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村镇建设中新型人地关系的重构与协调机制研究

2020-05-09闫凤英付孟泽林建桃

关键词:协调机制人居环境产业发展

闫凤英 付孟泽 林建桃

[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村镇建设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人地关系是衡量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尺,可以体现村镇建设发展中的有序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在探讨现代村镇建设中人地关系的内涵与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构建了现代村镇建设中的新型人地关系。提出村镇建设中新型人地关系的调控机制,一是从外部管理方面,提出要制定调控政策,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二是从内部协调机制方面,提出通过提升人居承载度,转变生产作用方式,生活、生产和生态融合的再组织,各个人地关系协调机制都由动力机制、过程机制和约束机制构成,其中约束机制对于人地协调的结果至关重要。以期形成新的村镇人地关系框架,促进村镇人地关系的积极互动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  现代村镇;人地关系;协调机制;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0)02-0078-06

一、引言

人地关系是人文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关系的简称。人地关系的产生曾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人地观,由最初的天命论到环境决定论、或然论、适应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然后是生态论等。[1]到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才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应当保持和谐的协调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引发了日趋严峻的“村镇病”[3],集中体现在现代村镇建设中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一是土地、人口等要素的非农化进程加快,社会矛盾突出。近年来,全国因城镇化和工业化造成年均流失耕地近300万亩,农村青壮劳力“离乡进城”,村镇人口老弱化进程加快[4],贫困化依然存在,农业农村难于稳定发展,制约了现代农业与村镇转型发展,也是现代村镇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短板[5]。二是村镇用地空心化严重。由于大量村镇人口外出务工,再加之宅基地管理不严,直接造成村镇建设用地的闲置和浪费,产生大量空心村[6],造成人地关系失衡,影响村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农村水土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村镇地区水土环境恶化,致使河流、湖泊、农田污染事件频发;村镇生活垃圾管理不善,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近年来,以“千万”工程、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为主要内容的村镇建设模式已形成有序的现代城-镇-村空间体系,村镇风貌得到极大改善,对现代村镇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解决目前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人地关系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研究现代村镇建设过程中的新型人地关系对于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现代村镇建设中的新型人地关系

(一)村镇地域系统中的人地关系内涵

人地关系系统包括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由人口、经济、社会子系统组成,自然系统由资源、环境子系统组成,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人地相关系统,被称为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衡量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尺,体现了村镇区域发展中的有序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在村镇地域系统中,以流转为主要形式和支点的土地要素集中化、经营集约化加速推进,导致土地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趋势也日益显著。人地相互作用后可得到良好和不良两种产出,人类可通过发展战略选择,对人地系统进行调控[7]。村镇地域系统中人地关系的涵盖内容较广,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全部内容[8]。宏观层面,村镇地域系统内的人地关系关注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关注生态环境的承载功能。中观层面,以村镇地域系统内社会与环境承载的耦合关系为对象,关注“人口、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要素与区域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联。微观层面,以村镇区域土地利用为核心内容,关注农民、农业与土地之间内生联系,重点涉及农村的“人”“地”“权”[7]等关键问题。

村镇建设的内涵反映了人地互动关系在村镇地域上的形式逻辑[9],村镇作为人地关系的载体,人地关系协调与否会最终反映到村镇发展中来[10]。因此,现代村镇建设进程的本質在于不断改变与促进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村镇人地关系系统的优化与协调。

(二)现代村镇建设与人地关系的逻辑关系

1.人地关系是村镇建设最终的价值体现

现代村镇建设强调规划的重要性。我国相继实施了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历史村落保护规划,村镇规划体系逐渐完善和成熟。人地关系是村镇规划编制中需要协调的主要问题,也是规划实施的核心内容。现代村镇建设强调人居环境、村落风貌、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乡风文明,其根本落脚点是农民生产方式的深化、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农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良好且可持续的人地关系,是现代村镇建设的价值体现。

2.现代村镇建设促进人地关系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现代村镇建设是从提升、改善人居环境开始的,居民在这种环境下安居乐业是人地关系协调性的重要体现。人地关系的协调性还体现在现代村镇建设在满足人类开发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现代化农业和村镇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人地关系的协调性。从实践经验来看,只有人地协调才能保证村镇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促进现代村镇人地关系的可持续性。

