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以草养猪”的效益、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0-05-09熊康宁汤小朋
陈 磊,熊康宁,汤小朋
(贵州师范大学 喀斯特研究院/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州 贵阳 550001)
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猪养殖现状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位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区,具有独特的气候、水热条件,大多时候雨热同期,岩溶地貌广泛发育[1]。长期的人地矛盾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演替恶性循环,洪涝、旱灾、雨雪、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且周期较短[2],植被覆盖率降低,草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对生态畜牧业和“以草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3]。养猪业与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紧密联系,而且对居民可支配收入、人民生活水平、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模式有着直接显著的影响[4]。现代集约化的养猪业是耗粮型产业,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境限制了精饲料的产量,“以草养猪”可实现粮食节约、成本降低、效益增加、生态保护、石漠化治理的共赢[5],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和养猪业的和谐发展是治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有效途径。
贵州喀斯特地貌特征在中国西南8省喀斯特地区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其独特的石漠化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对生猪健康养殖造成了一定影响。据贵州省统计局资料,2015年贵州省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和猪肉产量为1 795.3万头、1 559.0万头和160.7万t,分别比2014年减少2.7%、2.6%和2.9%。生猪养殖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新的着力点,“以草养猪”的效益、问题事关西南喀斯特山区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前景。
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以草养猪”效益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良天然草质资源及进行人工草地建植的气候条件,通过利用天然草地、人工建植草地来“以草养猪”,可促进石漠化脆弱生境的改善,同时兼顾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户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2.1 “以草养猪”的生态效益
草地生态系统的治理对于保墒保水、减少水土流失、侵蚀具有重要作用。“以草养猪”能进一步扩大人工草地的种植面积,草坡与粮坡相比,其地表径流量及冲刷量分别可降低37%、67%。据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区——花江地区草地监测显示,人工建植的豆科及禾本科等根系庞大的优良牧草,在3个月内可快速覆盖石漠化表层,有效固土保土、涵养水源、降低侵蚀速率、放缓石漠化脚步。
草地作为绿色植被碳库和生态屏障,具有显著的微气候效益[7]。“以草养猪”能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局域大气湿度、降低周围温度、丰富物种多样性。牧草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吸碳排氧、净化空气、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吸收900 kg CO2/hm2、释放600 kg O2/hm2。草地截留空气污染物的能力是裸地的70倍,如草地球场较裸地球场上空尘埃减少66%~82%。此外,在固氮、磷、钾和有机质、吸收有毒物质、固碳释氧、滞尘等方面也具有显著作用。以草为纽带发展“以草养猪”业,既可实施“猪-沼-草”的生态养猪模式,且猪粪可作为有机肥为林、粮、草地提供补给,沼气降低环境污染、节约电能,有效缓解养猪业与石漠化生态环境间的矛盾[8]。例如,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两岸通过推行“花椒-养猪-沼气”模式,提高了林草覆盖率,仅1997-1999年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3[9],水土流失从2000-2018年由强度流失向中度流失转变[10]。通过2018年对察耳岩、银洞湾、毛毛寨等周边村寨的经济调查、草地资源调查及郁闭度估算,农户养猪数量平均每户较2015年增加1~2头,顶坛片区林草覆盖率约31%。
2.2 “以草养猪”的经济效益
