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20-05-08刘赞
摘 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中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择业心理呈现出新特点,产生了新的变化,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分析“双创”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并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提出解决对策,则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双创”;民办高校;择业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国内掀起了“双创”的热潮。随着“双创”的深入推进,关于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研究也快速地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认识“双创”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是摆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双创”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分析
(一)关于择业的基本心理认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办高等教育的转型升级,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择业心理认知上发生的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上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职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职业范围,呈现出选择种类丰富多样的特点。比如,一些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或者尝试新领域,或者去偏远地区发展。应该说,择业的基本心理认知是多彩有趣的,不太愿意安于现状,竞争意识显著增强,各地区的人才抢夺大战更是调动了这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过去十多年,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以获取稳定性的职业为职业选择的首要考虑,特别是愿意进入体制之内端“铁饭碗”,只有少数大学生敢于尝试创业或者继续深造。自国家提出“双创”以来,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民办高校在此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在校园及校外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及指导。
(二)关于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认识
近年来民办高校所开设的专业显著增多,加之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展,使得原有的专业学时被进一步分解和稀释,造成一些民办院校的某些专业训练不够,一些学生难以有效掌握专业知识。一方面,这些学生既想学有所长,做到专业与职业对口,另一方面,又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认为即使对口也难以做到职业的专业化。
二、“双创”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形成原因分析
“双创”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之所以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职业,有以下原因。一是,资本运作及其产生的价值量是民办高校立校的一个重要前提,所培养的大学生更多地侧重于应用型,而且是商业应用型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更多地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大国工匠,尽快地补齐国家科技短板,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机。这就使得民办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具有了丰富多样的择业选择,造就了各式各样的择业心理认知状态。二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相对而言参与校企合作的机会较多,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很多时候与社会需要是直接挂钩的,即使毕业大学生不选择进入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自我创业,但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具有了一定丰富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品质。
从大学生关于专业与职业的基本认识上可以看出,其一,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专业性教育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多地渴望通过职业的专业化来达到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马斯洛的需求层析理论以自我实现为价值旨归,而作为以独生子为主要人群的大学生则恰恰就是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其二,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表明,新时代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价值需求,在择业层面上也是如此。民办高校必须满足大学生的择业新需求,开设更多有价值有意义,且利于大学生择业的专业,并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
从择业的价值取向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把握上来看。一些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既想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完成自己确立的理想目标,又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上能够接受工作跳槽的现象,实际上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已经出现许多从公务员跳到自由职业,或从国企跳到私企等现象。但是,这样的心理认知往往造成较大的现实反差,过多地考虑地域的发展,而忽视了自我能力所面临的限制。说到底,是因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越来越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有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意识,加之社会竞争环境的影响。
三、“双创”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在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析了“双创”背景下民辦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肩负新时代铸魂育人的责任感,以心理育人的政策要求为指导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培育的思想意识
择业心理看似只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或者属于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要点,好像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不大,但实际上稍加分析就可知,作为培育人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做的就是人的工作,而择业心理是何种状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这些都是人的活动或人的工作的重要方面,择业心理从本质上讲反映的就是人的价值取向,是新时代培养人绕不过去也必然要回答的问题,人最终要走向具体的工作岗位,在自己的职业上实现其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民办高校应当提升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培育,逐渐改变一些传统的育人模式。较多的民办高校更多地是首先从经济收益的多少来设计和开展起教育活动的,这样做具有其存在的正当性。但是,也可以通过从择业意识培育的研究与提升上下功夫,通过意识培育的增强来实现经济收益的功能。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从民办高校发展利益考虑,这样做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质性要求,以内化进而外化的方式间接性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做的话会节约教育的成本。其二,从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来看,择业心理状态如何对于大学生职业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最终则是由大学生个人和社会共同确定的。这种确定性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得择业心理状态对于职业选择的决定性意义具有积极倾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回答这一问题,担负起择业心理培育的使命。
(二)立足新时代民办高校的发展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培育
新时代民办高校应当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与民办院校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研究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新变化,形成规律性认识,进而将其制度化常态化,做到顶层设计,特别是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择业教育、就业政策指导等方面做详细的分析。诚如前文分析,择业心理从本质上就是择业价值取向的反映,是人的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因此需要以科学的价值观为引导来矫正和纠偏,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就成为了择业心理培育的一个价值引导。择业心理应当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予以引导,要区别于西方化的个人主义的择业观,形成符合国家、社会、个人共同需要的择业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立足自身学校实际,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进行调试,既不可好高骛远,定位过高;也不可碌碌为为,被社会淘汰。
民办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培育是一项系统系工程,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结合起来,结合各个民办高校的发展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择业心理培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心理教育融为一体形成机制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特别是深刻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观,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讲授给大学生,同时学校为其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真正为其择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三)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择业现实创造性结合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民办高校必须将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要求与民办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培育的内容结合起来,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美好职业的追求,以及社会对于其新的要求。民办高校作为由民间流动资本所建立的高校,最直接地与其自身所依托的企业、组织发生联系,其所培养的大学生多数输入到其公司、厂矿。处于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正处于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期,如何培养满足这一转型期的人才,则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问题,而且是非常紧迫和棘手的难题。
民办高校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择业现实创造性结合。一方面,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目标需要制定心理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将新时代大学生择业的主体性需求作为教育方案制定的重要指标,从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價值追求着眼,真正地促成大学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实现其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曦,管惟希.当代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问题研究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01):52-54.
[2] 薛阳.浅析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及原因[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5-6.
基金项目:文章为西安外事学院首届“阳光护航”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大赛项目——“双创”背景下我校学生择业心理状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xl03;同时,文章为“鱼化龙”辅导员工作室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陕教工生【2019】2号。
作者简介:刘赞(1986- ),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法学硕士,讲师,西安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