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时代的审美幻象及高校美育审思

2020-05-09陈正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4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

摘要:消费时代及其文化传播媒介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认知与感知方式,电子媒介及其负载的声像符号将人类带入一个审美幻象的虚拟境界。作为信息消费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其获取、接受、处理、传播信息显得便捷而自由。同时他们对信息感知的碎片化和感官化趋向隐藏着将其引向审美异化的危险境地。文章从媒介与人的关系维度视角阐释消费时代的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载体,进一步分析高校美育面临的挑战及应采取的策略。认为高校审美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从现象世界达于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审美幻象;消费社会;世界图像化;高校美育

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即物质生活上进入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文化精神上进入后现代社会。在这个全新的社会里,新兴的电子媒介及世界的图像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感知与审美,也影响着高校审美教育。

一、消费时代的美育呼唤

消费时代,大学生借助智能电子产品消费各种信息,同时也被信息浪潮冲击。与此同时,商业资本更会将娱乐、审美捆上消费的战车碾压消费者的价值观。借助移动互联网而盛行的手机直播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大。其生产同质化固化了青年创新价值理念,其内容“三俗化”降低了青年审美能力,其衍生的亚文化场域削弱了青年對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下审美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以消费感性娱乐冲击下主体完满人格的养成为旨归。

“仿像”过剩、多元狂欢、审美泛化已成为消费时代的文化景观。如何培育青少年的审美观已成为教育界难以绕开的问题,传统那种专家主导型的知识获取方式被大众共享型的模式所取代。为此,仅仅依靠灌输美学理论、艺术理论的审美教育方式已不合时宜。应代之以新的手段和媒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应在知识学习中注入美的基因,也就是在青年学生心里种下“美的种子”。大学美育要通过审美实践与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从现象世界达于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大学美育者要做的就是“预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得不用美感之教育。”

强大的数据浪潮正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信息图像化趋势也改变着他们的感知与认知方式。面对新技术、新媒介对学生的冲击,高校美育要处理好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生活、未来发展之间的传承、改进与创新关系,也就是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要“大力加强和改进审美教育,加强美育教师队伍、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全面加强组织保障,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在学生心中播下善的种子、美的种子和真的种子,要将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渗透到审美理论学习、艺术作品鉴赏、审美活动开展的全过程。要做到这一点,还应从新兴媒介对艺术文本、审美实践、审美鉴赏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新兴媒体促成的超文本及审美范式的不可生成性

就审美而言,消费时代新媒介和商业资本共同推动的过剩图像导致了审美价值危机,审美范式受新媒介超文本影响而变得飘忽不定。传统媒介时代,人们通过“公共文本”接受、鉴赏艺术,艺术家的创作、接受者的“欣赏”都建立在稳定的公共文本基础上。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欣赏者,“由个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式”的审美理想,都通过“实体”的文本形式来表征。但在消费时代,科技的发展促使工业时代的“机械媒介”的公共性向后工业时代的“电子媒介”的个体性转变,传统那种“公共文本”的生存空间已经被爆裂的“超文本”挤压。

就阅读鉴赏而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阅读表现为数据信息洪流中的“超文本”链接及其思维的跳跃,同时也表现为主要触及“超级视像”并借助视觉的“看”及其形成的感性化和思维碎片化。这里的“超文本”也就是纳尔逊所说的非连续性的著述,即分叉的、允许读者作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本。这种文本摆脱了传统文本线性的、单一的、连续的阅读模式,代之以发散的、多途径的、非连续的阅读模式。此外,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也使罗兰·巴特所设想的“可写文本”变成现实,这一点在网络文学“创作—传播—交流—创作—传播—交流……”的循环中体现最为明显。

就文本意义生成而言,“超文本”的互文性特征更为鲜明。用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来说就是,“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文本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一切时空中异时异处的本文相互之间都有联系,他们彼此组成一个语言的网络。一个新的本文语言进行再分配的场所,它是用过去语言所完成的‘新织体。”这个新的织体不仅链接着无数的文本,也充满了文字、表情、图像等狂欢网络语言符号。此时的文本不再是封闭的语言系统,而是一张没有明确边界的信息织体,即任何一个文本都是文本的对话、主体的对话以及文化的对话。作为艺术的文本往往以文化商品的姿态出现,当文化消费者消费这种裹挟着消费象征符号的艺术时,传统那种公共固定文本所承载的审美价值,已被“信息织体”分裂为无数的源点,欣赏者的完满感知已被跳动的图像和信息浪潮冲击为碎片。此时作为文化消费的主体所获得的不是一种自由、愉悦和超然体验,而是一种审美幻象。

三、消费象征符号及其审美幻象

消费社会的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同时生活中伴随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影像、视频和网络游戏。消费中的“象征交换”、传统“价值死亡”及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象和“娱乐至死”的狂欢实际上消解了审美的情感愉悦和超越性。从艺术、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来看,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界限的消弥虽能促进艺术回归生活,但艺术和审美的任务不仅仅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更应该改变现实生活。但消费社会被资本所控制的大众艺术的目标是追求经济价值,在趣味上是迎合现实而不是改变现实,这与艺术和审美改变现实的超越性价值是相悖的。即便是批判艺术脱离于现实的实用主义美学也对此提出了批评:艺术“变成了‘文明的美丽会客室,用一个华丽的审美外表,覆盖着它那丑恶的恐怖和残忍”。用杜威的话说,“这些丑恶的东西包括阶级势利、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压迫、社会的瓦解和劳动的异化”。但是他也同样看到艺术美丽外衣背后的人的异化。这种异化在消费社会的娱乐文化和大众艺术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消费社会的审美幻象也体现为读图的狂欢与审美的幻化。大众艺术和大众消费借助数据媒介,使人沉迷于图像消费的狂欢之中。读图逐渐成为人们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居伊·德波说的“图像成为主导社会生活的现存模式”。除了影视、电游及铺天盖地的短视频,传统那种抒写自然情怀的诗文也被摄影摄像所代替。以文字为载体、以想象和隐喻形式存在的诗歌意象被数字媒介生成的“象”所代替。摄影和摄像技术以及移动数据媒介,不断改变着人们观察、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商品符号借助数据媒介,将其打上艺术和审美标签,将消费者引入幻化的娱乐世界。资本已然成为披着审美外衣的魔怪将人拖入“娱乐至死”的深渊。

