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远牧区移动居所设计分析

2020-05-08景琬淇强巴托美格桑达吉

建筑与装饰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景琬淇 强巴托美 格桑达吉

摘 要 分析总结当前藏族远牧区移动居所存在的问题,从建筑组合模式的更新、地域文化的传承、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以及结构体系的优化等方面提出设计建议,为实现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与藏区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参考。

关键词 藏族远牧区;移动居所;适应性设计;文化传承

游牧帐篷不仅代表着藏民的生活空间,更是反映藏族社会相应的生活方式、经济基础、文化意识形态的“活化石”。本文基于现状调研,总结远牧区牧民现状问题,并提出适应性的设计建议,为实现其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与藏区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新思路。

1藏族远牧区移动居所现状问题

为深入挖掘藏民的生活习惯,设计出以改善牧民生活质量为目的,既能传承藏族文化传统,又能适应生产生活需要的新型移动帐篷。调研特进行详细的调研,现将远牧区移动居所牧民的使用现状做出如下总结:

1.1 当代文化对牧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藏区文化逐渐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建筑的地域特色逐渐消失。调研发现,绝大部分藏民不再单纯依赖传统逐草而居的生活频繁游牧,而是仿照农业民族,开始在冬季牧场或城镇附近建立定居点。体现在建筑形式上,便是从游动的黑帐篷嬗变为定居的土石瓦房,这不仅意味着居住方式的改变,更意味着传统生产方式和文化模式的衰变,显然曾在牧人生活中无可替代的游牧帐篷面临着即将退出生命舞台的危机。

调研地出现了许多应用现代建筑材料和营造技术的简易变体,以迎合游牧生活运输、拆装搭建方便的需要,这难免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营造技术产生冲击。因此,如何寻求自然生态与现代建筑材料、营造技术的平衡点,保持游牧帐篷的生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2 建筑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现代游牧帐篷一切从简,仅布置生活必需的简单用具。即便如此,宗教祭祀空间不可省略,且保持着男左女右、火塘布置正中的传统。此外,即便被现代砖瓦房替代,在大型活动中依然不可替代,且营建过程仍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这些都是藏民对民族信仰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1.3 牧民对空间质量的迫切需求

调研发现,一些原始的居住方式已难以满足愈发多元化的需求。其一,传统帐篷中空间划分的长幼尊卑界定不再明显,座席的排位与规定不再严苛[1],席地而坐的方式逐渐被取代,这体现了牧民对于生活便捷度与使用舒适度的追求。其二,帐房内昏暗阴冷,牧民将牛羊粪作为营建材料之一,冬季铺在地面防潮,直接堆放在帳房内极易发生人畜交叉感染。其三,牧民从前仅地铺张牛皮或羊皮而卧,床榻属较奢侈生活品,而今已普遍为寻常牧民使用。其四,远牧点用电条件成为游牧帐篷中生活质量提升的最大阻碍。

综上,调研地游牧帐篷内部空间的布置、利用率、舒适度、使用便利性、卫生条件等诸多方面己不符合当下牧民的需求。新型帐篷的设计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若能将以上问题有效解决,将使传统游牧帐篷在远场草原上重新焕发生命力。

2藏族远牧区移动居所优化建议

新型移动帐篷应立足于藏区本土文化与习俗,充分挖掘传统地域性精髓,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2]。同时应与时俱进,满足当下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尽可能延续地域性建筑形式,采用当地材料和技术工艺进行适应性更新设计,以实现新型帐篷与地域文化、生态环境的有机共生。

2.1 建筑组合模式的适用性更新

建立固定建筑与移动帐篷相结合的建筑组合模式。主体建筑固定,附加建筑移动。夏季移动式帐篷适用于游牧生产方式的频繁迁徙与装卸,固定建筑转换为商业、服务、休闲等服务功能。冬季在定居点,移动帐篷与固定建筑合理组合对接,可扩大居住和贮藏空间,甚至可在其基础上增加其他多元化功能,以实现空间资源在时间上的最大化利用。

2.2 文化传统的适应性继承

远牧区牧民传统的居住形态既是时间累积的结果又是藏区地域文化的象征。在居住形式演变的同时,一些文化属性也发生了变革,有些功能在不断演化中被扬弃,而一些与民族信仰、民族传统[1]紧密联系的文化则被有效地延续下来,并在现代生活中进行了一定的转型和发展[1]。因此,新型游牧帐篷在设计时应寻找地域文化基因中变与不变的因子,有选择地继承藏区传统文化。同时,要适应当代生活,这既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体现了藏区牧民的根本利益与愿望[3]。

2.3 新能源技术的适宜性应用

藏区主要以粪便为供暖燃料、取材自天然牛羊毛的帐篷即是当地最普遍与适宜的居住类型,成为传统民居中最为朴素的“绿色建筑”,这是对地域生态环境的应答与民族性的传承,实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因此,设计中应该汲取传统帐篷中与环境相适应的有利因子,适宜运用符合藏区地域生态环境的新材料与技术,并与传统帐篷形式进行有机结合,以改善传统帐篷安全性、热工性差的弱点,同时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干扰。

2.4 居所结构体系的适便性优化

调研拖拉机或驮牛运输的运载量有限,远牧点游牧帐篷需频繁拆卸与搭建,且拆卸工作不易,整体性差。因此,结构系统应兼具便携性与频繁装卸。如可从人体舒适度入手,高效集约空间,寻求平衡空间生活与运载便携性的最佳平面尺寸。探究标准模块与无工具化组装的结构体系,精简多余构件以方便生产运输,使牧民能徒手完成骨架系统的安装,进行多地推广。

3结束语

藏族远牧区移动居所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变革阶段,面临着保护牧区生态环境,传承藏区民族文化,提升牧民生活品质的多重使命。在新型游牧帐篷的设计中,如何以整体性的设计思维,平衡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实现新型游牧帐篷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多元统一,值得后续研究工作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高珊珊.游牧民族居住空间、文化功能及其变迁[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8):273-275.

[2] 任登军,舒平,王哲.冀南传统民居适宜性再生路径研究[J].福建建,2017,(1):13-16,49.

[3] 张妍.四川藏区游牧民族居住形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