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主体审视与载体思考
2020-05-08彭陈
摘 要:新形势下,文化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革命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如何使革命文化更好地涵养大学生价值观,更充分地发挥其育人作用。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并准确把握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其次,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核心价值理念,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高度契合、本质相通,并且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再次,通过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实践养成、强化新兴媒体以及整合特色资源等路径,增强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穿透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革命文化;价值观;主体审视;载体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0)04-0103-06
作者简介:彭陈(1993-),男,福建厦门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cus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contains 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which has a subtle and silen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values. How to make revolutionary culture better cultivate university studentsvalu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educational role.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values in revolutionary culture. Secondly, the core values such as patriotism, idealism, collectivism, and hard work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re highly compatible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values, and have an important leading role.Thirdly,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education,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strengthening the emerging media, and integr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s, the path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to foster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enhanced.
Key words:revolutionary culture; values; subjective examination; carrier thinking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格局和国际视野出发,就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传承红色基因”、“保持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强调革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价值、中国智慧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意蕴的深刻把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力量的合理运用。新形势下,运用革命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时代条件、高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对革命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主体审视与载体思考,不断提升和加强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效用和时代感召。
一、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中国革命现实、凝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形态,其不仅汲取和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同时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不仅关乎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还关乎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等,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当代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优质载体。因此,新形势下运用革命文化有效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必要性体现在:首先,革命文化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与丰厚滋养。革命文化的历史地位、内涵特质、精神价值,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实践外延在本源上达成了有机统一,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科学求实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核心特质更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和堅实基础。其次,革命文化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天然载体和重要依托。从内容构成来看,革命文化既包含革命文献、革命文物、遗址遗物、文学作品等物质载体,也包括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标识,跨越时空限制成为中华民族最为深刻的历史印记,是中国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印记和符号记载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历经的不幸和苦难、光荣与梦想,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联系,构成中国人民集体的深厚历史记忆,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鲜活教材。最后,革命文化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正面激励和正确引导。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始终坚定信念,不畏艰难险阻,顽强拼搏,创造了无数攻坚克难的奇迹,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如其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长征精神以及顽强不屈、视死如归的抗日精神,对于个人的价值引领与实践活动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
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紧迫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从历史传承来看,革命英雄代表着战火硝烟中的民族脊梁,他们的精神、事迹、形象永远被铭刻在历史丰碑上,革命英雄及其事迹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日渐淡忘,而是应当对其进行妥善整理和有效提炼。从时间节点来看,当前还有一些革命文化缔造的见证者和分享者在世,现在正是总结、整理革命文化事迹的最后窗口期,对于采访当事人的口述史整理更是迫在眉睫。利用好时间节点,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通过对见证者和亲历者的采访报道,了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了解人民群众对于革命军队支援的情况,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打下厚重历史印记和提供鲜活教育素材。第二,从现实诉求来看,一部革命文化锤炼史,其实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革命先烈为了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追求自身的解放,以自身的顽强意志和实际行动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革命文化。当前,在中国社会转型加快、意识形态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国大学生在思想文化及意识形态方面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在集体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取舍上是失衡的,甚至在少数大学生中出现理想错位、道德失范、信念危机等价值反叛问题,历史浪潮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崇高的道德品质、积极的精神面貌等高尚道德资源正在逐渐淡出大学生的视线,存在贬损党的领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诋毁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人民军队的辉煌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2],甚至出现了“告别革命论”“革命无用论”“革命破坏论”等错误思想导向,以上种种价值危机也启示我们,汲取革命文化中的合理养分和精神特质,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具有现实可行性与紧迫性。
二、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主体审视
马克思曾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3]在和平发展的时代境遇当中,革命语境渐趋消弭,革命文化似乎被世人所遗忘,逐渐演变为一种与现实生活有明显距离感的革命文化传统。同时,在主流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挑战,权威文化被平等文化解构,个体在多元价值观面前变得无措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亟需要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合理养分。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核心特质,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在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坚实基础和深厚力量。
(一)革命文化中内蕴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
