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向同行,协同效应

2020-05-08王珺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思政育人

摘 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探讨服装设计课程的改革,具有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秉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课程主题开拓思维,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能力、兴趣等因素,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融入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思政;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高校培育人才的途径,即各学科、各专业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思政”格局。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传统文化是国家形象的内生资源,服饰作为深植于特定文化模式中的社会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度和深度,是一国软实力内涵和发展水平的缩影。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影响深远,当代服装体系代表了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升华,在世界文化格局双向交融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传承和弘扬服饰文化,是充分演绎源远流长的服饰文明是中国担负大国责任、倡导包容的体现。 对于服饰文化这一具有外部指向和抽象内涵的综合承载物,要真正加大向国际文化融合的力度,为社会大众提供丰润的文化滋养,通过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有效提升文化自主能力,为中国经济和外交影响力的扩展提供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高度重视保护、研究、整理传统服饰文化精髓,建立渠道有效推进服饰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创作。

发挥思政元素在大学课程中的指引作用,能切实保证课程建设与讲授的政治立场与方向性。鉴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包含着大量审美意识培养、艺术价值评判、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爱国情怀等隐性思政教育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只需教师加以引导,便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探讨服装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实践,主要有以下意义:

首先,有利于充实服装设计类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其次,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凸显服装课程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最后,有利于加强打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丰富文化内涵与意义,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2014年,上海各高校率先探索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自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以来,学术界和教育界围绕“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推进课程思政,怎样推进课程思政”等问题展开了广泛地讨论,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理论方面已经形成共识,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为了“立德树人”,是为了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实践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上海众多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都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随着《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出台,课程思政的“上海经验”已经初步成型: “从战略高度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上海大学开设了“时代音画”课程通过音乐、美术等文化作品,引导“90 后”大学生读懂中国、感受时代,形成家国情怀。也因此,上海大学成为了探索全员育人、在通识课程领域启动“课程思政”教学转型的成功案例。在理论构建的同时,学者们和一线教师开始聚焦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希望能够找到可资借鉴的“范本”。现有的课程思政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研究主要侧重探讨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和内在逻辑研究,而较少实证研究; 第二,研究一般重宏观设计,而轻微观应用; 第三,职业院校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分析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一、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师为引导者,将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提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通过课程思政实践,解决了思政教育与专业发展、行业要求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了职业规范、职业品德、職业纪律及职业责任的基本要求,提升了人才未来岗位适应能力。

(二)加强思政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关联性

让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与服装专业的课程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引入课堂。用社会调查、实践走访和专业采风的形式,选取学生中熟悉而感兴趣的焦点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思政内容渗入到实践课程中。使学生不单纯的只是走马观花,而是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的一些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断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激发学生内心创作出对社会发展进步有突出贡献的作品。

(三)加强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联性

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本身并不冲突,学生只有大量的思想文化积累才能在服装创作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思政教育的授课形式,与服装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通过有意识的布置安排,让学生完成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艺术作品,使学生主动通过实践来积累创作素材,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创作的艺术作品更内涵展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也将会带给学生们创新性、实用性的教学成果,也可以有效地加强动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把课程思政带入到专业课程中来,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不断加深思想认知的成熟度,使其成为在创作上具有艺术灵感强大、文化底蕴深厚和思想素质优秀,并在日后经过行业锻炼能够成为高级创意人才后备力量潜质的专业人士。引导学生既能从形式上欣赏,又能从本质上看到其警世、激励、自勉等内在精神意义,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让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可贵之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可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引导学生充分思考文化现象背后的人文精神,对于学生更好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亦是思政理念在服装高等教育的很好渗透。

(四)充分挖掘其思政教育的深度和价值

在服装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是要学生生硬学习政治理论而是用思政视角,思想引领方式更好地去领会专业知识的内在属性,提高教学效果。鉴于其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又包含着大量审美意识培养、艺术价值评判、传统文化传承、环保理念传播、创新思维构建、爱国情怀等隐性思政教育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只需教师加以引导,便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服装类课程实践较为可行。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完美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发挥了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其中,认知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设计理念的同时,了解历史、文化及国情,并在专业课程实践中,不仅让学生体味传统艺术、民族风情得魅力,还要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是通过艺术设计项目实践中隐形思政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家情怀; 行为目标,是在设计课程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节能环保、遵纪守法等意识。

(五)改革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何顺应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发展,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时代要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中发挥本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些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得出如下结论:

(一)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秉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课程主题开拓思维,深挖思政元素,通过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线上答疑、课外作业与学习汇报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引人入胜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目标。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缘事析理的能力和思想政治意识,结合课程特點和学生能力、兴趣等维度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融入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 王俏.美术专业视角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3).

[2] 肖杰,张明海.设计艺术院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探求 [J].学园,2017(04).

[3] 陈云,潘昱州,彭荔.关于民办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7).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创”背景下的服装设计课程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18BTW002。

作者简介:王珺(1984- ),女,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