消费社会的审美幻象还体现为日常生活与艺术界限消弭后的艺术和审美终极关怀价值的危机。费瑟斯通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之“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产品和环境美化”,说明人们不像前消费时代那样只有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时才审美,而是在日常消费中时时审美。但从审美与人的自由活动的关系来看,消费时代的消费活动并非真正的自由。表面上是个体自由选择、自由消费,凭借新兴数据媒介生产或消费电影、小说、音乐、舞蹈以及滚滚而来的图像信息。但这种消费的深层则是个体被文化消费产品及其背后的商业资本所控制,此时主体已不再自由,反而被消费操控;与此同时,个人的审美趣味也会被媚俗的大众文化潮流所消解。从艺术、审美与人类精神来看,尽管席勒和法兰克福学派早已提出审美救赎,但我们更应该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审美与艺术都能救赎人类,只有那些蕴含着终极关怀的审美和艺术才能救赎人类。诚如潘知常所说:“对于救赎,倘若忽视了审美与艺术的终极关怀属性,无论从哪个方面去看,都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消费时代,借助数字媒介而形成的数据链、“超文本”以及图像世界割裂了人们所感知到的信息与经验的联系,这就会让人类毫无保留地认同当下的世界而懒于探寻未来世界。就像本雅明批判“无神时代”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经验使我们与之相联系,那么所有的这些知识财富又有什么价值呢?”

消费社会对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借助移动互联网而掀起的连绵起伏的商业、娱乐浪潮,将大学生推入大众文化扁平化、感性化、娱乐化的漩涡,在短、平、快、新、奇、异的体验中远离沉思和思辨,在消费的外在自由中迷失审美的内在自由追求,在即时的消费狂欢中钝化其对真善美的理想追求。与此同时,消费时代的数据媒介不仅割裂了传统知识经验的联系,而且新兴数据媒介迅捷的传播速度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对新媒介速度利益的享用使其失去了对生活现象的审思。

四、世界图像化及文化视觉转向语境下的审美教育

消费时代的又一个特征是世界的图像化和文化的视觉转向,即图像化成为人们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传统依托文字符号系统的认知被图像符号认知所挤压甚至取代。从形成的原因来看,世界的图像化和文化视觉转向并非资本操纵文化的必然结果,而是人类文明进步催生的新媒介对人类生活方式、感知方式、认知方式、交流方式改变的结果。因此,消费社会的人们无法抑制世界图像化和文化视觉转向的趋势,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使其具备视觉感知、认知和批判的审美素养;同时也要借助语言文化,通过美学、艺术培养其理性精神,以避免其批判性思维的消解。从影响范围来看,科技大发展以及媒介革命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与世界快速链接,可以快速获取信息,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代替传统个人大脑的分析,也可以通过视像快速找到个人所需物品。从人类交流、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分析信息以及消费选择等维度的方便快捷及其效率来看,数据媒介的确如麦克卢汉所说的那样延伸了人类能力,但它同时也使人的某些能力消失了。世界的图像化和文化视觉转向使信息交换处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提高了人类处理信息的效率,更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感知与认知模式。

对于消费时代的认知与知识建构,问题在于面对新媒介的影响如何确保人的批判性思维不被图像视觉文化尤其是商业性和娱乐性视觉文化所消解。在图像爆炸、仿像過剩的时代,个体容易在大众娱乐的狂欢及图像狂热的躁动中迷失自我。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和新兴电子媒介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充满活力、标新立异、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他们容易在高清视像的浏览中消解其批判精神,也容易在商业消费和娱乐文化的浪潮中沉迷于现实,容易被大众化的平庸和娱乐的狂欢钝化、弱化或消解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想。消费时代的大学美育,不仅需要开设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艺术鉴赏课程,而且也需要开设经典文化艺术鉴赏、文学素养以及哲学、美学及文化课程,以实现培养其视觉素养和批判精神的目标。

世界图像化时代,高校审美教育要坚持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种子的理念,要通过审美理论知识、审美实践、文化批判理论培养学生思辨精神和审美感知。美育课程的改革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指导思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大众文化借助自媒体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琳琅满目的视频APP无不打着为消费者提供展示自我、张扬个性、享受休闲甚至审美的旗号在进行市场化运作,但其消费性、娱乐性、感官化的大众文化本性与审美的愉悦性、超越性相背离,在市场的主导下文化的审美价值消解了。高校的审美教育要对这种商业化对审美的消解做出积极回应,就是要将审美素养的提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

参考文献:

[1]谢昌醒,张强.手机直播对青年价值观形塑的影响及应对[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0).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2019-4-2.

[4]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5][比]布洛克曼.结构主义[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8]潘知常.审美救赎:作为终极关怀的审美与艺术[J].文艺争鸣,2017,(9).

[9][德]瓦尔特·本雅明.经验与贫乏[M].王炳钧,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编辑∕杨波

作者简介:陈正勇(1974-),男,云南昆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美学。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移动互联网及其消费娱乐性对大学生审美观及审美素养影响研究”

(C1807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19年“美学”课程思政改革项目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研究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科技风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试论消费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阱及其应对
晚明消费社会士大夫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