在猪的日粮中增添合适比例的饲用鲜草、青饲料、干草、青贮,能减少精饲料的饲喂量,节约养殖成本[11]。据贵州省毕节撒拉溪地区农村养猪户经济调查显示,每头猪每天增加0.5~1 kg牧草,精饲料费可节约0.3~0.5元,普通肉猪出栏上市时可节省精饲料费60~100元,瘦肉型猪可减少100~120元饲料费。喀斯特石漠化弃耕的荒山荒坡种植多年生饲用牧草能多年产生经济效益,其劳动力投入成本低。猪是杂食动物,牛、羊等反刍动物对饲草的利用率更高,但在猪的日粮中添加鲜草、青贮、干草能调节猪的营养供给平衡,促进猪的生长发育,改善猪的食欲和消化吸收性能。用多年生黑麦草饲喂猪,每公顷黑麦草能保障80~120头猪的青饲料需求,15 kg黑麦草能增产猪肉0.5 kg左右[12]。优质牧草产量高、营养价值均衡,还能降低精饲料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此外,“以草养猪”能降低疾病的发生,节约养殖成本,如日粮中添加2%~3%的蒲公英粉可增进猪的食欲,有效预防呼吸道、消化道的疾病疫情[13];饲喂马齿苋可改善猪对大肠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抵抗力;龙胆草能加快猪的胃酸分泌,促进消化吸收。
以贵州省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区为例,2018年财万生猪养殖厂养猪113头,通过饲喂紫花苜蓿、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等牧草,平均每头猪每天可节约精饲料费0.5元左右,猪的日增重约0.2 kg,每头猪出栏上市可节约90~110元左右,平均每天节约饲用成本56.5元左右,113头猪出栏上市年均收入增加10 000多元,同时,为肉质健康及营养增添保障。
2.3 “以草养猪”的社会效益
喀斯特石漠化农村地区是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开展地,石漠化的治理需要生态建设与社会发展携手并进。“以草养猪”能带动养殖业的发展,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改观农户经济意识,发展相关产业及深加工经营,推动区域市场社会经济稳步前行。其产生的综合效益提高了农户发展草地农业的积极性、自信心,为草地农业经营由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过渡加油助力[14]。“以草养猪”不仅可以生产绿色、健康、生态猪肉产品,为消费者的安全消费及猪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而且可以增加出口创汇,创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肉猪特色品牌。近年来,随着石漠化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步伐,涌现出一批以“青岩猪脚”为代表的猪肉产品深加工企业,其社会经济效益良好,更鼓舞了石漠化地区农户发展“以草养猪”的信念。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地人工建植优良牧草,既可以降低水土流失、侵蚀率,保护生态系统,还能实现牧草的季节性供需平衡,增加农户可支配收入,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喀斯特高原峡谷顶坛片区察耳岩村儿童入学率在1997、2002年分别为95%、99%[15],2018年调查时达到100%。据毕节市2017年数据显示,金沙县西洛街道中华社区建立的生猪养殖场,已实现养猪1 000头,年出栏生猪6 000头,社区养猪集体经济第一个5年每年分红2万元,第二个5年每年分红3万元,第三个5年分红10万元。贫困户申请5万元“特惠贷”入股合作社,年可分红3 000元左右,同时在养殖场务工,每天有70元以上的收入。2016年,社区61户贫困户共分红利17.976万元。
3 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石漠化,天然草地及可利用草地面积减少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由于受雨热同期的气候与水文条件的影响,尤其是春夏季长期的连阴雨和暴雨加快了对地表土壤的侵蚀速度,土壤养分流失加快,土层变薄,在喀斯特山区最终以石漠化的极端形式表现出来。土地石漠化造成该区岩石裸露、植被覆盖率下降,草地生态系统破坏趋势上升、破坏程度加剧[16],最终导致该区草地资源类型、面积急剧减少。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草地资源具有石生、耐旱、喜钙的岩溶性特征,生长周期长,牧草营养较为丰富,灌丛、草丛是天然草地资源的主体。因此,严峻的石漠化生境限制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发展,土地石漠化、天然草地及可利用草地面积的动态变化与该区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3.2 天然草地利用无规划,缺乏高效种植利用模式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养猪业以传统圈养、放养为主,家畜随意在草地上采食、践踏,未结合牧草种质的差异性而实施合理的轮牧、禁牧措施[17]。无规划的利用天然草地资源导致农户住所周边和易放牧的草地刈割、饲喂、放牧过度,草地资源再生利用率大打折扣。农户并未结合牧草生理特性合理规划时间适时刈割牧草,甚至春、夏 、秋、冬四季都在刈割牧草,严重影响牧草的生长发育,降低牧草的产量、再生性、营养价值。为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近年来鼓励支持“以草养猪”,但草地资源缺乏高效的种植及利用模式,人工草地产量效益不甚理想,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各地气候、海拔、土质存在巨大差异,人工草地建植的选种缺乏多样性,未依据不同立地条件筛选出优质牧草进行林粮、林草、牧草混播,且不同种质的牧草用途各异,单一的牧草及其单播、混播形式、比例并不是对所有草地都适合。
