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码头探源
2020-05-09蒋光耘
如今的望江楼公园,仍然保留了很多老建筑,还有著名的“薛涛井”( 蒋光耘/ 摄)
今天的成都,是一座典型的内陆城市,很难和“江城”产生联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杜甫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句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座流水穿街过市的大城会。诗圣送给了成都一个别称:江城。
江城成都
公元1287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成都,看到大小船只在城市街巷间的河流上穿行,不仅运客,还在船上售买各种生活物资时,不禁想起了家乡威尼斯:“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
其实,从战国末年起,成都就是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几千年来,不管历代主政者愿不愿意,他们的执政方略都惊人一致:治蜀必先治水。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开郫、检二江之后,流经成都的锦江便可通船,成都开始成为一座古老的通航城市。
起初,通航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市民交通,而是为了备战。《战国策》中记载,秦国宰相张仪向秦王奏报说,巴蜀有水路直通楚国,我们顺江而下,一日可达三千余里。果然,秦军四次由水路出发,讨伐楚国。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军从成都锦江上船,顺岷江和长江而下,一举灭掉楚国,两年后统一了中国。
三国时,蜀汉重臣费祎出使东吴,在成都南城门外万里桥边乘舟,丞相诸葛亮临别赠言:“万里之行,始于足下。”
杜甫離开成都时,走的同样是水路,他从成都市内的浣花溪上船,进入锦江、南河,再进入岷江、长江,才有了在夔州白帝城上发出的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后来,这条水道就成了蜀地对外贸易的重要生命线。蜀商们通过锦江把蜀麻、蜀锦等地方特产与各种货物装运到湖北荆州,再转运江南各地,又通过水运把吴盐和各种海货贩运入川。唐朝诗人卢纶用“水程通海货,地利杂吴风。”的诗句,描绘出了成都水运通达四海,而且还带回了蜀地以外的异域文化。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皆“因水而兴,因水而荣”。
码头林立,繁华非常
成都城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锦江更是成都与外界的重要通道。成都人要进出川,锦江是最佳的水路路线。于是,流经城市的河道上便应运而生了众多码头。
水系发达,自然就会修建很多桥梁。成都市内至今保留了很多因桥梁而产生的地名,如九眼桥、驷马桥、安顺桥、青石桥等。因桥便设有市,因市又派生出码头,所以码头往往在桥梁两侧,周围聚集了不少商家,繁华非常。
据《成都市交通志》载,唐贞元年间,万里桥一带码头林立,港运繁忙,客商云集,歌楼酒家,鳞次栉比。
明代时,九眼桥一带形成了最大的客货码头,是物资仓储转运的集中区。到清末民初,九眼桥码头下游不足百米的望江楼码头,则成为成都人送客乘船远游饯行的首选之地。成都到嘉定(今乐山)的舟楫往来非常频繁,每年上下的大型货船达三四千艘,再加上各种客船,一年有近万艘船只航行在这条河道上。
说到望江楼码头,不得不说望江楼。望江楼原名崇丽阁,明代嘉靖年间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取晋人左思《蜀都赋》中的名句“既丽且崇,实号成都”而命名。薛涛,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唐宋时期,望江楼所在的位置是一个比较繁华的渡口,彼时锦江两岸四季花开不断,成都美女常常从浣花溪上船,一路流连观赏美景到这里下船,因此自成一景,得名 “玉女津”(古时,玉女指漂亮姑娘,渡口为津)。这里原有一个清水池塘,缩小成井,相传薛涛就是用这个井水来做纸,再把纸染色、绘画,用以写诗,这便是著名的“薛涛笺”。
不管历代主政者愿不愿意,他们的执政方略都惊人一致:治蜀必先治水。
上世纪70年代末,这里修起了跨江公路桥,望江楼码头随之被撤除,成为成都中心城区最后一个消失的锦江码头。
码头旧事多
旧时的成都,市民出行和商贸主要依靠锦江上星罗棋布的码头。它们分工明确,不仅客运和货运分开,即便是不同的货物,所用的码头也不尽相同。柴、米、油、盐、棉、丝和药材,都有专门的码头,不能混淆。
成都人给码头命名也和街道取名一样,贩什么货物,就借用货物为码头命名,如交易木柴的叫柴码头,交易大米的就叫米码头……
柴码头,位于九眼桥以北、东门大桥以南河段。据老年人回忆,每天下午,码头上卸货的、拉黄包车的、卖小吃的应有尽有。等装满青冈木的船只从乐山等地回来,卸货的苦力就蜂拥而上,将船上的木柴卸下岸。买柴的百姓、柴铺子里的商贩都在这里完成交易和运输。九眼桥附近的水津街、黄伞巷等,专门做贸易的柴铺子一间连着一间,类似今天的专业市场。
柴码头上最著名的景观是每年八九月的“漂木”。在码头的高处,工人们拿着钉有铁钩子的长杆,等从岷江上游顺流而来的原木一到,举起长杆,钉住木头,拖上岸。直到上世纪50年代,柴码头附近的成都木材综合加工厂,用的就是漂木。
米码头是老成都码头里人气最旺的码头之一,位于老南门大桥、北门大桥一带。米市交易很有意思,生意成交后,有时因为数量太大或搬运人手不足,就会造成交易完成后不能马上运货的问题。于是,聪明的米行老板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随处可见的瓦片作为账本,在上面记录下交易的数量、售米日期和店铺名称。
在旧时成都的码头上,柴米油盐能卖钱,还有一样你想不到的废物也能卖钱,那就是粪便。因为,当时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的是粪便之类的天然肥料。因此,作为大都市的成都,粪便是一笔很大的买卖,在东门大桥至九眼桥之间,是当时成都的专用粪码头。
成都东门有药码头、丝码头、棉码头,基本上都是从华阳顺江而上或沿锦江而下的货物集散地。北门上的烟码头,是什邡、金堂、新都一带生产的烟叶。成百上千吨烟叶,一部分从这里进入成都城区,一部分顺江运到川东地区。
每个码头都有自己的规矩,油码头的工人有“晴天洒了不赔钱,雨天滑了要赔钱”的老规矩,而盐码头和棉花码头则是:下雨湿了盐要赔钱,湿了棉花则不赔钱。
不过,对于好玩的成都人来说,不可能没有专供游玩的码头,从唐朝时期,从笮桥到浣花溪都有游船可坐,阴历四月十六日还是成都人专门的大游江日子。据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锦江里还留存有12个码头,曾跑过一段时间的游船,但后来锦江的水量越来越少,不得不全部停航。
2019年,成都开启了重建港口码头的计划,将建设锦江、沱江、三岔湖三大港区。位于成都市区的锦江港区,主要建设锦绣天府塔、望江楼、金融城、南湖、锦江生态带及黄龙溪共七个码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