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家义利观对树立正确义利观的哲学价值

2020-05-08高慧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期
关键词: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 要: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深入全面阐述义利关系,形成了注重道义原则、维护整体利益、重义抑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义利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了义利兼顾、义重于利、互利共赢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先秦儒家义利观对正确义利观的践行具有重要理论贡献。

关键词:先秦儒家;义利观;正确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 。正确义利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价值理念,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义利之辩”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方面,笔者将指出先秦儒家义利观和正确义利观的内涵,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哲学价值。对这些问题的辨析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正确义利观、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一、先秦儒家义利观

中国自古以来习惯于以“天下”的角度来看问题,《孟子·滕文公下》指出“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体现出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要有“天下”意识和社会担当。儒家认为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并且描绘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理想蓝图。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要求每个人承担社会责任,《大学》着眼于天下的治理与和平,要求个人要尽其所能去完成社会责任,通过“致知”“格物”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修身”,之后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观念既反映出古人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也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处理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就是“利”与“义”的关系。

先秦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义利之辩”是孔子道德学说的重要方面,也是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孔子首先对义利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义”是道德准则,体现出公平合理,是个人做事遵循的道德原则。“利”是利益、功用的意思。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义以为上” 他把义利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质,将义作为普遍的道德准则,推崇义而贬低利。但孔子并没有忽视利,而是肯定趋利避害是人的正常心理,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在孔子看来,追求利益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要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获取正当利益。义利双方发生矛盾冲突时,要“见利思义” 。这是孔子对于义利矛盾对立的解决思路,义重于利,精神价值重于物质利益,整体利益大于个体利益,重义抑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义利观。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追逐物质利益是人之常情,他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孟子认为,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受到教育,才能懂得人伦之道,国家才能实现王道。孟子辩证看待义利关系,并且从国家治理层面提出平衡义利关系的办法但他依然认为“义”是绝对重要的,他将道德理性称为“大体”,将利益需求称为“小体”,将“大体”与“小体”作为区分“大人”与“小人”的特质。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他主张追逐物质利益不能违背道义原则,如果二者发生冲突,就要放弃利益而成全道义。对此,孟子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主张的义利观在继承孔、孟的基础上有所变通。荀子也承认个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他说:“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以 ”。他认为君子和小人在知觉取向上都是相同的,都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所不同的是对于物质利益是否取之有道,即是否遵守道义原则,这与孔孟义利观的认知是相同的。但荀子是从功利角度来阐述义利观的。他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为了使社会井然有序而需要用礼来规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制定日常生活的共同准则。因此,“礼”的实质也是道德规范,是社会行为准则,是“君子”理所应当要遵循的道德践履,也是国家维持统治的必要手段。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是从人们内在价值追求的角度来阐释的,而荀子则展现出了道义原则的工具效用和外在价值,倡导以义制利。而且在儒家看来,国家行为也要受到“礼”的制约。各国在和平交往时期和交战时期都應该遵守双方的约定,受到礼法的约束。各国之间为了避免战争就制定了不少礼法。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义利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与发展,形成了注重道义原则、维护整体利益、重义抑利、见义思利、以义制利的义利观。

二、正确义利观

(一)正确义利观的提出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发展,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织联系,人类日益发展成全球合作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人类还共同面临着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全球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在新形势下,中国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义利观为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的价值指引。

正确义利观是在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非洲期间首次提出。之后他在公开讲话和文章中多次提及并且在对外关系中阐释运用,展现出中国外交特色,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二)正确义利观的内涵

什么是正确义利观?外交部长王毅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其中引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正确义利观”的重要阐述:

义,反映的是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这两段论述指明什么是“义”,什么是“利”,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义”是指世界公认的道义原则,包括国际关系中积累形成的道德规范以及国际法律。“利”是各成员在国际交往中追求的利益功效。

第一,义利兼顾是正确义利观的核心要义。正确义利观既否定抛开利益只谈道义的“假道义”,也否定蔑视道义追逐利益的极端利己主义,而是承认“义”“利”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都是国际交往的重要方面,倡导在国际交往中遵守国际大义,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理念,实现义利兼顾、共同发展。辩证地将“义”“利”结合起来,体现出义利观的正确性。

