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林二斑素瓢虫发生规律研究
2020-05-08朱国渊吴忠华张永科阿红昌许丽月王进强
朱国渊,吴忠华,张永科,段 波,阿红昌,许丽月,王进强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景洪666100)
白粉病是我国橡胶树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由橡胶树粉孢菌Oidium heveae Steinm 侵染引起[1]。该病主要为害橡胶树的嫩梢、嫩叶、嫩芽和花序,发病严重时,整个病叶布满白粉,叶片皱缩畸形、变黄,最后脱落,从而推迟开割,胶乳减产,导致重大经济损失[2]。目前防治橡胶树白粉病主要使用硫磺粉和粉锈灵烟雾剂,但长期使用已使病原菌产生显著的抗药性而降低防效[2-3]。
食菌瓢虫隶属瓢虫科Coccinellidae、瓢虫亚科Coccinellinae,食菌瓢虫族Psylloborini,主要取食作物、果树、蔬菜等白粉病菌丝体和孢子[4-5],有时也取食其他小虫[6];因其分布广泛、繁殖力强、寿命长、食菌量大和能取食多种白粉菌的特点,成为抑制植物白粉病不可低估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4-5]。二斑素瓢虫Illeis bistigmosa Mulsant 属食菌瓢虫族Psylloborini、素菌瓢虫属Illeis,可取食格木、佛手瓜和橡胶树白粉病菌的菌丝体和孢子[6-8]。目前国内外对二斑素瓢虫的研究仅有形态特征、分布、取食情况的简单记录[6-12],而有关其发生规律、分布情况等研究基本属于空白。2014 年5 月至2017 年12 月,笔者对二斑素瓢虫在云南省橡胶林的分布、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田间保护和利用其控制橡胶树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固定观察点概况
固定观察点设在西双版纳景洪市江北三达山和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景洪橡胶树种质资源圃,共7 个:勐1(N 22°01.2156′、E 100°48.9955′,海拔627 m,阳坡)、勐2(N 22°01.3805′、E 100°49.9884′,海拔750 m,阴坡)、勐3(N 22°02.3219′、E 100°50.9540′,海 拔907 m,一 半 阳 坡、一 半 阴 坡)、勐4(N 22°02.5441′、E 100°52.2836′,海拔980 m,阴坡)、勐5(N 22°02.8719′、E 100°53.6919′,海 拔1 126 m,阳坡,胶园管理较好)、勐6(N 22°04.0016′、E 100°53.1753′,海拔995 m,阴坡)、农业部景洪橡胶树种质资源圃(N 21°08′~22°40′、E 99°55′~101°50′,海拔600 m)。
1.2 调查方法
系统调查:从5%的橡胶树抽芽时起,每个固定观察点随机选取10 株橡胶树,每株沿东西南北4 个方向分别勾取1 蓬叶,观察二斑素瓢虫发生情况,同时每蓬叶随机摘取5 片中心小叶,共200片,观察橡胶树白粉病发生情况。每7 d 调查1次,统计二斑素瓢虫卵、幼虫、蛹、成虫的数量和感病叶片数、病害级别,计算白粉病病情指数。
普 查:2014 年5 月 至2017 年12 月,采 用 扫 网(扫10 网)和勾枝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红河及文山等6 个州市19 个县的主要植胶区进行普查,每年1~2 次。记录二斑素瓢虫的数量及在云南植胶区的发生、分布情况。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
白粉病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DID—病情指数(以叶片为单位),DDLNi—各病级叶片数,I—病情级数(0,1…5 级),TSLN—调查总叶数。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 进行统计分析,分布图用Arc-GIS 10.0 软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斑素瓢虫在云南省植胶区的分布
对云南省6 个州/市19 个县植胶区的二斑素瓢虫发生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232 个点,其中有76 个点采集到二斑素瓢虫。根据在每个市/县采集到二斑素瓢虫点的数量占总采集点数量的百分比,将全省植胶区二斑素瓢虫的分布情况分为无(0)、低(0.1%~40%)、高(41%~75%)3个等级(图1)。结果发现,二斑素瓢虫在云南省大部分植胶区均有分布。在景洪市、耿马县、沧源县、镇康县、麻栗坡县、孟连县采集到二斑素瓢虫的比例最高,说明其种群数量较多;绿春县、河口县、盈江县、芒市、江城县、西盟县、墨江县、金平县、勐腊县、瑞丽市有分布,但数量较少;思茅区、马关县、勐海县等地橡胶林未采集到二斑素瓢虫。
2.2 不同海拔对二斑素瓢虫分布的影响
