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口述史实践在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0-05-08李秋生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摘 要:将口述历史实践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无论是行课中融合取得的口述资料或是这一实践过程本身,抑或者是引导学生对获得的口述资料课下进一步去伪存真,都会让学生获得一个更加具有温度且可以触摸的历史形象,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同时也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认知历史、解读历史的境界。这对于提高夯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会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口述史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困境与改革教学效果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教学内容非常丰富, 重点在于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深刻历史必然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的基干课程,通过对中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从而使大学生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讲到学习历史尤其是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性,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中国古语云:“欲亡其国先亡其史”,也可见历史对于维系国家认同,维护政权安全的重大意义。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于今天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国家、民族认同意义非常重大。

二、大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面临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观察,大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过程中存在相当的困惑,很多大学生入学后由于在初中、高中阶段接触过相关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文科生而言,他们无论是对于历史细节知识的掌握还是对于历史大的脉络框架应该讲都是有着相当的基础的。因此,当他们在大学课堂再次遇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时候,面临熟悉的内容,首先就是感到疑惑:我们为什么在初高中学过的东西还要在大学里再次学习?这背后暗含的问题其实是留给老师的,即大学时代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如何带学生走出他们熟悉的维度并在日常授课中讲出新意。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教师在行课过程中首先应该向大学生重点展示大学阶段学习纲要课和初高中的不同之处。比如,高中阶段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更多是注重历史细节及一个个知识点的背诵记忆。而大学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更多是注重历史发展的脉络,强调其在逻辑上贯通性。同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更多是是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深入历史脉络当中去解读历史事件及在这个认知逻辑当中对于当代问题的解读。其次,西方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日常的行课过程中,作为任课老师一定要联系现实、吃透教材把教学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要基于教材高于教材讲出一些新东,同时要有一定学理的支撑,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信服。其实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刻要求。

第二,大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过程中面临时空层面的困境

首先从时间层面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从19世纪40年代也即1840年开始,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这些内容对于今天的大学生主体00后的学生而言已经是过于久远了,而且历史事件在时间上来说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让历史回放或者百分之百的复原历史事件。且不要说19世纪的历史,即便是对于新中国建国后的历史,对于相当学生而言也是十分陌生的。即使是在初高中阶段接受过相关历史知识学习的文科学生而言,也基本上只是了解一些相互没有联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如不能激活这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便不足以彰显大学思政课训练思维、培养价值观的重要性。

其次从空间层面看,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体系而言,诸多历史事迹多涉及的全国很多个地方,空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对于课上所讨论的历史事件而言,他们所发生的的地域对于大学生而言,既非他们的家乡,又多是他们从来没有去过的触摸过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增加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陌生感。从认知层面而言,如今的大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过程中存在着时间、空间层面的困境。

第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學生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其他错误思潮的影响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是非常之高的,不夸张的说几乎是无时不网、无事不网,因此他们一方面可以快速地获得信息这其中包括一定知识的迭代和更新;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也及其容易受到网上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涉及到党史、国史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例。“历史虚无主义”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它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形式总是根据现实状况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没有改变。

总之,面临移动互联网时代挑战,大学生极易受诸如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如何以情化人,以相当的学理支撑,以有温度、有深度的历史讲述对抗这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地方口述史实践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优势所在

口述史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来的,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所谓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当然,口述史也并不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照此逻辑地方口述史,就是关注或者记录特定地方或特定地域一些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将地方口述史实践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不论是对于课堂的理论教学亦或是对于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化解上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切实提高夯实纲要课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尽管纲要课程的一部分教学内容过于久远,在口述历史实践层面很难进行,但涉及到的党史、国史部分确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纲要课教学目的更多是在于让学生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深刻历史必然性。而涉及到这一部分内容,却可以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宽领域的口述历史实践,尤其是对于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历史,这样的题目太多了。因此适当关注学生家乡或者学校所在城市的红色革命故事、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土改、社会主义改造等一些重大事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变迁情况等等恰恰是地域口述史实践的较为匹配的内容。

将口述史的实践适当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触摸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熟悉的维度,同时让他们走出了空间上的陌生,有利于激发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好奇心,驱动他们对于课程的学习和研究热情。此外,口述历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面对面的访谈体会“活的历史语境”进而挖掘史料以及再现普通人的声音。因此这些亲历者讲授的口述资料也是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最为有利的回击。

第二,由于年代问题,我们也必须承认,很多口述人的记忆存在偏差甚至是张冠李戴的错误,因此口述史实践获得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通过其他如档案等其他文献资料加以佐证,已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而任课教师在一定程度指导学生从事这一课下的环节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会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解读认知历史的能力甚至是将来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那么针对一些错误的思潮很自然地就会得出自己正确的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真正达到了纲要课教学的目的,能够让学生真正领会感知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和论述。

第三,将地方口述史实践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也是纲要课实践教学的一个可操作性很高的选择。长期以来,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感知认识解读历史,一直是一个难题。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即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口述史实践恰恰在这方面就有这很强的可操作性,任课教师提前布置,让学生利用假期完成对一些历史亲历者的采访口述,从笔者多年的实际操作经验来看,学生收获是很大的,也确实能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将口述历史这种研究历史的方法适当引入纲要的授课过程之中,尤其是地方口述史的实践对于推进纲要课的教学改革,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都会起到很大的正面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学生亲自在课下从事这一具体的实践,抑或是师生在课堂上展开的对于口述史获得资料与教材的结合及去伪存真展开的对话,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新中国建立70年以来的历史的深度理解和把握,这对于提高纲要课授课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参考文献

[1] 王正宇,王毅.口述家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2).

[2] 王佳佳.网络空间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9(05).

[3] 高春菊.地方口述史收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6).

[4] 高春菊.地方口述史收集实践教学模式新探[J].衡水学院学报,2017(08).

[5] 李晓丹.口述史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4).

[6] 胡凯基,巨传友.口述史与90后大学生的新中国历史学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04).

作者简介:李秋生(1981- ),历史学硕士,河北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史、口述史实践。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分解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
Sandwich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