三、现代村镇建设中的新型人地关系重构

(一)以改善人居环境重构新型人地关系

1.以村镇规划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生产等要素向城镇集中,致使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大,制约了村镇现代化的建设推进,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村镇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城乡的经济差距加大,影响了村镇人地互动的积极性;村镇土地利用缺乏规划,建设随意,土地碎片化严重,居住条件较差;村镇生活环境较为脏乱、建设落后,这减弱了农民在村镇中居住的期望。因此,要构建新型和谐的人地关系,在村镇空间规划上,对中心村、历史村、一般村等做相应的调整,通过撤村、并村使一些适宜发展的村落得到重构,形成新的聚力。村镇建设在总体布局、村落宜居性、农民生活便利性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建设标准与要求,强调生活与人文的统一、布局规划与建设的统一[11-12]。基于村镇全局的发展统筹,以村镇规划作为建设依据,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村镇,分门别类、因地制宜推进村镇的发展空间上的优化整合。卫生、绿化、村路、河水湖泊都被列入到详细的村镇整治中,以提升村镇人居环境作为着力点,解决村镇中脏乱差的环境。对村镇环境的整治旨在实现生活环境的城乡等值,“等值”效应[13]可以改善村镇风貌、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村镇的宜居性,有利于构建村镇新型人地关系。

2.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村镇公共基础设施为保障生活和生产提供重要支撑作用。目前,有些村镇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达不到规模效应。地方政府应对村镇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避免重复建设,防止不合理的布局。首先要改善村镇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安全饮用水设施、村镇道路、村镇电力等。作为城乡、村镇间的联通网络,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被格外重视[14],从而进一步改善村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其次要提升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培育中心村镇,将其建设成为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这是人居环境工作重点;通过医、教、文等设施的建设辐射带动周边村镇,构成现代村镇的生活服务圈。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也是乡风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关键是可以促进现代村镇文化传承、思想观念转变、和谐社会构建,增强发展软实力,为构建新型的人地关系提供重要支撑。

(二)以促进产业发展重构新型人地关系

1.单一型产业结构

村镇建设要求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制度活而新的发展特征。村镇建设规模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不能贪大求全,更应该强调功能性概念,突出产业的特色优势地位,打造合适的产业。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农业为主型。村镇建设的产业重在开发“一村一品”式的特色产业,使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业的发展得到提升。推动农民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不能仅限于引导农民积极种植,更应当通过各种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产业集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有机农业种植,实现对生态的保护,开拓农民增产和增收的渠道,避免环境破坏,构建新型的人地关系。

(2)以工业为主型。产业兴旺是现代村镇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其重点在于资源整合、产业培育、经济转型与收入增长。产业-村镇融合式的空间塑造使村镇空间在宜居性与集约性上达到统一,并以舒适的环境吸引人口的流入,增加区域人口活力;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围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及历史经典产业,发展创业宜居环境、人文氣息浓厚的特色小镇[15]。具体体现在依托特色产业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并利用产业优势向周边村镇地区辐射延伸,形成区域内完整的产业生态。

(3)以服务业为主型。现代村镇的服务业主要是以旅游为主。乡村慢节奏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人口的休闲疗养提供了去处,结合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形成独特的农家游发展路径。以服务业为特色的现代村镇要求建成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建设,这为小镇成为宜居型社区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各地区还可以根据条件发展特色服务业,以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例,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已经入住了各类私募基金机构及金融企业280余家,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 500亿元[16],在浙江省内处于领先位置。

2.混合型产业结构

在以农业、工业为主的村镇中,“农民-土地-生产”构成了现代村镇新型人地关系的核心,其功能价值突显在农工业的生产价值及传统农业时代留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在完善村镇人居环境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统筹村镇的发展[17],由原有的单一农业、工业化生产衍生出新的村镇产业链,村镇发展的思路得到开拓。同时,现代村镇的建设重点同样放在了乡风、文化及机制上,形成了全面的、“美丽”的现代村镇建设格局,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功能体。结合各地不同的发展阶段及自然资源条件,可以形成多种建设路径与模式[18],如一二三产联动的“安吉模式”[19],以绿色家园为核心的“临安模式”,市校合作的“湖州模式”及由县、乡镇、村、农户构成的“衢州四级联创模式”等。

