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提问在科学探究中落地生根
2020-05-09朱丽琴
朱丽琴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初中物理课堂的一种常规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物理课堂特别是科学探究课上的提问现状却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科学探究的各个步骤的特点充分挖掘提问的功能,让每一节科学探究课都精彩且高效。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提问;科学探究;高效课堂
提问会始终贯穿在一整节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其在学生思维的开发以及能力的养成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来讲,提问的有效性决定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人认为,这是在普通的课堂中,如果在科学探究课上,则提问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真的是这样吗?笔者认为,通过有效的提问让我们预约了科学探究的精彩。
一、有效提问让提出问题成为学生的常态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是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初二年级学生进行关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令人忧虑,在205名被测试者众多,只有12%的学生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其他的学生再进行分析,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是很多老师在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过程中缺少有效提问,学生也就对自己提出问题产生了很多困惑,很多时候提出的问题会变得没有探究价值,长此以往,学生就变得不会自己提出问题了。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教师的有效提问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在教授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往往有些老师不进行任何前奏就直接让学生自主提问,学生往往就直接提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什么,或者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的问题太大,没有针对性,探究无处下手。有的学生也會提出:“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能成什么像?”这样探究方向就不明确。但是如果教师能首先给出很多凸透镜,并给足时间让学生通过凸透镜观看周围的事物,紧接着提出相应的问题:“你们都看到了哪些像啊?”学生便会非常兴奋地回答:“正立放大的,倒立缩小的,倒立放大的。”“成这样的像,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都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用物体在近处、稍远处、更远处时与这些像一一对应。”学生会毫无难度的说出:“近处物体成的像是正立、放大,而稍远处的物体成的像是倒立、放大,更远处的物体则成的像是倒立、缩小。”教师进一步推进提问:“针对上述同学看到的现象,你们能不能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这样通过实验现象及教师一个个问题的逐渐推进引导下,学生自然就不难提出这样问题——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物、镜间的距离有何关系?这样的问题一出,学生的探究方向也就明确了。有效的提问让学生有所问,敢于问,善于问。
二、有效提问让做出猜想更有据可循
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猜想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要认识到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合理的推测。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在做出合理猜想方面的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不少的物理课堂还是存在乱猜、假猜等现象。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提问很随意,造成有些学生毫无边际地乱猜;有些学生根据书本上的提示或结论假猜;甚至有些老师因为害怕教学任务完不成,直接替学生猜……而这些对学生形成猜想能力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都是很不利的。那么怎么才能用有效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如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有的老师直接叫学生做出猜想,对于学生来说,电阻本身就是学生生活中很难碰到的,直接叫他们毫无依据地猜想,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教师利用有效的提问循循善诱,会给学生留有很大的猜想空间。“我们把电流类比成什么?”学生答:“水流!”“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那么我们不如先来想如图1的这条河道对水流的阻碍因素有哪些?”看着图像,学生便会很有代入感的回答:“河道的宽窄,河道的长度,河道的粗糙程度(材料)。”“那么同理,电阻(即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影响因素又会有哪些呢?”学生通过类比就能做出合理的猜想:“导体长度,导体(宽度)横截面积,导体材料。”这样通过一连串的有效提问,循序渐进,让学生有得猜,善于猜。
三、有效提问让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有条不紊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在科学探究7个要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对传统实验和科学探究理解不到位,主观地认为完成了实验就是完成了科学探究的目的,把重心落在实验的步骤和结论上。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往往忽略了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其实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它能使探究过程更加有序、清晰和科学。如在探究“弦乐器产生的音调高低与哪些影响因素有关”时,学生做出猜想是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有关后,可以先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设计得很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提问:“为什么这样设计?”如果设计得不是很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让他自己发现问题;紧接着提问:“有没有改进措施?”最后总结性提问:“这个实验我们抓住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再如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实验中,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1)大家选择大纸锥还是小纸锥完成实验?为了这个目的你还有其他方法对本实验进行跟进吗?(2)本实验最好让纸锥从 (同一高度/不同高度)下落 ,为什么?”只有用有效的提问把它落到实处,才能使探究过程更精彩。
四、有效提问让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有理有据
在科学探究中,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的作用不言而喻,我们在这个环节就更应重视有效提问,这样才能通过合理的实验,充分地收集证据并加以分析,获得正确的结论。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实验中,在设计实验表格进行收集证据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逐步完成这张表格。提问:“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所以表格第一步如下。
这样一步步的有效提问,很容易就突破这个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中的难题,学生学得轻松且有所得。
五、有效提问让分析和论证精彩纷呈
分析和论证往往是让学生把所做的科学探究进一步吃透。如紧接着上面的课题,我进一步提问:“上述表格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举个例子,老师想知道自己的身高,于是我在前年、去年和今年分别测量三个数据,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合适吗?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于是你们也把前年、去年和今年的身高取平均值,合适吗?”通过学生讨论以后得出结论:“我的身高是个定值,所以可行,而他们的身高不是定值,取平均值没有意义。”那么,在这个实验中,这个表格什么时候适用呢?学生自然能理解如果从同一高度下落,平均速度是个定值,可用。但是如果从不同高度下落呢?所以有效的提问让我们的分析和论证精彩纷呈。
六、有效提问让交流与合作系统全面
交流与合作,往往会被老师忽略掉,但是其实这一步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在同一实验中的个体差异,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个重新审视的机会,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老师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有效提问在科学探究中落地生根,从而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陈洪平.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N]. 江南时报, 2007-10-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