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赓续、新变与可能

2020-05-08徐璐

扬子江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文学当代文学鲁迅

徐璐

一、会议概况

2019年10月27日,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当代文学创作与新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五个国家7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国际研讨会。

27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张光芒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表示祝贺。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对中心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从三个方面对会议主题展开了精辟论述:首先,新文学传统本身内涵复杂,应承认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其次,关于新文学传统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后者对前者的延续表现为选择性的接受;最后,研究者对新文学传统、当代文学创作及二者关系的探究,要保持一种反思的态度。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致辞,肯定新文学研究中心二十年来的卓越的贡献:始终有一种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勇气;一直以深厚扎实的学术积淀开拓学科建设新的格局;以深稽博考的学术态度推动学术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不断走向新的境界;以海纳百川的学术胸襟促成了学术交流激流勇进、蓬勃向上的态势。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奚密教授通过梳理北美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及其与国内学界的差异,反思了海外研究过度征用西方理论所带来的问题,并强调了翻译对于文学传播的重要意义。福建师范大学汪文顶教授的致辞回溯了福建师大和南大新文学中心深远渊源,并高度评价了叶子铭先生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最后,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王彬彬教授致辞,对于各位嘉宾对中心的鼓励和祝福表示感谢。

会议有主题发言与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主题发言第一场由何锡章教授主持,李怡、谭桂林、李继凯、刘川鄂、黄万华等五位教授围绕当代意识、生命主义传统、文体生态体系、新文学伦理、当代文学的发生的海外语境进行了精彩的阐释。由陈国恩、毕光明教授进行了评议。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刘勇教授主持。王彬彬、洪昔杓、杨剑龙、藤井省三、郜元宝、王润华等六位教授围绕鲁迅的晚年思想、鲁迅的作品及形象传播、鲁迅小说插图、鲁迅与中日推理小说传统展开了世界性的对话,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离合、南洋文学想象做了勾勒梳理。韩春燕、杨洪承教授给予了精当评议。

下午专题研讨各分会场分别由温潘亚、李静、李松睿、何平主持,40余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报告,由12位学者进行了深度评议。专题研讨第一场由张清华、李永东、刘小波等学者围绕启蒙、革命、乡土等宏大主题进行了再解读,既有对左翼文学、革命文学传统的观照,又有对启蒙文学、人的文学的新阐发,从多维多元的角度对现当代文学研究进行了整合性思考。第二场讨论会集中于多种文体的研讨。奚密、李章斌、汪文顶、姜建等专家的发言,既有关于新诗语言本体的观察省思,又有对现代散文传统的追溯;与此同时,有多篇研究从世界华文作家作品出发,探讨其与新文学传统的关系,由此展现了另一重研究空间和学术视野。在第三场研讨中,李遇春、何平、王洪岳、徐仲佳等十位学者从文学史范式、语言、叙事等多个角度对于现当代文学现象进行了解剖,既有对文学史观、文学史分期的宏观新论,也有围绕着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重评细读。第四场研讨中,李松睿、周新民、赵步阳等学者聚焦于文本细读,以诗性审美的语言深入文本的内在肌理,并探讨了当代创作与新文学传统的关联。

二、赓续:新文学传统与当代文学的复杂关联

对于新文学传统究竟何为,与会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但都意识到传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多元、动态、杂糅的。而传统因其复杂性,更需要进行反思、批判、清理、再造。不管是新文学双重传统的提出,对启蒙主义传统的弘扬,抑或对革命文学精魂的呼唤,还是对被遮蔽的文学传统的再发现,文体生态体系的建构,都展示出学界的开阔视野与包容性思维。

南京师范大学谭桂林教授挖掘出新文学被忽视的生命主义传统。他以《新青年》为切入点,发掘和探讨新文学先驱们对“生命”的言说及其对生命主义的理论建构,指出生命主义的核心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并且对现代学术史上的这一缺失进行深入的检视与反思。陈国恩指出,谭桂林的研究史料扎实,他所聚焦的生命主义传统强调对人的欲望和本能的尊重。从传统到现代是不断建构的、变动的歷程,文学研究应该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湖北大学刘川鄂教授从启蒙立场出发,再论五四伦理由家国天下到个人本位的现代转型,重审了五四人的本位的个人主义传统、人的文学的重要性,其意义在于反专制集权,倡民主自由;反等级秩序,倡人人平等;反道德泛化,倡全面人性。五四伦理因而具有当下性、世界性、人类性。陈国恩评议,“人”和“传统”这两个问题影响深远。从家国天下到个人本位的转型的提出,是对五四人本主义开拓性的思考。

陕西师范大学李继凯教授长期致力于打通近现当代文学研究。他认为,新文学传统固然有其思想命脉,但新旧杂糅文体也同样重要,因此“文体生态体系”这一客观存在是新文化新文学创造的一个文体传统。这一体系具有包容强大生命力,文体转型与新建,在文化交汇磨合中重构,是作家创造力的体现,其对于当代文学的巨大持久决定性的影响。