革命文化的发展更新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的内生驱动。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是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激励下先后选择和接受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追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等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江泽民曾言:“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4]在民主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梦;而社会主義时期爱国主义拓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纵观近代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爱党、爱国家和爱社会主义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不仅符合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的共同利益,还有利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热切期盼。反观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实复杂境遇。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多元社会思潮、网络媒体发展、爱国非理性化的复杂社会生态,给当代大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选择性,也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同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历史的、动态的,不同时期的大学生肩负不同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方法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一直被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汲取革命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表现与精神特质,进而反思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不足,增强大学生投身国家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仅要知党史、懂国情,刻苦学习、增长才干,还应当立足本职本岗,把爱国情、强国志统一到个人的报国行为中来,借助革命文化的精神实质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和深刻意蕴,重新解读革命文化的现实意义,加强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革命文化中内蕴的理想主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革命文化中内蕴的理想主义精神,不是个人关于自身的前途、命运方面的理想,而是共产党人关于国家、民族以及人民的理想,最为根本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理想虽然远大,但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其实现必然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是从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再到全人类解放的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共产党人这种胸怀大志、理想主义的精神是最根本也是最高层次的革命精神,它是所有革命精神的灵魂和核心,并且衍生出其他的革命精神。反观当前,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从微观层面来看,总体呈现出务实和理性的姿态,侧重于个人理想实现路径的多样化;从宏观层面来看,他们展现出的社会理想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些错误、消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侵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特别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传播媒介优势,竭力倾销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且其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日益隐蔽。新形势下,历史传统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与实践,切身领悟和体会当时国家的危亡,才能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实践的不易与艰辛,才能体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才能坚定广大学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理想信念的决心和信心。
(三)革命文化中内蕴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增强使命担当
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集体主义精神是指从整体的利益出发,维护集体的利益。具体而言,也就是指为了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在某些特定时刻不惜牺牲个人的、部门的利益。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维度。一方面,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其实就在于是以集体利益作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只有保全了集体利益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个人利益;另一方面,毛泽东强调:“党性就是普遍性,个性就是特殊性,没有一种普遍性不是建筑在特殊性的基础上的。”[5]集体主义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绝不意味着轻视或抹杀个人的正当利益,与之相反,集体主义精神宣扬集体利益,本身也就包含高扬个人正当利益的含义。反观当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由此引发的社会转型、体制转轨、价值多元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任务。青年群体作为当前社会发展和国家崛起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于个人的价值及实现更加的敏锐和渴望。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存在较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如表现在对“实惠”的渴望,过分重视个人的物质利益以及现实的经济收益。新形势下,针对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和个人中心化的现状,全面、合理利用寒暑假以及课外时间深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重温革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开展多种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专业知识科普、开展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革命文化中内蕴的艰苦奋斗精神有助于大学生锤炼砥砺品质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和强调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将其作为革命斗争、建设的重要原则贯穿始终。具体而言,共产党人及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坚持住并且挺过革命的道路。其次,是在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能够机智勇敢地和敌人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最后,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条件下,能够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在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向全党发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的号召,在革命胜利后更是反复强调保持革命热情、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重要性。反观当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构性地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极大提高了人民生活的物质水平和消费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成倍增长。但是,应该看到,受到泛娱乐化、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了正确轨道,出现了以追求感官愉悦为满足、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标的错误倾向,并且随着西方提前消费、透支消费等价值理念的蔓延与普及,我国原本崇尚的节俭朴素以及艰苦奋斗品质正在被逐步侵蚀,物质消费超前、盲目追求物质层面的标新立异和更新换代的现象在大学生当中层出不穷。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值此关键节点,当代大学生要做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愿吃苦、不怕苦,在奋斗砥砺中磨练意志。因此,重温和体会革命文化中的艰苦奋斗精神,重温革命年代斗争事业的曲折历程与艰苦不易,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反思自身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将革命文化中的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等优秀品质转化为自身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进而有效、持续涵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
三、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载体思考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培育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培育新人理论发展等最新成果[7]。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通过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实践养成、强化新兴媒体以及整合特色资源等现实路径,促使革命文化实现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层面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使其内化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追求和精神标识,外化为行为自觉和实践指导,把大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加强教育引导,提升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认知