第二,义重于利,突出国际道义的优先地位。正确义利观强调义利兼顾,同时也指出义重于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在义利之间,义的地位优先于利,国际交往尤其注重道义,获取国家利益首先要遵守公平正义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正确义利观强调义利兼顾,义重于利,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外交中的“好好先生”,中国奉行国际主义,同时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绝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任何人不要妄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这是正确义利观所坚持的利益底线。

第三,互利共赢是共同义利观的目标追求。互利共赢不仅体现在成员自身繁荣发展,也体现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正确义利观是实现互利共赢的价值引领,互利共赢是践行正确义利观的目标追求和利益动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勾画了一幅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地球村蓝图,正确义利观为实现蓝图提供了新的价值引领。

(三)中国是正确义利观的践行者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中国一直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本国的和平崛起而奋斗不息,也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贡献。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累计对外提供援款达4000多亿元人民币,施行各类援外项目达5000多个,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体量和质量不断增长,迄今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成功解决了本国人民的贫困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了本国人民,有利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也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证实了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利于国家和世界的共同繁荣发展。

三、先秦义利观对树立正确义利观的哲学价值

正确义利观是在新时代下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丰富和发展,其对正确义利观的树立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先秦儒家义利观启示我们要辩证看待“义”“利”关系

先秦儒家阐述了义利辩证统一关系,承認追求利益的合理性,明确利是义的基础。道义和利益都是人的需求,是不可消除的,要积极协调两者的关系。但是先秦儒家依然将物质利益置于较低位置,重义抑利、以义制利,通过道德规范限制人们的利欲之心。自古以来,追求国家利益是对外关系的目标驱动,只讲义不讲利,国际道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失去存在基础;只讲利不讲义会导致国家之间相互倾扎、国际秩序混乱。正确义利观明确义利兼顾,正确对待精神价值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主张把世界道义与国家利益有机统一,充分肯定国家利益,倡导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加强国际和谐交往,实现合作共赢。

(二)先秦儒家义利观启示我们正确处理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先秦儒家“义利之辩”的目的不仅在于规范个人行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更在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政权稳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利益相关,整个世界结合成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大国推行利益至上原则,国际关系发展不平衡,冷战、结盟、对抗、战争接连上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单边主义、零和思维、绝对利己主义等义利观在世界格局大变革的新形势下更加显示出缺乏辩证思考、缺少全局观念,给国际交往带了种种桎梏,新时代需要新的价值观为国际交往提供正确价值引领。正确义利观倡导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摒弃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支持多边贸易,实现利益的和谐共生,对于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发挥出更强大的价值功效。

(三)先秦儒家义利观启示我们要更加注重国际道义

先秦儒家强调义相对于利有绝对重要性,两者发生冲突甚至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利益是可以为道义而牺牲的。正确义利观强调国际交往要讲道义、树正义,坚持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以大压小、恃强凌弱、以富欺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间的交往之道: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正确义利观也指出义重于利,义的地位优先于利,明确国际道义的重要性,但是坚持利益底线、坚持主权原则,中国奉行国际主义,绝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四、结语

正确义利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形势下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选择,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正确义利观的践行汲取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哲学养分,彰显出中国文化特色。先秦儒家对义利关系的辩证阐述、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等观点对于和谐国际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借鉴作用,而重义抑利的局限性则有助于人们平衡义利关系,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下[K].上海:中华书局,1983:265.

[3]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里仁第四[K].上海:中华书局,1983:73.

[4]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阳货第十七[K].上海:中华书局,1983:182.

[5]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里仁第四[K].上海:中华书局,1983:70.

[6]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宪问第十四[K].上海:中华书局,1983:151.

[7]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K].上海:中华书局,1983:336.

[8]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K].上海:中华书局,1983:332.

[9]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荣辱篇第四[K].上海:中华书局,1988:61.

[10] 王毅.坚持正确义利观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深刻领会習近平同志关于外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http://www.gov.cn/jrzg/2013-09/10/content_2484898.htm,2013-09-10.

[11] 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1130/c64094-26119225.html,2014-11-30.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3.

[1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1.

作者简介:高慧(1984- ),女,汉族,陕西延川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文化传播意义 张人之
新教与儒教的义利观对资本主义的作用——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