(三)以保护生态环境重构新型人地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村镇生态价值的体现,也是现代村镇建设的核心。农工业不再是现代村镇人地互动的唯一方式。“人-地-生产”由单一功能化关系向人与自然多方共融的复合化功能演变,构成了“人-生态-发展”的总体框架:即以生态发展为导向,用生态价值统筹孕育新的村镇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和休闲价值,夯实了生态价值作为村镇人地互动的前提。生态性景观的保护与融入尊重了人地关系的协调性,进一步提升了小镇生产、生活的内涵,现代村镇建设的全面开展完成了人地关系的功能价值重塑。生态宜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关键是农村景观优化、环境美化、人居环境质量改善。

四、现代村镇建设中新型人地关系的协调机制

(一)外部管理机制

1.制定调控政策

政府作为现代村镇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应从理顺机制体制方面入手,破除村镇建设中的政策障碍,有效化解村镇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的新型人地关系,建立健全现代村镇建设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第一要改革城乡二元化结构,保障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改革宅基地制度,为村镇居民建设新村提供制度保障。第二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具体的制度调控方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着眼于产权明晰化和推动土地流转,建立资源利用的准入制度,禁止或淘汰资源消费量大、效益低的产业;鼓励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建立并推行村镇生态监测制度,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影响的产业要实时监管;第三是要为现代村镇建设、企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发挥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确保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性。

2.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是现代村镇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村镇建设应始终坚持公共服务优先布局。一是要完善公共服务。现代村镇社区的建设应结合居民生活需要对公共服务进行必要的协调,要保障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二是将基础设施建设同环保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只有将政府的公共服务落到实处,才能体现政府主导作用。

3.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

国土空间规划是区域发展的蓝图,现代村镇建设要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地方政府在建设现代村镇的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区域内村镇发展的需要,及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形成科学规划体系,在规划的制定和完善中还要考虑规划间的衔接与协调,以确保各类规划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此外还要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实行村镇建设与规划一致,形成对规划实施的有效管控。

(二)内部协调机制

1.提升人居承载度

人居承载度即村镇空间提供给人舒适、宜居生活的能力。提升人居承载度是现代村镇建设中人地关系协调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完善人居环境、提升村镇宜居性等措施来实现,见图1。

(1)动力机制。提升人居承载度的动力来源于现代村镇居民对于幸福生活、宜居环境的追求。这就要求现代村镇能够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活环境。通过提高村镇人居的承载度,增强了居民对于家园的热爱与幸福感,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

(2)过程机制。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要求,通过土地整理和生态治理,为村镇建设、村镇风貌的提升和村镇产业的发展做好物质空间依托,村镇产业由农业向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3)约束机制。良好的人居环境、美好的生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村镇产业的发展在提升人居承载度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村镇产业发展的好坏、是否具有可持续的能力是提升人居承载度的约束机制。

2.转变生产作用方式

转变生产作用方式是以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为内容的。生产作用方式是人地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见图2。

(1)动力机制。满足社会、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现代化产业和现代化村镇是该协调机制的动力内核,也是人地互动上最直观的改变。生态导向是统筹村镇产业发展的基本准则。通过生态导向下的村镇产业转型,新兴产业改变了村镇土地利用方式,提升了土地利用的内涵,使村镇人地关系处于新的互动之中。

(2)过程机制。通过转变村镇的产业类型和生产方式,形成了新的村镇从业人口和土地利用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居民的技能得到了提高、素质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型人地关系更趋协调,新的人地互动孕育出生态文明下的新的人地關系精神内核,该精神内核以乡风、习俗等形式体现,影响村镇居民以新的方式寻求发展,同时带动了现代村镇的建设,形成良好的互相促进作用。

(3)约束机制。村镇文化精神内核是新的人地互动关系在精神文明上的结晶,即形成尊重不同村镇生产方式的文化和习俗,如现代农业文化、村镇工业文化、村镇旅游文化等。精神内核从风气上引导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也引导村镇的可持续建设发展。因此,是否形成适应于时代、适应于产业发展的村镇文化精神内核是转变生产作用方式的约束条件。在此协调机制下,村镇文化精神内核还起到了稳定村镇环境的作用,是现代村镇发展软实力的体现。

