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与教师综合评价的关系研究
2020-05-09姚雅丽吴四九覃秋敏
姚雅丽 吴四九 覃秋敏
摘要:大学课堂是开展大学生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座位作为课堂的主要构成要素,对学生听课和教师授课具有重要影响,大学课堂座位不固定,学生可自主选择座位。因此,通过对学生座位选择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重点对综合评价排名前100和后100教师课堂上学生座位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座位选择与教师综合评价间的关系,研究教师认可度和受欢迎程度对学生座位选择的影响,鼓励学生选择有利的课堂座位,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座位选择;教师综合评价;评价排名
中小学课堂与大学课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固定座位学习,后者可以自主选择座位。在可自主选择座位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任课教师,学习者座位的选择通常会有区别。座位的选择既能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度、任课教师的认可度,又能反映学生课堂情绪、听课效率和学习积极性等。因此,掌握学生课堂座位选择的规律,了解课堂座位与教师综合评价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改进授课状态,提高教学质量。
一、国内外研究
国外关于课堂座位的研究萌芽较早。1921年,格里菲斯首先对座位与大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发现选择中间区域学习的学生整体成绩比其他区域学生好,且班级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1989年,萨默尔首先关注到座位与互动的关系,他在《教室生态学与交往》中提出,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教室的前排及中间位置,大致上呈现T字形,后来的研究将此位置定为“T”字形区域。1973年贝克尔、1980年莱文、1991年布鲁克斯、2002年亚历山德拉以及2004年本尼迪克特等都论证了在自主选择座位的情况下,T字型区域学生成绩更好,与教师互动更多,授课教师能从该区域学生中获得更多有效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以上研究都支持了在座位不固定时,座位位置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也开始重视座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1999年,宋秋前等对传统秧田型座位模式下座位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作了调查研究,发现座位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存在动态模式,此研究拉开了国内针对中小学座位编排研究的序幕,即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不同需要,综合编排座位,发挥座位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2006年,闫江涛发现学生座位选择能反映出學习者的认知差异。2008年,牛兴旺等以某大学为例研究发现座位分布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2010年,汪洋探讨了大学座位选择行为的教学评价功能,发现学生座位选择的行为模式能反映出学生对授课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2017年,王映学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发现大学生的求职预期、课程专长、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以及课程类型等都会影响课堂座位的选择,且选择教师较多关注的范围容易形成“学业优胜区”。同年,刘慧凤等以山东大学某课堂为例,开展首例以自然实验法实证检验大学座位与课程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发现班级越大,座位与成绩间的关联性越强,这对大学教师了解课堂规模和学生情况,改进课堂教学管理提供了借鉴。
综上可知,国内外针对大学课堂座位的选择研究主要集中在座位选择与学业成绩、课堂互动、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通过分析大学课堂座位选择与教师综合评价间的关系,掌握学生课堂座位选择的规律,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认可度和受欢迎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理论基础
从社会学互动论的角度来看,教室情境对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塑造具有影响,班级的规模、教室布置和课堂座位都属于教室情境,而座位则是影响群体互动方式和互动频率的重要组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激发彼此的思维活动,而眼神交流、提问与回答又是互动的主要形式,位于T字形区域的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机会更多,易形成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讲授效果可以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学习参与度反馈出来,收到反馈后的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授课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空间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座位属于空间选择,选择不同区域的座位能揭示不同的社会关系。不同的教学空间、互动范围和方式营造出的物理场、关系场和意义场是有区别的,对“场”中的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取教学信息,听觉信息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座位声音信息获得的强度不同,一般前排座位优于后排。视觉信息从视距和视角的获取来分析,中间和前排座位都优于后排。这也论证了前期关于“T”字形区域、前排、中间等有效座位区域的研究。
大学课堂座位的选择一般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技巧、课前教学准备、启发引领方式、对学生的态度以及自身人格魅力等;学生知识储备、性格、学习积极性、学习目标等。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室环境和教学制度:教室环境考虑教室的光线、干净程度、班级规模等;教学制度依据学校或者教师对课程的纪律要求、考核规定等。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问题
大学生课堂座位的选择与教师综合评价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对象
选取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为本科生授课的967名教师和18 789名学生参与到调查中,并重点选取其中综合评价排名前100和后100的200位教师以及他们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生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三)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表和教学质量评价表收集数据。问卷根据李克特的五级量表设计,包括教师魅力、教学准备、教学内容、语言表达、教学技能、关注学生、板书课件、作业反馈、考核形式、教学效果十个方面的内容。教学质量评价表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四个指标。收集的数据通过SQL Server数据库、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EXCEL等作数据展示。
(四)数据收集
在2018年12月10日至12月24日期间集中对学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产生学生评教的数据。各教学单位在学期中组织教师间相互听课,进行同行评价,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获取同行评价的数据。收集的数据通过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全体授课教师的综合评价结果。重点选取综合评价排名前100和后100的教师进行对比分析,且只针对问卷中涉及的“学生最愿意选择的听课位置”这个子问题,学生可从“1—2排”“3—4排”“中间位置”“后面位置”和“最后一排”中做出选择,分析大学课堂座位选择与教师综合评价之间的关系。
