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
2020-05-07刘美琴
刘美琴
[摘 要] 众所周知,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结晶,是华夏子孙的精神家园。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国家提出了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号召,旨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文化意识,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塑造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养,共建和谐家园。在此指导下,社区教育中心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尝试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对社区居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关 键 词] 社区教育中心;居民;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7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0)15-0196-02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凝聚力。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优秀传统文化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从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情况来看,其实施一般是以学校教育为载体的,社区居民很少接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如此无形中拉低了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面对此情况,我们社区教育中心自主地肩负起育人重任,采取多样的手段对社区居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为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社区教育中心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
(一)本社区教育中心发展情况
根据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我镇主要领导人事变动,我镇于4月份重新调整了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人员,并由镇人民政府正式行文下发到各相关单位和部门。重新构建了社区教育的管理网络和培训网络,规范了12个居民学校的建设。
在镇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管理下,由办公室牵头,社区教育中心负责组织协调镇内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培训机构,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面开展一系列社区教育活动以及培训工作。居民终身学习网络覆盖率达100%,城市居民活动年参与率达68.6%,农村居民活动年参与率达60.3%,老年人年参与率达45.8%。
由此可以看出,社区教育中心有着较为庞大的群众基础,其施教的对象是居民,具有广阔的传统文化教育前景。
(二)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1.传统优秀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与追求
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根本的原因是民族基因中的伟大精神和价值追求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驱使着中国人勇于抗争,坚持奋斗。由此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较强的精神感召力,其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驱使当代人,坚定理想信念,建立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从而实现继续发展。
2.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基本的文化软实力。面对社区居民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使居民受到传统文化的感召,在文化的引导下,树立高尚的道德认知,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提升道德素养,还可以在居民自身发展过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3.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文化素养
老一辈人经历了贫苦年代,在年轻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上学的机会,大都没有经历系统教育,文化水平较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素质人才成为社会活动的参与主体。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同样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而且,大部分老年人因为幼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内心深处存在遗憾。在社区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自我发展的需求,弥补学习不足的遗憾,还可以在不断的积累、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文化品质,逐步发展文化素养,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立足本社区教育中心的发展情况对居民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在践行育人理念的过程中,积极探寻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借此实现教育目的。
二、社区教育中心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制定培训计划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一则至理名言。社区教育中心要想实现居民传统文化教育,其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和居民的文化品质发展情况,制定详细的传统文化教育计划,以此在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践行多样的培养措施,从而在保证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上,使居民真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社区中心,在居民传统文化教育要求的指导下,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社区教育体系之中,同时选择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负责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以此做好教育保障工作。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还专门编写了融入乡土资源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以供广大居民学习。所编写的教材中,主要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展现本地区的发展历程,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居民会经历本地的发展历史,同时在已有生活经验的驱使下,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在使用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还根据老年人的学习情况,以及传统文化内容,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传统文化学习需求,同时使他们在切身的实践中能有所收获,提升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二)组织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是社区教育中心践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求的重要途径。在制定了详细的教育计划、编写了校本教材之后,需要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主要场所,采取多样的方式对居民实施教育。一般情况下,我们采取这样的方式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1.多样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对象是面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其中,以老年人为主。这部分受教育人员其自身的文化素养是有限的,在阅读校本教材的时候,会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此情况,为了将文化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我们尝试发挥本教育中心的设备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教育活动。具体,我们教育中心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辟有党支部活动室、荣誉室、图书室(藏书12000册)、阅览室、档案室、健身房、棋牌室、微机室、专用教室六个、多功能室和一个可容纳400人的多功能报告厅等;同时,在老校区还建有具有刘桥特色的灯谜室、楹联室、诗词游艺室、电子阅览室、风筝展示厅、舞蹈教室、跆拳道训练馆、科普画廊、楹联走廊、灯谜广场、科普展览馆等,其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明显。把握此特色,我们将微机室、多功能室和多功能报告厅等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居民直观地展现包含传统文化在内的视频、图像等,以此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满足广大居民的学习需求。在灯谜室、楹联室、诗词游艺室等场所,从环境建设入手,或者张贴大字报,或者书写文化内容,以此使居民在浓浓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走进文化学习,体验文化学习。
2.多样组织传统文化活动
就社区教育中心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大部分居民具有爱玩、爱动的特点,他们希望在做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内容,提升文化水平。在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中,大部分居民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此将得不偿失。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社区教育中心,结合所编写的校本教材内容和居民的学习兴趣,不定时地为其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徐园村举办“欢乐江海行”送戏下乡暨广场舞大联欢活动;在主街道润创超市广场举办爱国主义文史作品读书会;刘桥镇社区教育中心举办2018年元宵灯谜有奖竞猜活动;刘桥镇社区教育中心举办“诵读中华经典 共建幸福刘桥”诵读比赛;刘桥镇社区教育中心举办刘桥镇第三十届科普宣传周主题活动及刘桥镇“5.10思廉日”廉政灯谜竞猜专场活动等。如此活动的实施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还使其在听戏、诵读、猜谜等活动体验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3.引导老年人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社区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不仅是要丰富社区教育内容,使老年人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要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文化技能,潜移默化地树立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做传统文化的宣传大使。为了实现这一点,在组织社区教育活动的时候,不光组织了多样化的活动,驱动老年人参与,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还积极地组织实践活动,带领老年人一起学习传统手工艺,将文化内容落实到手头上。具体的,我们积极创设了传统手工培训活动,邀请老人或专业的手工艺人,到社区教育中心,对参与教育活动的居民进行手工操作技能指导。在传统手工培训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与手工艺人进行合作,根据老年人的实际发展情况,从简单的手工艺品制作入手,调动老年人的参与兴趣。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鼓励手工艺人向老年人讲授某一手工艺品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发展历史、演变过程等,从而开阔老年人的文化视野,使他们在倾听和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老年人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手工品制作之后,我们还精心组织义卖活动,到社区、超市门口等场所,摆放展览台,由老年人讲述与手工艺品有关的文化故事,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同时也使老人以实际行动宣传传统文化,使他们获得满足感。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内容之外,在实施社区教育活动的时候,我们还实现了家校合作,与老年人的孩子取得联系,赢得他们的支持,并鼓励孩子们抽出时间,和老年人共读一本书,共做一项活动等,使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升文化意识。
总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社区教育中心应发挥其育人价值,既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又要立足中心发展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校本教材,创设多样的教育活动,以此居民的丰富业余生活,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掌握传统技能,从而在自我文化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小云.文化自觉与社区教育的内在契合:以温州社区教育发展为案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3(2):90-94.
[2]辛治杰.社区教育发展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双螺旋模型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4):114-118.
[3]李然,林玉宝.社区居民负面情绪的文化调适功能研究: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社区教育[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3):91-96.
[4]金玲,赵汉云,张超,等.现代社区教育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实践探索:以淮安市洪泽区古堰文化游学项目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9(12):73-76.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