3.三生融合的再组织

协调人地关系、促进现代村镇建设,其背后是对三生用地空间[20]的主观选择与重构过程,见图3。因此,现代村镇的人地关系协调需要对生活、生产、生态进行融合(以下简称“三生融合”),并对其要素进行再组织。

(1)动力机制。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了现代村镇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功能。村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手段,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目的。因此各级政府是三生融合再组织的主要动力,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展现代村镇和协调人地关系的必然选择。

(2)过程机制。三生融合的再组织过程需要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落地实施。具     体表现为村镇地域上的土地利用和各结构要素的空间布局。宜居的生活空间满足了村镇居民生活需求,高效的生产空间提高了村镇居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生态空间增加了居民生活的宜居感。

(3)约束机制。在建设三生融合的村镇空间后,维持生产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才、人力资源的支撑,这取决于村镇居民的培训和外来的人才引进;维持、维护生活空间的宜居需要现代生活行为准则,依赖于村镇居民意识和素质的提升;保护生态空间不被破坏同样依靠居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因而居民的技能和素质是三生融合协调机制的约束条件。

五、结语

现代村镇建设是以生态为导向,注重生活、生产、生态的融合。人作为参与主体与实践主体,其重要意义在于人是村镇建设的活力源泉和人地关系协调的根本。现代村镇建设以激活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为抓手,以推进村镇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技术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通过重塑和谐的新型人地关系,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现代村镇建设与人地关系具有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逻辑关系。人地关系的协调是村镇建设最终的价值体现,村镇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地关系的高效性与可持续性。构建现代村镇建设中新型人地关系可以通过三个途径:通过提升人居环境达到城乡生活的等值化、通过促进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以保护生态环境重塑地域系统的功能价值。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村镇,应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制定调控政策,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通过内部的协调机制提升人居承载度、转变生产作用方式、实现三生融合的再组织。在现代村镇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协调机制中的动力作用,调控发展的关键过程,协调好约束机制,把村镇建设成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现代生活载体。

[参考文献]

[1] 刘毅:《论中国人地关系演进的新时代特征——“中国人地关系研究”专辑序言》,《地理研究》2018年第8期。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 刘彦随:《新型城镇化应治“乡村病”》,《人民日报》2013年9月10日。

[4]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地理学报》2018年第4期。

[5] 刘彦随、李进涛:《中国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与优化决策》,《地理学报》2017年第1期。

[6]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地理学报》2009年第10期。

[7] 刘双、佟明湛:《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基本界定——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国土地科学》2018年第1期。

[8] 任启平、李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结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1期。

[9] 苏勤:《关于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几点认识》,《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年第2期。

[10] 杨贵庆、肖颖禾:《文化定桩: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营造——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实践探索》,《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6期。

[11] 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理论月刊》2013年第9期。

[12] 黄克亮、罗丽云:《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求》2013年S3期。

[13] 谭文兵:《“城乡等值化”发展理念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3期。

[14] 张俊伟:《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成效和经验》,《科学决策》2006年第8期。

[15] 李柏文、曾博伟、宋红梅:《特色小城镇的形成动因及其发展规律》,《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16] 郭雨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浙江创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经验借鉴与思考》,《中华建设》2017年第12期。

[17] 林宏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进路》,《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18] 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6期。

[19] 徐立冬:《“两山”之路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内生发展之路》,《湖州日报》2015年8月12日。

[20] 张红旗、许尔琪、朱会义:《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资源科学》2015年第7期。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constructions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are facing many problem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s an important yardstick for measur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rural settlements, which can reflect the orderliness, coordin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ettlement.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constructions of modern rural settlements, a new type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promo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type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management, regulatory policie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 management and play a guiding role in planning. Second, from the aspect of inter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e promotion of resident capacity is introduced to change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reorganiz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cology, life and production which is called “San Sheng” in Chinese. Each human-land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s composed of a dynamic mechanism, a process mechanism and a constraint mechanism, among which the constraint mechanism is crucial to the result of human-land coordination. The constraint mechanism is also intended to change and form a new rural human-land relationship framework, promoting active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modern rural settlement; human-land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mechanism; living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of the broadcas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責任编辑 刘永俊 )

猜你喜欢

协调机制人居环境产业发展
行政调解研究——以交通纠纷为例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论我国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协调机制的完善
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政府协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