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5-07刁新爱刁新好
刁新爱 刁新好
[摘 要] 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一门基础、入门课程,学生学习该门学科以及掌握知识的情况,通常会对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造成直接影响。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新时代综合人才,主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进行探讨,以促使其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关 键 词]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實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5-0206-02
中职院校开设的学科中,计算机属于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而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其基础课,学生学习好计算机应用基础不仅有助于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而且还能具备相对完善的操作能力。但是,当前的大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显示,离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有效教学仍有着较大差距,且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也和社会企业的需求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随着计算机的变化逐渐日新月异,中职院校需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多元化教学方法强化对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从而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计算机的具体教学中仍存有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教材分析。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材大部分都是职业教育课改革下的国家规划的新教材,还有一些是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不论是哪种教材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应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并为学生的未来就业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1]。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更新,教材再新也会与社会主流之间存在差距,因此中职教材仍与实际需求存有相应的差距。(2)课程分析。目前,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应用的教学内容通常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因特网的应用、操作系统、多媒体软件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等模块。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有:(1)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中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很少运用多媒体,仍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方法,而传统的方法对计算机的硬件组装、系统安装等相关内容讲解时,学生无法实践操作,就会影响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2]。(2)实训设备缺乏。教师在对计算机的组装以及操作系统的安装开展教学时,学生没有充足的设备实施具体操作,甚至部分教师在上课时无法开展现场教学,例如,在对因特网的模块开展教学时,由于实训机房的管理与网速等原因限制,学生无法实施实际操作,大部分都是观看教师操作,这就会对教学效率造成不利影响。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新时期,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理念也需进行相应的转变,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兼具趣味性与德育,依据中职学生的具体特点与需求,对计算机的应用基础教材进行相应优化,促使计算机的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实用性得到有效提高,并与社会各个行业需求相符合,加强德育的渗透,对学生的人格修养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正能量”得到充分激发[3]。除此之外,教师还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其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一门学科,通常要求教师将80%的时间安排上机操作教学,以使中职学生获得足够的上机时间。因此,院校不仅需增加计算机设备的设置,注重计算机设备的保修与维护,保证学生可以正常运用计算机,而且还需搭建相应的网络平台,将教学的相关资源传至教学平台上,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自行下载相关学习资料,充分发挥电脑的作用,对课堂上实训不足的问题进行弥补,从而使学生在课外通过电脑实训,对自身的实操水平进行提升。
(二)教学环节的优化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并暴露大量教学弊端。基于此,中职院校的教学中教师需根据“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课程设置,以促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有效融合。首先,将模块式教学渗透到课程教学。计算机的教学需将课程要点作为模块化教学的设置前提,并将其设置为各类型的模块,如表格设计、文字输入、文件管理等不同模块。其中,各个模块的重点及其相关内容需进行切实的明确。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组装合适的教学模块,如针对学生学习的专业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模块学习。其次,教学形式趋向于多元化。计算机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智力兴趣情况实施综合考虑,对教学策略进行及时调整,从而确保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的心理活动相契合,以确保课程教学的最优化[4]。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注重教学形式的多元化,通过案例分析、专题教学的有效融合,以现实生活案例开展问题的讲解,指导学生根据案例实施谈论并做好相应的指导。该模式通常和学生的认知、生活经验等十分契合,可以使学生充分投入到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注意力与专注力无法长时间保持,对于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内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等形式开展教学,以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并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对系统的安装有关内容开展讲解时,由于该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仅通过理论知识无法有效了解,教师则可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直观地观看系统的安装操作,不仅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大作业教学的应用
大作业教学方法主要指教师根据对教材中知识的层次进行分析,对各个知识点及其各部分的逻辑关系进行明确,并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有利于实际应用且具有层次性的大作业,引导学生完成大作业[5]。对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而言,其内容通常涉及较多内容,有操作系统的使用、多媒体运用、Internet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等的应用。各个章节的内容虽然是较为独立的,但是仍存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教师通过大作业的设置,促使各章节内容的有效衔接,并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计算机教师在前期的时候需按照教学大纲以及学校的具体教学状况、专业特色等,设计出贯穿整个课程的大作业,并在具体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各个章节之间的衔接。教师需按照中职院校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而在实践教学中尽可能做到“仿练、精练”,而大作业的教学方式则充分考虑到该状况,符合“学中做,做中教”的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且和计算机的考试模式类似,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际的问题和项目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水平与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与职场需求相联系
中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其通常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需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场需求相结合,以确保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在未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中职计算机的应用基础具体教学中,教师需确保教学内容和具体职业相结合,以促使教学中的可操作性与应用性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师想要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不仅可以为学生在就业之前做足准备,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工作之间有效结合。基于此,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需满足专业的要求并贴近职业需求,其不仅符合学生在未来更好地就业,并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有效提高。计算机的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对其专业特点进行准确把握,而且还需注重专业知识与需求的应用,以设计出可以体现专业特色且具有应用性与操作性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得到有效运用,并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还有助于中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能已逐渐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技能。中职院校的学生作为更早面临社会与参与工作的特殊群体,对其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进行提高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师需注重自身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培养,对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以此使学生充分掌握相應的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与知识,并促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得到有效发展,成为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段平.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究[J].职业,2019(33):41-42.
[2]蒲世业.大数据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21):186.
[3]吉爱亲,罗媛媛,杨斐斐.大数据下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17):451.
[4]李红伟.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159-160.
[5]林晖.浅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J].职业,2019(18):46-47.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