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关系
2020-05-08路建红
摘 要:红色文化是共产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信念始终贯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文章立足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实际,从三方面论述了红色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关系,主张在新时代应该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引领和激发功能。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契合关系
红色文化诞生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升华,凝聚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在革命时期,红色文化体现为勇于抗争、不畏牺牲的革命情怀,在建设时期,红色文化体现为奋勇争先、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文化体现为努力拼搏、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当前,红色文化以多种形式表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因此,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教育价值,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指引。
一、红色文化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的重要内容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念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实践而来的重要精神财富,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政治价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坐标,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指南,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二十四个字的倡导。这二十四个字的倡导既体现出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更汲取了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精神。从国家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将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价值追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红色文化中就已形成,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使命。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得到了巨大提升,中华民族正在大踏步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红色文化贯穿在中华民族奋斗、发展和崛起的历史中,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也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动力。
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将我们社会建设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这些价值追求同样在革命时期就已经发端,早期的共产党人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追求带领人民努力抗争,就是要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在建设和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日益完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已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同样也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从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素养。这些素养是红色文化中的既有的内容:共产党人本前赴后继,挽救中华命运,体现出了真挚的爱国之情;红色文化是工人阶级的文化,敬业是工人阶级的本色;诚信既是传统中华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更是红色文化中的基本内容;友善同样是既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又是红色文化中凝聚革命力量的源动力。
概而言之,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了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源泉。
二、红色文化保障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治方向
(一)红色文化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念
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功能。
首先,红色文化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逐渐形成的精神财富,具有极强的政治感染力和号召力。高校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培育的关键时期,树立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导向作用,挖掘红色文化中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多样化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把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进而发挥红色文化内在的政治导向功能。
其次,红色文化本身的政治价值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保障。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在前赴后继的伟大革命事业中的实践产物,在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拼搏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大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感受到革命先烈们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而且能够了解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而更加坚定其政治信念。
最后,红色文化本身的精神力量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自觉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红色文化是革命的产物,也是改革创新的产物,其所蕴含的奋勇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大激励作用,也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更加坚定了大学生的政治信念。
(二)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的政治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教育引导学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但要培育学生在价值观层面的信念和认同,更要培育学生的政治理想。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怀着崇高的理想前赴后继,甘于奉献,在革命事业中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在艰苦的条件下甘于奉献,自立自强,先后形成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奋勇拼搏、永远创新,形成了勇于探索、改革创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当前,中國的发展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不论从综合国力还是从国际影响力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性的大国,在各个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建设、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中流砥柱作用。在高校教育中不断汲取蕴含于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政治信念,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因此,以红色文化引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理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求。
三、红色文化与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
(一)红色文化锻造大学生的个人品格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共产党人所具备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等。在新时代,红色文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已经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以物质和精神的形式被人们广为传唱,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要土壤,根植于、成长在这块土壤上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个人价值的追求,也是大学生锻造个人品格的价值方向。所以说,红色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在锻造大学生个人品格方面是相互契合的。
(二)红色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理论视野
红色文化是共产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重要产物,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能够让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以红色文化为引子,以共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为线索,拓展理论视野。从理论层面看,高校大学生正处在汲取知识、学习理论的重要阶段,红色文化中既有大量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又有激人奋进的革命情怀,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启发和激励作用。
首先,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而红色文化本身是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实践的结果,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体现。因此,高校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学习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拓展自己的理论视野。
其次,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要以红色文化作为理论基础来进行。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在特质上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能够广泛地被接受。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既能够加深他们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又能够拓展他们的理论视野。因此,从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角度来看,自然要以红色文化作为理论基础来进行。
再次,大学生的学习是不断拓展视野的过程,需要运用大量鲜活的材料和案例来支撑的,而红色文化能够提供大量的历史材料,具有内在的体系和线索,能让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具备宽广的视域和丰富的史料,施教者可以充分挖掘这些史料中的内容并与当前社会现象进行对照和综合,梳理出一条脉络,以体系化的方式让学生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丰富视野,拓展思维,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综上,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财富,其所蕴含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信念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能够找到与红色文化相通的契合点。因此,当前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导向作用,使红色文化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指引。
参考文献
[1] 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3] 潘松文.红色文化之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及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9年西安市社科规划项目的成果,项目编号:19Y104;文章为2018年西安市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L106;文章為2018年陕西省教科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H18H246;4.文章为2018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YBRS43。
作者简介:路建红(1978- ),女,硕士,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