四、数据分析
根据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的规定,为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设定了计算教师综合评价分的三个前提:一是所有学生的评教平均分视为相等;二是各类别课程学生评教分均值视为相等;三是所有教学单位的同行评教分平均值视为相等。教师综合评价分中学生评教占70%,同行评教占30%。本研究通过SQL Server数据库、SPSS20.0、EXCEL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T检验分析,探究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与综合评价之间的关系。
(一)描述性分析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为本科生授课的教师共计967人,综合评价最高的94.03分、最低的71.78分、全距22.25分,平均分为89.27分。表1为教师综合评价分布情况、各分值人数和占比情况,85分及以上共有939人,占比97.11%,这说明教师教学总体情况良好,符合学生期望,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较高。
表2为学生课堂座位选择统计表,对967位教师开设的共计2 212门课程中学生座位选择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学生的座位选择主要集中在“3—4排”,占比41.79%。对于“1—2排”“3—4排”和“中间位置”选择总占比95.25%,“后面座位”和“最后一排”选择的较少,只占4.75%。总体来看,学生座位选择主要趋于中间及前面位置,学生倾向于选择与教师互动较多的“学业优胜区”座位学习,这反映出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对教师的认可度较高。
结合表1和表2发现,从学校整体情况来看,教师的综合评价情况较好,学生的座位选择积极有效。选择有效的座位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同样地,教师综合评价良好,说明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得到满足,二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二)相关性分析
表3是综合评价成绩与前排座位选择情况的相关性分析,前排数据取“1-2排”和“3-4排”的总值,表中显著性值为0,小于0.01,说明评价成绩与前排座位的选择存在显著相关,且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666**,说明评教分数与前排座位的选择存在高度正相关。即综合评价成绩越高,教师评教排名越靠前,学生选择前排座位的比例越高,反之亦然。
表4是综合评价成绩与后排座位选择情况的相关性分析,后排数据取“后面位置”和“最后一排”的总值,表中显著性值为0,小于0.01,说明评教分数与后排座位的选择存在显著相关,但是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696**,说明二者是负相关关系。即当教师综合评价成绩越高,教师评教排名越靠前,学生选择后排座位的比例就越低,反之亦然。
(三)T检验分析
表5是对综合评价排名前100和后100教师课堂上学生座位选择的对比统计表,在排名前100教师课堂上,学生座位选择集中在“1—2排”和“3—4排”,总占比80.36%,即在排名前100教师课堂上学生倾向于选择靠前的座位。在排名后100教师课堂上,“3—4排”和“中间位置”选择总占比72.06%。在“后面位置”和“最后一排”座位选择上,后100教师的学生比前100教师的学生选择占比多10.22%,即在排名后100教师课堂上学生趋向于选择中间和靠后的座位。
表6是对综合评价排名前100和后100教师课堂上学生选择“1—2排”“3—4排”“中间位置”“后面位置”和“最后一排”座位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在“1—2排”“中间位置”“后面位置”和“最后一排”的选择上,显著性值都是0,都小于0.01,这说明前100和后100教师课堂上,学生对于这四个区域的座位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表5,排名前100的学生选择“1—2排”座位显著性多于后100的学生;而在“中间位置”“后面位置”和“最后一排”的选择上,排名后100的学生选择显著性多于前100的学生座位选择。在“3—4排”座位的选择上,显著性值为0.283,大于0.01,说明二者的学生在“3—4排”座位的选择上差异不显著。
课堂是学生思维迸发的过程,坐在前面位置的学生距离教师越近,心理距离也更近,更容易集中精力在教师讲授的内容上,思维上也更容易与教师讲授同步,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结合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T检验分析,综合评价结果与学生选择前排座位呈正相关,与后排座位的选择呈负相关,且排名前100和后100教师课堂上学生座位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证明教师排名越靠前,学生在其课堂上座位选择越靠前,学生对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内容、教学技巧和教学效果等认可度也更高,教师受欢迎程度更高。教师排名越靠后,学生在其课堂上选择前排的座位占比越少,相反后排选择的比例越高,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与教师疏远,互动的机会和获取的信息会更少,获取的有效信息更少,对教师的认可度就会降低。
五、结论
综上可知,教师的综合评价成绩与学生选择其课堂前排座位呈现高度正相关,与后排座位的选择高度负相关;且排名前100和后100教师课堂上学生座位选择情况是有显著性差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对教师认可且喜欢,学习积极性就会高,自然会选择有效的座位学习,获取更多信息,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就会更积极。因此,排名越靠前的教师,学生對其认可度越高,就会选择越靠前的座位,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就更多,得到的学习反馈也更明显,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学习兴趣会更浓厚,就会更喜爱教师以及其所授课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相反地,综合评价排名靠后的教师,学生对其认可度较低,在学习时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与教师互动,与教师的空间和心理距离更疏远,学习积极性减弱,导致恶性循环。因此,要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教师要从自身出发进行改进,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任教学科所需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科学技术新成就和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熟悉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知识,深刻理解教学活动的规律、教学和教育的原理与方法,提高教学技能;还要热爱教育事业,喜爱学生,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从学生的角度,要理解教师,谦虚求学,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要持有求知态度,要从主观上认可教师,才会从空间和心理距离上与教师靠近,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选择“学业优胜区”,积极投入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映学,段宝军,张晓州.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65-72.
[2]刘慧凤,杨晓彤.座位选择与学习成绩相关研究——基于大学多课堂的自然实验研究证据[J].高教探索,2017,(5):43-48.
[3]田曼.大学生选择座位的社会学分析[D].山西大学,2013.
[4]宋立华.社会学视野下的课堂座位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8):58-61.
[5]白彦茹.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6-10.
编辑/宋宇
作者简介:姚雅丽(1991-),女,四川邛崃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
基金项目:2018-2020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JG201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