对不同海拔高度(97~1 147 m)采集到的二斑素瓢虫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图2)。结果显示,除海拔97~100 m、220~300 m、400~500 m 未发现二斑素瓢虫外,其他海拔均有二斑素瓢虫的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500~1 000 m,每个点采集到的二斑素瓢虫数量在1~16 头,多数为1~4头。二斑素瓢虫种群数量的多少及在地理分布(海拔高度)上的差异可能与橡胶树种植的海拔高度(橡胶树通常种植在海拔500~1 000 m)、笔者开展普查的时间和普查次数有关。
2.3 二斑素瓢虫发生规律
二斑素瓢虫在云南省大部分植胶区周年发生,世代重叠,主要发生在2 月下旬至6 月中下旬(图3)。由图3 可知,成虫一年有3 个发生高峰期,主要发生高峰期为2 月下旬至6 月下旬(2 月25 日-6 月25 日);幼虫、卵的发生情况整体呈“M”型,幼虫一年有4 个发生高峰期,卵一年有5 个发生高峰期,但两者主要发生高峰期基本一致,即2月下旬至3 月下旬(2 月25 日-3 月25 日)和5 月上旬至6 月中下旬(5 月6 日-6 月25 日)。二斑素瓢虫的发生规律与橡胶树物候、白粉病发生流行季节有关,如1 月上旬至2 月中旬正是橡胶树落叶、抽叶期,叶片稀少或未完全展开,白粉病菌量少,不利于其栖息及取食,虫口数量较少。
2.4 二斑素瓢虫与白粉病的发生关系
二斑素瓢虫发生情况与橡胶树白粉病发生规律基本一致,但有一定的滞后性(图4)。由图可知,在云南省植胶区橡胶树白粉病周年发生,发生高峰期主要在2 月中下旬(2 月20 日)至4 月下旬(4 月22 日),其中3 月18 日平均病情指数最高(43.87),严重时导致橡胶树落叶;5月份以后虽有发生,但病情指数较低,不影响橡胶树正常开割。二斑素瓢虫主要发生在2 月中下旬(2 月25 日)以后,种群数量多少与白粉病菌量呈正相关。这是因为2 月下旬橡胶树叶片已展开,白粉病开始侵染橡胶树叶片,给二斑素瓢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5 月份橡胶树叶片虽然老化,但雨季来临,昼夜温差大,利于白粉病的发生流行,但因温度较高,病情指数较低,二斑素瓢虫食物不足,种群数量整体减少。
3 结论与讨论
二斑素瓢虫Illeis bistigmosa Mulsant 属素菌瓢虫属Illeis,国内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尖峰岭)、云南,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等地[6-7,9,11,13]。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明确了二斑素瓢虫在云南省植胶区的分布、发生规律等生物学特性。调查发现,除普洱市、临沧市、马关县、勐海县未采集到二斑素瓢虫标本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500~1 000 m;在橡胶林周年发生,世代重叠,主要发生高峰期在2 月下旬至6 月中下旬,其发生规律与橡胶树白粉病发生规律基本一致,但有一定的滞后性。
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学者报道的素菌瓢虫属Illeis 其他种的分布情况较为一致,但发生规律有一定差异。素菌瓢虫属各种在地理分布(海拔高度)上有差异,如台湾已知的2 种,高山(海拔2 400 m)上采集的多为陕西素菌瓢虫,而从丘陵上采到的应属柯氏素菌瓢虫,在中间地带如1 400 m 奋 起 湖 则 两 种 混 合 发 生[14];曹 诚 一(1984)等[9]报道二斑素瓢虫分布于海拔870 m(云南瑞丽);罗永明(1985)等[15]在海南宝岛新村对橡胶林素鞘瓢虫Illeis cincta Fabricius(有学者认为我国并未发现素鞘瓢虫[6,9-10],该种仅产于印度及斯里兰卡)成虫、幼虫田间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素鞘瓢虫发生情况基木上与白粉病流行情况相一致。在海南宝岛新村橡胶林,素鞘瓢虫Illeis cincta 成、幼虫在一年中初现期在一月上旬,在2-3 月发生数量最多,4 月末以后消失[15];在台湾南部地区,柯氏素菌瓢虫Illeis koebelei 几乎周年性发生,9 月在夏秋交际时开始在柿子叶片及果实上发生,11 月至隔年3 月底普遍出现在许多罹患白粉病植物上,4 月后气温升高数量逐渐减少,夏季白粉病不易发生之逆境下,较容易在破布子Cordia dichotoma 植 株 上 发 现 成 虫[16]。这 可能与属种间个体差异、作物、云南山地小气候环境有关。
橡胶树白粉病的发生存在中心病株,如能大量饲养释放二斑素瓢虫于中心病株上,对抑制此病蔓延定会起重大作用。本文对二斑素瓢虫的分布、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为保护、利用其控制橡胶树白粉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有关其生活史、发育历期、抗药(硫磺粉)能力、人工扩繁和生物防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致谢: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陈桂良助理研究员在数据处理、作图方面给予帮助,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