市,有丰富而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有黔江、郁江、浔江经过。森林覆盖率、单位化肥施用量和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生态环境与生态质量,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比例体现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支撑能力,废水排放强度反映水质及废水处理能力和强度,废气排放强度反映空气质量,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反映生态治理的强度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这些生态指标从林、水、空气、保护区等角度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
1.2 评价指标标准化方法
为了使研究区的数据与2020年规划数据或广西最值具有可比性,在计算功能分值时采用合理值标准化处理数据,如式(1)、式(2)所示。
式(10)至式(12)中,Sij、Aij分别为第i年第j项指标评价分值、合理值标准化后的值;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Si为第i年单项功能评价分值;S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分值;Wk为单项功能权重。
2 桂平市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实证研究
2.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1 研究区概况 桂平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境内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间低,境中是黔江、郁江、浔江冲积形成的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地,丘陵介于平地、山地之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土地、水、动植物和矿产等资源。桂平市2017年GDP为357.43亿元,同比增长10.75%,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6.97亿、177.22亿、113.23亿元,有201.74万人,耕地面积116 632 hm2,是广西第一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是中国首批4A级旅游城市之一。广东和广西的交通干线贯穿桂平市,设有桂平火车站,是广西水路交通枢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向城市迁移等的背景下,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引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之间的问题与矛盾,桂平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变化值得关注。
2.1.2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贵港市统计年鉴》《贵港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桂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桂平市统计局和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提供等或间接计算而得。
2.2 桂平市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分值的计算过程
2.2.1 指标标准化 依据桂平市的土地利用特点和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采用合理值标准化法。合理值的确定主要根据规划数、广西县域最大值、广西平均值等来确定。
2.2.2 权重计算 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生产功能的权重是0.469 1,生活功能的权重是0.208 2,生态功能的权重是0.322 7,与土地的实际情况较相符,也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理念。
2.2.3 功能分值计算 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2000—2017年桂平市土地利用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以及多功能的分值,结果如表3所示。
2.3 评价结果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桂平市土地利用功能水平,采用等间距法把功能分值按低(0
2.3.1 桂平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总体水平不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2000—2017年生态文明视角下桂平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总体不高,由2000年的0.485 8至2017年的0.662 7,2000—2013年、2014—2017年分别处于中、较高水平。主要原因是生产、生活功能水平均不高,尤其是生产功能处于较低的水平,2012年前处于较低水平,到2013年后才慢慢上升到中等水平,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多功能总体水平。
桂平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000—2006年土地利用多功能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受生態功能的影响,近乎和生态功能同降同升,生态功能的变化速率大于生产、生活功能,说明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的发展出现了矛盾,意味着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呈下降趋势,土地多功能利用不尽合理。2007—2017年土地利用多功能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都处于上升阶段,说明矛盾得以解决,生产、生活与生态用地协调度越来越高,土地利用效益变大,土地多功能利用合理性也越来越强。
2.3.2 土地利用生产功能水平较低,呈先平后升的趋势 2000—2017年生态文明视角下桂平市土地利用生产功能水平总体较低,由2000年的0.276 7至2017年的0.545 5,由前13年的低水平至后5年的中水平,主要原因是对土地的投入不够,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如单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密度、经济密度的实际值与规划至2020年的规划值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导致生产功能水平分值较低。
桂平市土地利用生产功能呈先平后升的发展趋势。2000—2008年生产功能分值变化不大,大致处于低水平状态,说明桂平市土地生产效益低,土地利用生产功能未得到合理的发挥;2009—2017年生产功能上升较快,约以每年0.03的速率增长,说明土地生产效益逐年上升,生产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其主要原因是“十五”至“十一五”中期桂平市的生产能力较弱,主要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不发达,用地粗放;但“十一五”后期桂平市各项生产能力迅速提升,经济密度在“十一五”期间增长了252.8万亿元/m2,各项经济指标比2005年翻了一番以上,有些甚至翻两番以上,工业园区从无到有,逐成规模并发展壮大,工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多。打造旅游城市使桂平市的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旅游用地面积增加,农业观光用地从无到有。随着交通的便利、政策的利好,东部产业向桂平市转移,生产用地不断向多元化发展,生产功能不断提升。
2.3.3 土地利用生活功能水平中等偏上,呈波动上升趋势 土地利用生活功能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由2000年的0.510 1变化到2017年的0.704 9,前7年处于中水平,后11年处于较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人均村庄用地面积、人均城镇用地面积增长幅度较小,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平衡指数、交通网密度、人口密度增长幅度较大,使生活功能水平达到较高水平,说明桂平市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生活用地较协调。因此,桂平市土地利用生活功能水平的变化是符合实际的。
