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低年段儿童创作能力的影响

2020-05-07包宁

天津教育·中 2020年1期
关键词:美术欣赏表达创新

包宁

[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是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从而在生活中更有信心,能主动、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关键词]美术欣赏;表达;创新

美术欣赏作为美术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童可以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轻触艺术的大门,了解其中精彩的世界。彭吉像认为,“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多看绘画就能训练和发展眼睛的形式感……显然,人的艺术修养只有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可见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諧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从而在生活中更有信心,能主动、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一、美术欣赏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儿童可以在短短的美术课欣赏活动中,通过接触不同历史年段和题材的艺术作品,了解和感受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儿童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窥看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类的复杂情感。让儿童通过一幅小小的作品感受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儿童打开一扇接触世界的大门。一年级《土与火的艺术》一课中,精美的陶土作品可能在一些孩子眼里并没有那么神奇与独特,他们也感受不到这些陶器所蕴含的伟大的发明与价值,同时儿童对描绘简洁的线条与简朴的动物、人物造型,充满抽象的概括图案表现出“不大感兴趣”等情绪,这都是因为儿童没有体会艺术作品产生的历史年代的悠久与伟大以及作品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在欣赏这些陶器之前,教师与儿童展开了一场关于原始人类与原始社会生活的讨论,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节等,通过讨论为儿童打开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活动中,教师引导儿童感受原始人类生存的艰苦与伟大的艺术创作,感受陶罐实用性以及造型美,体会陶罐上图案的线条的魅力,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各种问题。如在欣赏“人面鱼盘”时,孩子提出了不少疑问:“这人的两个耳朵为什么画成了鱼?人的头上是戴的帽子吗?为什么把人画成这样?人面鱼脸上有黑色的斑纹?身体呢?画的内容是记录捕鱼丰收吗?”通过讨论,孩子了解到这一切都与原始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可能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而人面鱼纹采用大胆、夸张的构图方法,创作出神奇的艺术造型。儿童通过对“人面鱼盆”的欣赏,初步感受原始艺术线条的魅力,创作出具有原始风格的作品。

二、美术欣赏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绘画作品的欣赏是在欣赏者与欣赏者之间(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的对话以及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中进行的。一方面,儿童对艺术作品“第一眼”的直觉欣赏,艺术作品通过色彩、绘画内容带给儿童强烈的视觉冲击,儿童在一瞬间对作品产生强烈的不带有任何他人思想的艺术欣赏感受,儿童急切地期望通过语言与动作表现出自己最直接的感受,这也是儿童对艺术作品最真实、最原始的艺术欣赏,教师要对这个时期的艺术感受予以肯定与鼓励。另一方面,当儿童进行“第二眼”的理性欣赏时,更多的艺术信息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笔触以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涌向儿童,此时儿童通过与教师、与同伴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达出去,同时也接收到别人与自己相同或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带着这些对话所产生的新的感受,儿童对作品的欣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儿童又开始了另一轮与作品、与教师和同伴的对话。在整个感知、理解、欣赏、对话的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平等的对话中自由、轻松地感受新的学习体验。

画家米罗作品《荷兰室内景一号》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好玩!”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的色彩以及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图案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当然也有儿童大喊:“这是什么,画得好丑啊!”这些都是儿童对作品最原始、最真实的第一体验。他们把所看到的、感觉到的和体验到的东西汇集出特定表情、姿态、动作和声音,他们的思维随着画家的笔触跳跃起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感受艺术的魅力,这时教师要表现出与儿童一致的活跃性,用鼓励的言行支持和激发儿童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描述自己所看的,同时也应对不同的见解及时给予指导。让儿童在语言的世界里天马行空,为手中的画笔带来更加神奇的色彩与线条。

三、美术欣赏有助于激发儿童创作力

学习毕加索画的“变形的小人”;学习达利画的“越怪越好的梦里的故事”;学习修拉的“小点画法”;学习梵高的“大胆的色彩和游动的笔触”;学习莫奈的“色彩神秘的变换”;等等。让儿童在大师的引导下通过有趣的故事分析作品等活动,提高儿童绘画表现力中的造型、色彩、构图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丰富儿童的艺术直觉。

一年级《走进大自然》,是儿童进入小学第一节美术课,这个阶段的儿童绘画带有强烈的幼儿园色彩,小人、房子、蓝天、白云、树木等是每个孩子画中必备的场景,但教师对这节课的设计是期望儿童能摒弃这些具象的景物表现,用艳丽的色彩表现对自然的感受。教师精心挑选了梵高的作品《收获景象》,引用大师充满自然情趣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大块面的色彩表现自然。通过欣赏,儿童掌握使用色块分割画面,用简单的块面表现大自然近、中、远场景的色彩变化。

四、美术欣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欣赏在美术教学中无处不在,不论是大师的作品还是同龄孩子的稚嫩绘画,对孩子都是一种启发、一种拓展,而评价是儿童表达欣赏感受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儿童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在此期间儿童的思维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有趣的思维与想象,起到培养儿童审美情趣的作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的,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于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接受力更好,并常常当作自己的范本。

五、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是天生的绘画者,他们幼年时期的涂鸦作品不亚于优秀的大师作品,他们对色彩、线条有着自然而强烈的感受力,能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自己眼中精彩的世界。“健康的艺术教育所导致的丰富感受和智慧,不同于物质的东西。物质是有限的,艺术教育造就的感受和智慧却是无限的……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更高的智慧,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儿童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同时也是天生会画画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艺术家,而我们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对艺术充满激情的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大胆实践,体会其中的乐趣,完成对美的追求。

猜你喜欢

美术欣赏表达创新
重视审美创造彰显美术欣赏课魅力探究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