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围绕“当代文学与新文学传统的离合和异同”的话题,考察了当代作家群的代际、人员身份的离合嬗变。他从宏观比较梳理当代作家与中国传统、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而后辨析现当代作家在文体创作多样化上的异同,进而指出不能简单判断当代作家和新文学传统的关系,要有整体性、历时性的眼光。

三、新变:中国文学与世界的双向互动

此次研讨会充分彰显了世界眼光与比较视域。与会专家不仅致力于拓展现当代文学的边界,弥合研究中的断裂带,也在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下回视,传达了一种融入世界文学的努力与用意。研究者或寻踪中国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流布,或阐发海外文学想象与中国文学的双重互动。

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从文学与图像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在俄传播最广的1960年罗果夫译本《阿Q正传》的插图进行考察,指出苏联画家叶甫盖尼·科冈通过简约的线条勾勒,注重图像乡土氛围的营造、呈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方式匹配译介的小说文本,表现了画家以图释文的努力,与鲁迅原文的深刻生动相契合。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洪昔杓教授借助于翔实的史料考辨,探讨鲁迅作品在近代韩国的传播、接受以及鲁迅大众形象的塑造过程,为鲁迅作品及鲁迅形象在韓国的影响做了一次细致入微的知识考古。韩国作家李光洙以阿Q形象为原型塑造了韩国国民形象“朴先达”,并以鲁迅作品为媒介传播启蒙思想,唤醒朝鲜民众。洪昔杓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近代韩国文本中鲁迅个人形象的流变,指出这种视觉化的作家形象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鲁迅在近代朝鲜的大众化。杨洪承认为,洪昔杓教授在比较史、接受史的层面上谈鲁迅在异国的接受,杨剑龙教授谈的苏俄鲁迅小说译本的插图是一种副文学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对文本的重写,两人的研究形成呼应。

日本东京大学藤井省三教授致力于东亚文学的整体性研究,细致分析了《酒国》三层故事结构,并通过鲁迅的《狂人日记》、松本清张的《隔墙有眼》、莫言的《酒国》建构起东亚的侦探小说/元侦探小说的系谱。鲁迅影响了松本清张的社会推理派小说,而松本则影响了莫言的创作。莫言充分继承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和松本清张推理中对社会性的重视,创造出独具个人特色的社会派元推理小说。

山东大学黄万华教授梳理出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的“海外语境”,一是从中国大陆经由台湾、香港抵达欧美,一是从中国大陆流徙至香港。这两条路径作为“文学民间”的重要构成,不仅接续了现代文学的丰厚传统,也参与了当代文学的建构。毕光明认为,黄万华关注当代文学发生与海外语境,拓展了当代文学范围边界,是重写当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参考。

马来西亚南方大学的王润华教授的报告视野宏阔,呈现出东西方文化在想象南洋时所体现的差异视角,西方和中国都持有西方中心或中原中心主义,而南洋的本土想象则解构、破除了这种神话,表达出在地化、多元化、边缘性、交杂性的经验与主题;同时,南洋的文学想象进入中国现代文学,也催生了新的中国文学想象。

四、可能:当代文学在批判反思重构中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距今已有百年,中国当代文学亦历经七十年的风雨试炼。在此过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遭遇了挫折与危机,也经历了蜕变与新生。而文学研究与批评,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助推器,坚持对社会的批判、对传统的反思以及重构,以问题意识带动研究的深入,指向当下文学创作存在的偏向与弊病。

四川大学李怡教授反思了当前学界过度推崇“当代意识”的热潮,并结合自身学术经验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与自省。在他看来,“当代意识”“当代批评”并非不证自明的概念,而是需要认同、衔接和再造“现代的质地”。只有回到现代,才可能有真正健康的当代。毕光明评论道,李怡表现出对于当代批评的强烈期待。相比于当代批评界存在的精神堕落、红包批评等乱象,现代批评家更尊重独立的精神世界与信仰。

不同于李怡教授洋溢的批判激情,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则将情感熔铸史料,沉潜其中,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考察梳理,阐析了“九一八”事变后的鲁迅在日本侵华问题上的预感与忧思。他指出,鲁迅的一些文章虽然没有直接指向抗日,但是在晚年经常提到金元、明清时期,汉人两次奴于异族的经历。他深知无法避免日军侵略的可能,在抗日问题上最为担忧的是尚处于蒙昧中的国民面对的精神沦丧,治心术的文化专制。王彬彬认为,这是鲁迅间接而深刻地关注民族忧患、批判性地讨论抗日救亡问题。

总体而言,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丰硕,众多专家学者聚焦新文学传统重识、梳理当代文学创作与新文学传统的关系、考察当代文学创作的得与失、新机遇与新问题,探讨未来文学发展的走向与可能。会议提出了众多新颖的议题,形成了一个充分争鸣的学术场域,深刻挖掘出当代文学与新文学传统之复杂关联,推进了百年中国文学研究进展,呈现出精彩纷呈、多元共融的学术盛景。

猜你喜欢

新文学当代文学鲁迅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孔乙己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阿迅一族
论“言文互动”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