3.3 粮-草争地矛盾突出
喀斯特地区人口基数大,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社会生产经营方式比较传统落后,土壤贫瘠无法保障农作物与粮食的稳定生产,居民经济收入有限,在无法保障正常生活和子女上学的情况下,人地矛盾比以往更加尖锐、凸显,开始盲目拓展耕地甚至毁林造地,但依然以传统种植业和生产方式为主[18]。以贵州省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为例,种植业与畜牧业收入及其占GDP总值存在明显差异(表1)。人工草地建植占用了大量土壤质地良好的土地,粮草争地的矛盾愈发明显,农户获得可支配收入来源单一,但人工草地建植的经济效益需要2~3年,此期间部分家庭难以维持生计,毁草种粮现象普遍。因此,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草地建植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呈正相关趋势,与林地面积呈负相关趋势。长期的粮-草争地局面,导致草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日积月累系统的抗逆性难以得到自然恢复,草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甚至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从而抑制该区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表1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种植业与畜牧业收入Table 1 Income from plant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the Salaxi Demonstration Zone in Bijie
注:数据来源于2011年及2015年对该示范区进行的社会经济调查。
Note: The data come from the socioeconomic survey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in 2011 and 2015.
3.4 饲用牧草冬春供应不足
喀斯特石漠化农村地区养猪基本上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大多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单薄,无法为猪提供充足的精饲料,只能依赖草地提供的饲草饲料来降低养殖成本。冬春季节家畜对天然草地提供的牧草的依赖性较高,遇到极端天气以及不能放牧的特殊情况,猪的日粮中牧草饲料比例降低,猪的“掉膘”现象严峻,甚至出现“夏肥、秋壮、冬瘦、春死”的恶象[19]。青贮、干草、玉米秸秆、冬闲田牧草及精饲料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冬春家畜饲料的主要来源,冬春季牧草产量低,农户没有适时刈割贮藏进行干草调制、青贮制作的意识。据贵州省经济调查显示,喀斯特石漠化农村地区冬季草食家畜的日粮中玉米、玉米秸秆占据绝大比例,其营养价值单一有限。农作物及玉米秸秆直接扔入圈舍、肆意采食、浪费严重,并未进行后期深加工制作,因此其适口性差、营养价值低、消化率低。
4 对 策
4.1 防治石漠化,增加栽培草地面积
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垂直的立地气候及山高谷深的地形地势条件是不同气候背景下各类适应性牧草生长的天堂,草种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贵州的喀斯特地区是石漠化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为严峻的地区,主要有3个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石漠化分为潜在、中度和强度3个等级体系,3个示范区相对应的草地畜牧业特征村存在一定差异(表2)。贞丰-北盘江示范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峡谷气候,处于高温湿热的河谷地带,具有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特点,在该区适宜种植热带牧草,如王草、芒草;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暖温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明显,该区适宜种植温带牧草,以高羊茅、鸭茅、紫花苜蓿、黑麦草为代表;贵阳清镇示范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高原盆地,气候温和多雨,适宜种植扁穗雀麦、白三叶、红三叶、苦荬菜、金荞麦等牧草。喀斯特地区天然草地和可利用草地面积大,以贵州为例(表3)。草地资源为喀斯特地区养猪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喀斯特地区防治石漠化、增加栽培草地面积势在必行且亟不可待。
表2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特征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Guizhou karst area
表3 贵州各市(区)天然草地面积和可利用草地面积Table 3 Natural grassland area and available grassland area in each city (district) of Guizhou
注:数据来源于种草草地资源数据库(1994)。
Note: Data from the grassland resources of China in 1994.
