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农村“一村一品”产业化的探究
2020-05-09叶梦翔
摘 要:“一村一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新模式结合,可极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此研究对洛阳新村以及我国其他地区“一村一品”的现状、问题、对策进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在“互联网+”农业新模式下的创新发展路径。各级政府应着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农业与“一村一品”农村产业化改革融合与发展,推动品牌建设与政策引导,不断促进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一村一品”;产业结构调整;洛阳新村
一、引言
1.政策背景
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把“一村一品”写入文件; 2016-2018年,“一村一品”农村产业化改革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符合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快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倡导“一村一品”。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中药材、特色养殖、花卉苗木等产业,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2.“互联网+农业”背景
根据2019年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39亿,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为“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应用提供先天优势。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通过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的必要性,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互联网+農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新模式的发展有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3.代表地背景
洛阳新村作为代表地,有限的土地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运行,该村借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洛阳牡丹的品牌效应,多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更是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率先实施“一村一品”-以花卉产业为主,附加其他衍生性产业。此外,洛阳新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借助电商平台实行线上交易,省却交易的成本,扩大销售来源。
二、文献综述
“一村一品”运动最早是由日本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于1979年提出,主张因地制宜地发展,是“内生发展理论”的成功实践(向延平,2014)。
我国“一村一品”模式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活力,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秦富等,2009)。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差距都较大;二是实用人才缺乏,拥有互联网技术与农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王小兵等,2018),三是一些地方的“一村一品”发展缺乏引导,品牌意识浅薄,缺乏市场竞争力(高海清,2008)。
为了解决我国“一村一品”现存的问题,应建立完善农业资源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经营(秦富等,2009)。“一村一品”的发展还离不开决策层的重视和农户的自主发展,其次,要发展“一村一品”还需要加大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杨菲和李旻骐,2012)。
“一村一品”在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效果是显著的,故被大规模的推广与实施等方面。但是,“一村一品”的大范围实施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涉及各个方面,如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和阻碍可持续发展等(张忠潮和任格格,2014)。
我国目前农业现代化进程还比较慢,农业产业链不够完善,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相互脱节。除此之外,监管体系不完善,食品的安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成德宁等,2017)。采用“互联网+”农业模式可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杜松华等,2017)。因此,要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下,不断创新互联网农业供应链新模式,健全互联网农业供应链实行标准和规范准则(刘刚,2019)。
本文以洛阳新村作为代表地进行研究,来分析洛阳新村花卉产业结构调整。在对洛阳新村进行个例分析后,从全局出发,对全国“一村一品”的农村产业化进行探讨,在问题的罗列和分析之后,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提出合理性对策及政策性建议。
三、“一村一品”现状分析
1.洛阳新村“一村一品”应用现状
(1)现状分析
在国家政策方针下,新村提出了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①加大农村产业化调整力度,推广经济作物事业。②围绕隋唐城路花卉产业交易平台,倡导村民搞好花卉种植。③鼓励村民多种经营,广开致富门路。其中,新村村委把“一村一品”农村产业化调整作为2020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2)基于“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国家政策方针对“发展数字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视与支持,新村将花卉产业与“互联网+”农业模式进行结合。种植方面,采用数字化调控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进行花卉生产;销售方面,部分花卉利用电商渠道进行网络销售,扩大了销售的范围和规模;宣传方面,利用互联网媒体进行品牌的推广,以及花卉产业带动的奇石、玉石、书画等文化产业一年一度展销大会的宣传。新村花卉品牌的逐渐成熟及其规模的扩大,在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来创业。这种开放式的创业格局,为洛阳新村花卉市场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2.全国“一村一品”应用现状
“一村一品”运动结合国情,逐渐实行了中国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示范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全国“一村一品”农村产业化改革已经有一定成效,通过“一村一品”途径的村镇不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挥自身优势,同时也促进相关附加产业的发展。
在“互联网+农业”的新时代下,一些示范村镇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运用互联网与当地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还有一些示范村镇采用产学研模式,使产业、学校、科研机构互相配合,发挥各自优势。
3.农村产业化调整与“互联网+”结合的优势
可以使互联网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充分融合,可以给农民提供当自己产品代理商的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此外,“一村一品”农村产业化改革的实施与“互联网+”农业紧密结合将会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融合应用,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完备的产业链。“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运用重塑了农产品流通模式,加快培育壮大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数字产业化。“一村一品”农村产业化改革的村镇可以发展农民成为网商或村镇形成销售生产销售网络,将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
四、结论
1.发展问题
(1)政策和品牌效应重视度较低
政府重视品牌效应的扩大,选出几百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并提高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达到宣传和推广的作用。但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一村一品”农业化改革政策的知名度很低,这就会导致产品的理念不完善,不能深入人心。其次,品牌效应的网络推广与传播还较弱,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资金不足、技术缺失、培训不到位等问题。
(2)产业链不完善,产品的附加值低
产业链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目前的“一村一品”农村产业化改革的村镇涉及第一产业较多,以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占据主要部分,而加工、观光旅行、人文、销售等方面的第二和第三产业涉及较少,第一、二、三产业的渗透与整合较少且慢,与农产品相关的附加产业的發展程度较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特色产业的应用程度较低。
3.缺乏政策引导和技术优势
国家政府与地方政府对“一村一品”农村产业化改革和“互联网+农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引导,但是,从目前“一村一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来看,改革的效果不甚明显且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吸引高科技高素质人才走入乡村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如何提高乡镇特色产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加大产学研模式在乡镇特色农业的应用程度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改善和提高的方面。
2.发展对策
(1)发展农村数字经济
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运用电子商务新模式形成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通过线上营销和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方法扩大销售。创新电子商务模式,运用适合的电子商务模式应用到特色产业的营销中。同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加大“一村一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2)品牌建设,政策引导
运用媒体进行品牌宣传与产品推广,同时应兼顾质量的把控与推广。线上通过互联网媒体进行宣传,线下可以举办一些文化节、展览会等来拓宽销售渠道。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鼓励相关行业的企业的投资,并给予一定程度上资金与技术的支持。通过主导龙头产业与附加产业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品牌效应的扩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3)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
创新生产技术,通过产学研模式提升产品的品质与特性,通过“互联网+”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创新销售模式和宣传模式,通过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技术,形成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进行销售与宣传。同时,完善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挥要素集聚作用。同时大力推动特色产品相关的附加产业的发展,并扩大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特色产业的应用。
(4)因地制宜发展,提高政策保障
各地的环境、发展现状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地方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地方发展性政策。“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有自己的特性,把优势化为自己独有的特色,形成品牌效应。此外,国家应统一农村农业改革领域的财政投入、技术支持、项目审核等方面的标准,增加政策实施和资金投入的透明度,协调各级政府和各组织的运行,为“一村一品”农村产业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罗晰,周业付.“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24):71-77.
[2]成德宁,汪浩,黄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改造与升级[J].农村经济,2017,000(005):52-57.
[3]杜松华,陈扬森,柯晓波,et al.“互联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广东绿谷模式探究[J].管理评论,2017(6).
[4]李雪,杨子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对策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8,288(11):94-101.
[5]张忠潮,任格格.“一村一品”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7.
[6]王小兵,康春鹏,董春岩.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再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18(10).
[7]杨菲,李旻骐.发展“一村一品”的对策思路[J].理论探索,2012(06):102-104.
[8]刘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理论探讨(06).
[9]高海清.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14-17.
[10]秦富,钟钰,张敏,et al.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08):6-10+112.
作者简介:叶梦翔(1998.12- ),女,汉族,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国际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