正如列宁所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会在工人中自发产生,工人阶级单靠本身力量不可能形成社會主义意识。”[8]我们也不能将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寄托于大学生群体中的自发而成,而应当充分借助教育引导这一路径,提升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素养。一方面,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课程。”[9]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我国高校各专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和公共课,是推进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将革命文化教育内嵌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之中,将革命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如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当中,高校教师应当将革命历史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充分挖掘革命文化中的榜样力量,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教学价值和育人价值,将革命文化有机融入学生的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近代中国探求解放与独立的革命精神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用革命文化中蕴含的深厚家国情怀与远大的理想抱负,点燃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奋斗意志,使革命文化中饱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和行事准则;另一方面,全面挖掘其他各类课程中的革命文化教育元素。各类课程都应当共同、积极挖掘教育资源中的革命文化育人元素,打造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如在选修课程当中,可以开设《中国近代革命史》等通识类课程;在专业课程当中,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可以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关系,进而加深学生对两者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需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关乎革命文化的教育元素,但是不可盲目搭建联系与关联。各大教研部以及学院应当组织革命文化相关的学术讨论,促进革命文化在高校教师群体当中的学术争鸣和理论探讨,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优势互补、共生共长,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觉悟,增长能力智慧,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涵养大学生价值观提供不竭动力和智慧源泉。
(二)注重实践养成,促成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实质飞跃
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0]实践养成不仅是当代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依据,也是检验培育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成效的根本标准。一方面,注重校内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最能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反映大学生的价值诉求,它对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将具有较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革命文化精神转换为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校园主题活动才能承接地气、扎根学生心田[11]。因此,加强革命文化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与志愿服务等课外活动的紧密联系,引导大学生自觉掌握革命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进一步提升革命文化的现实影响力和感染力;积极挖掘革命文化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红色歌曲合唱、红色诗歌朗诵以及革命文化相关的征文比赛等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加强社会革命文化实践基地的拓展与搭建,利用寒暑假及课外空余时间带领学生前往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环境,如四川省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湖南省的秋收起义博物馆、福建省的古田会议遗址等革命场所,让学生置身其中感知和体会革命文化的具体内涵及时代价值,历史语境和形成过程,增强革命文化的育人实效。
(三)强化新兴媒体,开拓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渠道
新兴媒体是集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于一体的信息载体,新兴媒体日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正在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的内在结构和总体格局,成为传播思想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阵地和新渠道。如何在自由与开放的媒体环境下利用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使得革命文化中的核心要义和价值理念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准绳和行为准则。首先,推动国家级主流传播平台与地方媒体的层级交流合作。我国的文化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应当利用影视作品、公益作品、创建革命文化数字化体验馆等方式,自觉担负宣扬革命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为革命文化涵养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国家级的主流传播平台也应当积极联手地方媒体,通过信息及时交互共享,实现地方革命文化相关资讯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利用。其次,加强革命文化传播的网络媒介建设。建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化的门户网站,利用革命文化相关的主题网站开展革命文化精神的理论宣传与学术探讨,集中整合和展示革命文化,对革命文化资源分布进行较为详细的标注和介绍,建设以重大历史事件的革命老区和重要意义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专题网站,全面提升革命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效果。最后,抢占和开拓校园新兴媒体引导阵地,借助学校的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等校级公共平台设置革命文化相关的议题讨论,将革命文化的内容转化为大学生能够理解的和喜闻乐见的话语形态,进而通过相关的平台进行发布和讨论,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使得大学生自觉接受革命文化的精神洗礼,以此有效涵养他们的价值观。
(四)整合特色资源,丰富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素材
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需要借助教育资源得以实现。革命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在生活中具有较为丰富的特色育人资源。一方面,注重校内革命文化特色育人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紧密结合本校办学历史、治学理念与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依托校训、校风、校徽、校歌、校园建筑及雕塑等载体,完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建造相关的校史馆和人物雕塑,对办公室、教学楼、宿舍楼群等公共活动场所进行环境优化,让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革命先烈斗争事业的艰辛历程,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知恩图报、追比先贤的精神品质,还可以实现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全面整合社会革命文化特色育人资源。在不同的革命阶段和历史时期,因革命斗争的具体需要、区域土壤文化以及社会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富有区域特色、不尽相同的革命文化形态。各地区的政府部门立足实际,对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革命文化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和保护,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奠定物质基础和提供鲜活素材。全国应当以省、市、自治区为基本依托,重点挖掘各个地区的革命文化特色资源,搭建具有特色和教育价值的育人平台。如江西省可以重点挖掘“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福建省可以重点挖掘以古田会议旧址、才溪乡调查会址、长汀革命旧址群等为代表的八闽革命文化;福建省和江西省还可合作共同挖掘“求真务实、一心为民、争创一流、无私贡献”的苏区精神。因此,地区革命文化特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应当立足本地,凸显区域特色,进而辐射全国,实现区域与全国革命文化教育基地的有效联动、共同发展。
运用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必定是一个长期的、漸进性的系统推进工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题和要求也会随着时代的具体要求而不断变化。因此绝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不断思考、持之以恒,在理论深化和实践转化中不断升华与创新,真正把革命文化落实到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各环节,覆盖到高等院校的受教育者,形成培育和践行大学生价值观的长效协调机制,使得广大师生自觉运用革命文化涵养自身的价值观养成。唯有如此,才能更有效、更持久地使得大学生将革命文化中的理想信仰和精神风貌作为自身修身立德、为人处事、建功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01).
[2]汪亭友.弘扬红色文化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党建,2019(5):21-2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 04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0-34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 439.
[7]武东生,刘朝阁.论习近平的时代新人观[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1):67-7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248.
[9]习近平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11]潘玉腾,陈赵阳.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65-68.
[责任编辑:范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