4.2 合理利用、改良天然草地,构建人工种植草地的高效利用模式
基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通过3S动态监测,实时了解草地资源的现状,合理利用及改良天然草地是重中之重。依据天然草地的优势种、土质、地质地貌等情况划分归类,结合养猪数量、规模、草地资源现状,对没有退化及退化形式不严峻的天然草地制定适时刈割、饲喂、放牧计划。通过不同形式的点播、条播、混播、翻耕等措施来改良退化严重、产量性低的草地,或推进完善草地管理制度,合理禁止刈割、放牧[23-24]。基于不同区域小生境、土质肥力、土壤酸碱程度等特征,人工草地的建植应选择适宜性、抗寒性、抗旱性、耐贫瘠、抗酸碱性的牧草,且要对土壤肥力状况对症下药,适时补充施肥。通过多元化的播种及利用,实现对豆科、禾本科、车前科、菊科等饲用牧草的优化搭配,人工建植刈割型混播草地,满足猪的生长发育、营养平衡。构建经果林-牧草、疏地-牧草的间作模式能增强林草间的良性互动,达到以草养林,鼓励农户规模化的林-粮-草种植,制作青贮及干草的晒制,实现饲草供应、土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探索“种草养猪”发展的新机制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贫困区域面积广,未脱贫人口数量多,产业及种植业模式单一,大范围的农垦活动经济收益低且抑制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及石漠化的综合治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当下,许多专家认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可构建“林-草-畜”的绿色生态养殖模式,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推动养猪业健康发展、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加快农户脱贫致富[25]。养猪业与草地资源的繁荣呈正向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兼顾草地承载量、家畜数量、草畜平衡,应充分利用坡度大于25°且无人耕作的灌丛草地、疏林草地、草山草坡、农闲草地等资源,实现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双赢。同时,围绕“种草养猪”的目标、内容、标准化建设,探索创新该区养猪业的服务机制、配套设施、技术理论、模式、监测评价。坚持贯彻“以畜定草”的理念,实现养猪业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
4.4 保障冬春季节饲用牧草的供应
发展“以草养猪、以草治石、草地生态系统与治理石漠化相结合”生态畜牧业模式,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冬春季饲草饲料的短缺建言献策。通过全年监测不同种质牧草的生长曲线,核算饲用牧草的季节产量、年产量,以此来规划调整不同季节适宜的养殖规模、载畜量,提前在牧草产量丰富的季节为牧草匮乏的淡季贮备干草、青贮等饲料,维持饲草供应的年季平衡。在牧草产量丰富的春末夏初进行干草调制、青贮储备,保证冬春季青饲料的供应,能降低猪体重的负增长率、流产率、死亡率、掉膘率,青贮能明显改善牧草的适口性、消化率、营养价值,能有效缓解冬春饲草单一的矛盾[26-27]。此外,冬季可合理利用冬闲田,种植多年生优质高产牧草来缓解冬春季新鲜牧草不足的难题,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进行林草、粮草的混播,实现粮食、经果林、饲料作物的共赢,不仅降低了饲养成本,还为猪的健康生长提供均衡营养[28]。
5 小 结
石漠化作为喀斯特地区主要的生态灾害之一,是人类强烈干扰自然环境的结果,而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能直接反映石漠化的治理程度。草地资源与物种的丰富度是影响养猪业的重要因素,发展“以草养猪”,形成良性循环模式已成为喀斯特地区治理石漠化的关键途径与有效战略选择[29]。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面积的增加能够明显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率、丰富物种多样性,农户与企业通过健康养猪合理开发未利用荒地,充分利用草地资源的价值与优势,通过种植牧草来促进喀斯特地区养猪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改善该区石漠化严重的现状。
养猪和草地生态系统修复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扮演着相辅相成的角色,二者缺一不可。在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质量是治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解决该区生态系统破坏的基本途径之一,草地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0]。养猪业则与市场经济相联系,通过建立完善的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疾病疫情的风险力,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养猪模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为解决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保障草地生态系统的质量,促进该区养猪业走上可持续、健康、绿色的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优化,必须通过有效利用草地资源来发展养猪业,增加草地面积为牲畜提供稳定粮食来源,同时,能有效抑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因此,未来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应大力扶持生态养猪业的发展,树立“以草养猪、以猪加草、以草治石”的新思路,形成“增加草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养猪-经济收入提高-增加草地资源”的良性循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