土地利用生活功能总体呈先波动后逐渐上升趋势。2000—2006年生活功能出现波动主要是因为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平衡指数等指标的波动起伏,突然从2006年的0.522 8上升到2007年的0.613 6,增加了0.090 8;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桂平市境内公路长度的增加,交通密度增大,增大了0.005 9。2007年桂平市工业总产值比2006年增加了43.29%,经济增长有利于带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增加用地和资金在生活方面的投入,促进生活设施的改善。2007—2017年生活功能分值开始逐年增大,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均各项指标值逐渐上涨,生活用地逐年增长。从功能分值曲线的变化来看,生产功能影响着生活功能,但当生活功能分值达到一定高度时,生活功能分值并不会像生产功能分值那样持续快速上升,而会放慢速度,各项生活设施完善,生活功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2.3.4 土地利用生态功能水平较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土地利用生态功能总体水平较高,由2000年的0.774 1变化到2016年的0.805 7,前15年处于较高水平,后3年处于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森林覆盖率、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比例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他各项指标实际值与合理值的差距也越来越小。这说明桂平市这18年以来的生态环境总体较好,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
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呈先降后升趋势。2000—2008年生态功能呈下降后波动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之前,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不强,生产、生活功能分值的增大多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2008年低至最小是因为生态保护与治理需要一个缓冲期,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较小,不到0.3%,森林覆盖率较其他年份也相对较低,不到45%;2002—2004年生态功能下降得较快,而恰好这一阶段生活功能分值上升得较快,说明生活用地的增加大部分来源于生态用地,生活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生态。2009—2017年生态功能呈上升趋势,生态意识增强,保护与治理预防污染并重且各项规划、政府部门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视生态,对大气、水、土壤进行综合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逐年增长,使生态功能分值逐渐增大,生态环境逐渐好转。
2.4 提高桂平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的建议
2.4.1 增加对生产用地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生产功能水平影响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水平,把生产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增加各类生产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产业园区土地,形成产业规模,形成集聚经济,充分利用外部经济,优先发展桂平市的特色工业,重点建设工业园区。在农业生产方面,要保护耕地资源,特别是优质的耕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以取得规模效益,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特色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和保护旅游资源,特别是增加旅游用地的投入,增加西山、金田、大藤峡等旅游区建设项目用地,加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与完善,实现绿色生产。
2.4.2 控制生活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程度 要稳定生活用地,控制生活用地的规模,尤其是农村建设用地规模,适当增加城镇用地规模,以防农村人口转城市人口后出现空心村现状,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村综合整治,改善乡村风貌,建设成生态美丽宜居的新农村风貌。把农村废弃宅基地、废弃公共设施和未利用地通过村庄综合整治加以利用,在城市加强内部挖潜,避免无序扩张,提高土地利用程度。
2.4.3 增大保护区比例,发挥土地生态效益 在生态方面,对保护区要严加保护,扩大对自然保护区、水源林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区的用地比例,着重推进生态修复,增加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综合治理土壤、水、大气污染,控制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增强污染物处理力度。扩大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面积,保持森林覆盖率并有所增加,打造更宜居的生态环境,使生态效益得以最大的发挥。
3 小结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生态文明视角下桂平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中水平到较高水平,说明桂平市的土地由低效简单的土地利用系统向多元化复杂的土地利用系统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更趋多样化,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之间相互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变化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变化息息相关。熵值法确定的权重、综合评价模型确定的各功能分值均与实际相符。在生态指标和权重中均体现了生态文明方面。在生态文明理念提出后,桂平市愈加重视生态保护和治理,极力打造生态旅游城市。本研究旨在纵向地分析桂平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变化,缺少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布局变化的研究,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 韦 钰.生态文明理念下来宾市土地多功能利用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5.
[2] 朱丽娜.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3] 陈 瑞.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4] 朱桂云.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贵阳市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4.
[5] 何京玲,杨小军.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J].环境教育,2017(Z1):76-80.
[6] 魏佳麗.生态文明视角下吉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7] 刘 超,许月卿,孙丕苓,等.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9):1087-1099.
[8] 张路路,郑新奇,蔡玉梅,等.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湖南省土地多功能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5):298-303,309.
[9] 张路路,郑新奇,原智远,等.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的唐山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6,30(6):23-32.
[10] 张晓平,朱道林,许祖学.西藏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6):185-194.
[11] 刘亮亮.佛山市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D].江西抚州:东华理工大学,2014.
[12] 杨木壮,何 韵,梁俊杰,等.国土空间多功能利用效益评价——以广东省汕头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7,34(3):63-70.
[13] 陈德强,周 兴.贵港市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3):29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