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媒体对华为事件的报道框架分析
2020-05-09王科涵
王科涵
摘要:不同媒体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存在不同的建构框架。文章从框架理论出发,以中国的China Daily和美国的The New York Times为例,以2018年12月1日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女士被捕一事為起始点进行研究,对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对比两家媒体关于自身国家形象建构的框架区别,以此探讨我国媒体如何建构新闻议题。
关键词:中美经贸摩擦 华为事件 框架理论 内容分析
事件背景
2017年年底,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2018年3月,美国颁布对华加征关税法令。此后,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发展。经历多次谈判未果后,2018年12月1日,在中美达成“不升级贸易对抗共识”的当天,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截至2019年12月2日,孟晚舟女士被拘押一周年;当天,孟晚舟女士发表公开信。至此,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的华为系列事件重回公众视野。
研究背景及方法
研究背景。中美经贸摩擦持续近两年,期间有不少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研究,涉及诸多学科领域。但鲜有从新闻传播框架理论入手进行分析。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的华为系列事件为我们,研究中国和美国两国媒体是如何框架新闻报道的提供了一个时机。
本文所借助的框架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贝特森(Bateson),其后被引入大众传播研究中,戈夫曼指出: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时间是从2018年12月初孟晚舟女士被捕开始,以12个月为限,选取中美在国际领域皆有较大影响力的两份报纸。《The New York Times》(以下简称《The Times》)的文本来自于网上数据库 EBSCO Newspaper Source;《China Daily》的文本来自于中国日报网。对关键词“huawei”进行搜索,选择新闻标题中直接含有关键词的报道,剔除图片新闻、数据新闻、短消息等新闻。最终从两家报纸共获取263 篇报道,其中《The Times》102 篇,《China Daily》161篇。
两国报纸报道架构分析
报道力度。研究发现,从对华为相关内容报道占全年发布新闻报道数量的比例来看,《The Times》有 102篇,占总报道量 的0.25%;《China Daily》有161篇,约占报道总数的 0.59%,明显要高于《The Times》。初步得出结论,《China Daily》比《The Times》更加注重华为的动态报道。
报道类型。对华为相关内容的报道,《China Daily》的消息占 89.4%;《The Times》 的消息占24.5%。在对华为系列事件的深度报道上,《The Times》投入的关注更大,比例约在46%;《China Daily》仅为 4.3%。述评报道,《The Times》为 29.4%,也比《China Daily》的6.2%高。
消息源。两份报纸的消息来源渠道都较为丰富,分别有中美政府、华为公司、美国电信及科技公司、欧洲各国政府和新闻媒体等。其中双方都有消息源占有超过30%以上的情况,《The Times》多采用美国政府信源,《China Daily》多采用华为公司信源。《The Times》消息源分布中,中国政府信源占比最低且与美国政府信源占比悬殊巨大,美方较为忽视中国政府声音。
报道主题。图表 《The Times》和《China Daily》华为系列事件报道主题分布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得知,双方媒体对于该系列事件主题进行报道的选择差异较大。显然《The Times》代表自己国家及同盟发声的机率最高,达到64.10%,此外,对华为公司进行负面报道的篇幅较多。对于华为公司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所做出的成就关注度极低。而中方媒体《China Daily》则对华为成就与华为及中方对美方做出的回应关注度较高,分别达到28.4%和27.2%。其多从正面角度报道华为,采用事实描述为主、感情色彩穿插为辅的新闻报道框架,立场表态明确。《China Daily》在对本国华为公司污名化消极报道方面未有涉及。
新闻语言。一是报道标题。2018年12月7日,两份报纸都报道了一则新闻,内容皆是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被捕一事。关于这则新闻,《China Daily》的标题是:华为首席财务官在加拿大被捕,中国呼吁释放(China calls for release of Huawei CFO after arrest in Canada);《The Times》的标题则为:华为财务总监因破坏商业透明度而遭到逮捕(Arrest of Huaweis Finance Chief Tarnishes Push for Transparency)。两者相比较而言,《China Daily》迅速表明了中方立场,《The Times》则为美方的所作所为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2019年3月8日,两报纸都报道了华为起诉美国一事。《China Daily》的标题是:华为状告美国政府实施禁令(Huawei sues US government over ban);而《The Times》的标题是:华为在德克萨斯州起诉美国,称其为无理由的禁令(Huawei Sues US. in Texas, Calling a Ban Unwarranted)。相较之下,《China Daily》的感情色彩更为浓厚,而《The Times》较为客观。
二是词汇分析。据样本类比分析显示,两份报纸对于华为描述所使用的词汇差异较大。《China Daily》的报道多用变得强大、树立榜样、打破限制、压力帮助成长、获得扩展、收入增长、渡过难关、表示诚意、有信心克服逆风、坚信华为、韧性团结、前景广阔等词语。
而《The Times》的报道多用失去光泽、打击华为、挤压华为、安全缺陷、华为困境、增加怀疑、“战争模式”、为痛苦做准备、面临麻烦、间谍的标志、威胁安全警告、再爆一击、担心报复、“狼文化”等词语。
通过对报道标题和词汇感情色彩分析来看,《China Daily》采用了较多正面积极的词汇对华为进行报道和鼓励,对于美国及其同盟的态度和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态度回应,认为是一种欺骗亦或是一种不合事实的行为。《The Times》虽然没有使用过多表达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但并不意味着其没有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发声。例如“狼文化”很隐晦地表达了华为公司背后的实力与野心,很难不让读者联想该公司与中国政府背后之间的关系。这与《China Daily》的新闻报道框架是相左的。
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本次内容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两份报纸的报道框架中都一定程度带有本国政治立场的意识形态色彩,但中美媒体间的报道框架差异仍较为明显。
一是报道数量上,《China Daily》显然更为重视中美贸易摩擦的动态走向。
二是报道语言上,《China Daily》所采用的词汇感情色彩更为强烈,而《The Times》用词看为客观,实则較为隐晦地表达了本国立场。
三是报道主题上,《China Daily》突出捍卫权利,回击美方质疑,强调立场表态,对华为进行正面报道;《The Times》较多传递美方政府决议,对中方做法提出质疑,对中国政府官方消息选择失聪性报道。
四是报道题材上,《China Daily》较多客观呈现事态发展,多采用消息题材;《The Times》多采用深度报道,注重梳理整个事情的脉络经过,探究事件背后原因。
《China Daily》在新闻报道框架方面体现了国家立场,《The Times》看似更为“客观”,实则这样的客观背后也并非不凸显国家利益。相比于影响新闻媒体机构报道的其他因素,国家权力的影响是具有根基性的。《China Daily》与《The Times》在任何形势下都会从本国利益最大化出发对新闻报道框架进行建构;而国际形势风云莫测,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媒体表达利益最优化的具体做法。因此,中国在面向国际报道时必须有自己的声音。在面对国际纷争的新闻时,立场需坚定,态度要明确。对于中国媒体而言,应该着手考虑如何设置新闻报道框架;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更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让每一则报道都出彩。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08-209页。
2.徐亦凡:《中英两国媒体对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报道框架分析——以新华社和路透社的报道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6(17)。
3.黄盈佳,程卓婷,范博文,徐桂权:《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华为与国家形象的媒介建构——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对外传播》,2019(09)。
4.郭 漪:《中英报纸利比亚战争报道比较——以《泰晤士报》和《解放日报》为例》,《新闻世界》,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