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
2020-05-08高远
高远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讲话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式将“文化自信”加入到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提法中,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模式,并进一步对文化自信做了深入的阐释。他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这段话不难分析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蕴含的深刻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内涵基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文章试围绕三个维度对文化自信的传承、发展和超越作一探讨。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文明;传统文化
一、文化自信源于历史的积淀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醒目却又最习以为常的标签。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认定。中华文明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在这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统优秀文化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理念代代相传,植根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种精神基因。有学者曾这样说明中华文化的伟力,“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的精气神,是走好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主要表现在树立方向引导、凝聚民族精神、提供思想资源、倡领道德新风、激发向上力量等方面”。
中华文化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支撑,是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依据,也是创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资源,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其悠久的、丰厚的、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承载着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理想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自信的重要来源。
二、文化自信立足现实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过“文化自信”这一概念: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履新总书记当天就高度肯定和评价了“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2014年3月7日,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团政府审议工作报告时提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014年10月15日,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5年11月3日,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他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又一次提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思考,围绕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的关系,用“最根本”“题中之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等字眼进一步强调了文化自信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循序渐进地将文化自信融入到四个自信中。
2016年6月28日,总书记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首次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并列,构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自信的理论框架。同时,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又一次重申“四个自信”,使“文化自信”成为“不忘初心”之后的又一关键词,那么,总书记为什么如此强调“文化自信”,其思考问题的现实立足点在哪里呢?
其一,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现实需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国家,经济上的成就带来了自信,隨之也影响着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但是文化自信不只是一种形式和态度,更应该成为有深刻内涵的推手助力社会正能量的弘扬、价值观的树立和道德风尚的引领。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传统优秀文化的土壤,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升华。革命文化包含的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西拍坡精神等,是党和人民在历经艰苦奋斗取得革命成功后留下的宝贵财富,对我们青少年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价值理念十分重要,少年强则中国强,革命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树立关系中国的未来。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和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一直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高点,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建设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根本出发点。
其二,立足于文化自信是全面深化改革强大的精神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我国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抵御风险和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活力,同时也催生了利益主体的的多元化和价值追求的多样化,各种利益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博弈层出不穷,如何来调整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减少社会矛盾,并以社会共同体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求同存异继续深化改革,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从文化价值层面去努力,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利益观,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整体的审视、对话和反思。从一定程度上,文化自信能带动改革自信,文化观念的疏通、引导及重建功能对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显而易见,“如果缺失这种建立在深刻的文化自觉、文化批判、文化反思、文化审视基础上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因为缺少自我审视、批判、反思、校准和改进提升能力,从而迷失方向、踟蹰不前”,文化自信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文化层面改革的一部分,也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三,立足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三个自信的精神源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中华文化为走好中国道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了道德依据,为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历史来源。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侵润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扎根的土壤,使道路自信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更加完善、理论自信更加扎实,离开了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就缺乏底气,难以支撑。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和持久力发自肺腑,是最为贴近百姓心声的认同感,能更好的把握和践行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从而为道路自信增加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制度自信注入改革创新的活力,为理论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因此,文化自信就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生长土壤,离开了文化自信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是缺少根基的自信。
思想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现实,在全球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要求,同时又提出了“四个自信”,尤其强调了“文化自信”,颇有深意,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党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不忘初心更好的前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坚持不忘的初心,只有不断的加强对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感,才能凝聚更多共识把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完成得更好,所以文化自信是立足现实的选择。
三、文化自信指引未来的方向
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直到今天,我们从落后挨打到学习西方,从否定传统到重新崛起,中华文化也经历着打破、对立、否定、革新和重建的过程。今天,我们成为了全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世界强国,但是我们并不是文化影响力第二的世界强国,未来世界,一个大国的崛起的真正标志还要看到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和认同感,关于中国人最终的精神归属,梁启超先生曾这样预言:“ 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再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最后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可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标志,当前我们就处于这种找回文化自信、开展文化重建、着力文化输出的时代,其中文化自信是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说经济指标、军事实力、科学技术是硬实力,那文化自信无疑是软实力。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的复杂局面之中,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趋于相对缓和,各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的影响下,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就要本民族文化自信,在自信的基础上创新文化理论,引领文化风尚,培育文化价值,开展文化建设,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的话语权,通过中国文化向世界人民传播自己的价值理念、传统精神和独特魅力,凸显中国文化的底蕴。
进入21世纪以后,跟随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势头,中国文化自信的重建和文化输出也强势回归。从十七大六中全会到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拉开了文化建设的新篇章,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坚定我们对中华文化崛起的信心。目前。海外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汉学家,这些汉学家热衷中国经学、医学、武术、礼仪、饮食、风俗等传统文化的研究,在海外掀起了一股潮流。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和文化自信回归,国内也掀起了“国学热”,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以后,许多外国同胞开始学说汉语、学写汉字、学着汉服、学儒家文化。许多大学校园建立了“孔子学院”,建立了“国学系”。孔子学院在海内外也积极发挥作用,目前世界上一共有200多个“孔子学院”。这些可喜的现象,让我们对未来中国重拾文化自信充满了信心,同时也说明文化自信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之基、力量之源。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J].理论学习,2016(08):1.
[2] 胡颖.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38(09):19-22.
[3] 汪晓东,杜尚泽.让主流媒体牢牢占领传播制高点——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侧记[J].中国报业,2019(0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