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2020-05-07陆青

天津教育·中 2020年1期
关键词:作业分层小组合作分层教学

陆青

[摘要]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的时候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为了帮助每个学生发展和进步,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分层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本文从分层预习、小组活动以及分层作业几个方面出发,旨在通过分层教学的模式促进学生在数学方面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层教学;做好预习;小组合作;作业分层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师的教学理念、方式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差异性也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生的数学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下先巩固自己的数学基础,促使学生树立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核心素养下开展的分层教学增强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一、针对性预习。弥补基础差异

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预习习惯开始。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的时候,可以分层布置预习作业,使每个学生的预习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同时使学生在预习中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以《代数式》一课为例,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要学习代数式的意义,求代数式的值,了解代数式的实际意义。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字母表示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分层布置预习工作。比如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先复习之前学习的知识,然后再开始预习这一课的内容,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学生要重点预习代数式的意义以及求代数式的值,对于代数式的实际意义,学生可以有大致了解;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直奔主题,预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课,学生在数学建模能力上的差异相对是比较大的,所以这节课学生的起点能力差异很大。教师可以让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前对书本的例题进行预习,提前经历模型的建立过程,感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比如通过讲解解题思路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通过预习也可以缩小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差异,更好地进行小组探究。

教师布置预习工作,使学生通过预习减轻了一部分课堂负担;另外,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问,通过有重点地学习,学生可以将多余的精力放在攻克难题上;而且这种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当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就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数学运算方面让基础较弱的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减小和其他学生的差距。

二、科学划分小组。问题引领探究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划分学习小组。从学情调查的情况中发现,进入初中后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喜欢求助于同学,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就可以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及时帮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及时解决数学问题。而且合理地划分数学小组,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使学生为小组荣誉奋斗,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如上面提到的《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基础较弱的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究归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一起经历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合并同类项》为例,大部分学生的起点能力已经具备: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计算;能识别怎样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并能指出单项式的系数、指数;能说出多项式的意义,并能指出多项式中的项数、次数和常数项;能对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做升降幂排列。所以可以在此基础上从代数式的项出发,学习什么是同类项,研究怎样合并同类项。但是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想到代数式化简需要合并同类项,从而研究合并同类项的规则,确定同类项的概念。所以教师可以直接设计代数式合并同类项的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直接解出答案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什么样的项进行了合并,怎样进行合并?通过小组的合作活动和教师的问题串引导,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对此问题通过探究后都能掌握的效果。

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和思考性。通过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探究,在细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生成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

以《幂的运算》一章为例,这一章相对比较难,学生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需要消耗一定的精力,而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可能比较吃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使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一起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比如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学生已经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但是在学习幂的乘法运算法则时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依然会感觉困难,因为数学逻辑的复杂性导致数学难度上升,使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原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同小组的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帮助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通过演算和练习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本小组的水平制定目标,比如多久学会本章知识,考试平均成绩等等。同小组学生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而且这种分组模式相对比较委婉,不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样的分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方面尽量不产生差距,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方面缩小差距。

三、分层布置作业。练习因材施教

学生学习完知识需要复习和练习,越是复杂的知识越需要加强练习,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查出自己学习中的漏洞并进行弥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分层布置,这样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且学生还可以在完成练习时获得成就感,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以《走进图形世界》为例,这一章节主要是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能够根据描述想象出图形的组合。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素养,但每个学生所能达到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作业,比如该章《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一课,对于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以夯实学生的基础为主,让学生直接观察图形并且画出图形的三视图;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以拓展學生的思维为主,比如图形三视图之间的长度关系的考查,从三视图的形状大小推理立体图形的形状大小。教师通过分层布置作业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四、结语

总之,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依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通过分层教学逐渐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在良性循环中螺旋上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猜你喜欢

作业分层小组合作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设计方法研究
例谈不同类型数学作业的分层
作文评改“五步曲”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